
一、發生動态
據全國各地調查,截至3月17日,小麥條鏽病在黃淮南部、西南和漢水流域等麥區9個省72個市303個縣(市、區)見病,發生面積1028萬畝,發生面積比2017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加64.7%和4.3倍,是近10年來同期發生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具體發生情況:
1、黃淮江淮麥區病害擴散明顯加快,局部病情較重。河南省已擴充至南陽、信陽、平頂山、周口、駐馬店、漯河、許昌7個市30個縣(市、區),發生面積44.6萬畝,發生期比2017年提前近1個月。南陽市平均病田率為4.1%,最高達25%,平均嚴重度為20%,最高達100%。安徽省阜南縣3月10日始見,較常年偏早10天以上,目前沿淮、沿江5個市7個縣(市、區)發生面積為45.3畝,多為零星見病,病葉率一般為0.07%-0.45%。湖北省處于快速流行期,是該省有記錄以來同期發生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發生面積達675.6萬畝,比2017年同期增加2.1倍,平均病田率為43.1%,比上周增加17.7個百分點;一般病葉率為3%-16.7%,重發田塊發病中心病葉率達100%。
2、西南麥區進入發生流行盛期,大部麥區平均病葉率為4.8%-7.0%,局部重發田塊最高病葉率達60%-100%,四川省平均病葉率為7.0%,比去年同期高2.5個百分點。
3、西北麥區零星見病,甘肅省隴南、天水2個市6個縣(市、區)發生面積1.03萬畝。隴南文縣多為點片發生,發病田平均病葉率為0.01%,平均嚴重度為10%。
5、陝西省發生面積61.2萬畝,比2017年同期和上周分别增加80.8%和31.2%。陝南、關中平均病田率分别為13.1%、9.1%,陝南局部普發田塊平均病葉率為1.6%,最高病葉率、嚴重度分别為10%、40%,是2010年以來同期發生縣數最多、面積最大、病情最重的一年。
6、渭南市3月5日我市首次發現以來,現有臨渭、華陰、華州、大荔、蒲城等5縣(市、區)8鎮發生1600餘畝,是近十年來春季發病最早、程度最重的一年。我縣相鄰的大荔縣官池鎮西陽村發生面積400畝,發病中心27個,單片病葉130張。
二、病情趨勢
小麥條鏽病是一種典型的氣流傳播流行性病害,具有擴散區域廣、傳播速度快、局部危害重的特點,一旦大面積流行将嚴重影響小麥産量。雖然目前我縣冬前和早春暫未發現小麥條鏽病病田,但我縣春季小麥條鏽病發生流行主要受外來菌源影響,冬前省西小麥條鏽病菌源多,早春我市5縣已發生1600餘畝,我縣臨近市縣小麥條鏽病發生早、菌源多,利于我縣春季小麥條鏽病發生流行,對我縣小麥生産構成嚴重威脅。加之,早春2月份以來雨水偏多,氣溫偏高,氣象預報4-5月份雨水偏多,以及我縣小麥主栽品種對條鏽病抗性差,小麥中後期氣候和生态環境條件十分有利于小麥條鏽病擴散流行,預計今年小麥中後期條鏽病将偏重發生,是以,希望各鎮街政府和廣大農民群衆,要引起足夠重視,切實加強小麥條鏽病監測,全面掌握小麥條鏽病發生動态,提早做好小麥條鏽病防治準備工作,一旦發現發病田塊要立即開展施藥防治,確定小麥生長安全和今年第一料莊稼豐産豐收。
三、防治政策
小麥條鏽病防治的關鍵是早發現早防治,防早防小防了,要嚴格遵守“見點打片,見片打面”“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發現一片,大田普防”的防控政策。點片發生時,一旦發現發病田塊,要立即對其方圓500米範圍内的小麥田進行集中統一防治,最大限度壓低初始菌源數量。全田普發後,要對發生田塊方圓2公裡範圍内的小麥田進行統一防治。重發區域開展應急統防統治,大面積連片發生區域推行聯防聯控和群防群控,提高專業化作業覆寫率和防治處置率。
四、防治技術
1、點片發生麥田。田間踏查發現1-2個發病中心或單片病葉時,立即全田噴藥,且要對周邊發生有隐患的田塊進行集中統一防治。藥劑每畝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100克、或43%戊唑醇懸浮劑15-20克、或25%丙環唑乳油35-40毫升、或10%己唑醇懸浮劑4-5克,兌水25-3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
2、大田普發麥田。小麥抽穗以後,田間發病增多,當小麥條鏽病病葉率達到0.5%以上時,立即開展大面積普防,做到區域麥田全覆寫。采取以條鏽病防治為主,兼顧小麥白粉病、葉鏽病、麥蚜、麥長腿蜘蛛、麥田地下害蟲、麥田條沙葉蟬等其他病蟲的小麥 “一噴三防”技術。殺菌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醇等,殺蟲劑可選用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吡蚜酮、苦參堿等,微肥可選用磷酸二氫鉀、尿素、腐殖酸、氨基酸,生長調節劑可選用縮節胺、矮壯素、芸苔素内酯等。畝噴施藥液量40-45千克,噴藥時間選擇晴天微風天氣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行為宜。
(合陽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 範武剛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