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導讀: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原型是國民黨當局遷台後的第一宗少年殺人案。影片講述小四(張震飾,片中大名也叫張震)結識小明(楊靜怡飾)後,生活交際圈子慢慢産生了重大變化,後來在友情、愛情和家庭的多重沖突壓力下失去自我控制,走上了殺人犯罪的道路。該片獲得了包括金馬獎,東京國際電影節在内的多個國内外電影節獎項。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電影語言十分豐富且運用巧妙,母題為其中一種。電影母題是指在影片中系統地重複出現的技巧、物體或主題意念,但不易引起注意。其象征意義是不可顯露的及離不開上下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頻繁出現的手電筒,為影片的母題之一。通過手電筒這一電影母題的象征意義的解讀,我們能更深刻地了解少年小四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之路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手電筒的出場</h1>

小四在讀的建國中學門口是一個室内的拍戲片場。小四經常一個人或結伴去片場玩耍,躲在高處偷看女演員換衣服什麼的。

有一次不小心被片場的人逮到了,好朋友兼同班同學的“小貓王”王茂(以下人名均為片中角色名字)沒有一個人跑掉而是折回來“解救”了小四,小四離開時順走了片場的手電筒。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此時的小四還是一個乖乖學生,雖然剛上到初二,但家裡早早地就盼着他考上一所好大學。小四周圍有兩個對抗着的小團體幫派——“小公園”和“217(讀作兩幺拐)”,小四沒有參與其中任何一個。到片場玩耍,是小四為數不多的課外娛樂之一。

小四拿到手電筒後,結識了小明,也開始深入一步接觸校外的小團體幫派。

手電筒的出現,預示着小四活動圈子的向外擴充。手電筒就像未知世界裡的一束光源,領着小四去探索去發現新的事物,這是手電筒前期在小四身上發生的作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手電筒的伴随</h1>

小四經常把手電筒放在書包裡或者别在腰間,除了王茂借用幾次,其餘時間裡手電筒都在小四身邊。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小四帶着手電筒踏入了新的活動圈子,踏足“新世界”。小四發現這個“新世界”裡有很多倒黴的人,很多不公平的事。手電筒陪伴着小四經曆了這些,見證了小四在生活和心理上的重大變化。

一、滑頭逃不過這一天

滑頭是小公園的人,和小四是同班同學。滑頭說小四把他在國校約會女生的事情亂講,在一次課堂測驗就找茬來了,他要抄小四的試卷。滑頭沒能如願,考試結束後推了小四一把,小四的臉擦破了。本來小四當場就要反抗的,因為訓導處的老師看到了,小四停止了動作。

回家後,小四在自己睡覺的地方借着手電筒的光寫下了“滑頭逃不過這一天”這句話。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小四睡覺的地方是櫃子式的,上下兩層,二哥睡上面,有拉門。這個地方是狹窄壓抑的,拉上門封閉起來光線就不足,小四需要借助手電筒的光。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四都需要這道光。

二、哈尼是不是你殺的

哈尼是小明的男朋友,也是“小公園”的老大。哈尼之前殺死了“217”的前老大紅毛到台南逃亡了一段時間,回來台北不久後就被“217”的現老大山東推倒在行駛的汽車下,死了。

在一個台風天,小四跟着“小公園”一衆去找“217”的人複仇,山東被砍倒外地。小四沒有直接參與砍人,他被叫去守後門了。事後小四找到奄奄一息的山東,質問山東是不是他殺的哈尼。

這時的小四是一手拿着手電筒,一手拿着短刀的。這預示着與手電筒抗衡的力量——短刀開始在小四身上發生作用。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圖中下半部分光線強的3個亮點從上往下為:手電筒,短刀,山東拿着的菜刀

小四之是以會為哈尼鳴不平,是因為他跟哈尼很像,他把哈尼當偶像。同時,小四喜歡小明,他想代替哈尼在小明心中的位置。

三、你這樣會被别人瞧不起的

因為環境和身份,小明極度缺乏安全感,是以小明不停地更換靠得住的戶頭,就是在一段時間裡,誰更有“實力”小明就跟誰。這個“實力派”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是以小明也在不停地換着人跟。

小四和小明好上之後,小四了解了小明的這些事情,小四不想别人看不起小明,是以小四想改變小明。

在這個過程裡,小明說起她的故事,她和哈尼的故事,手電筒和小四都是見證者。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到最後,小四發現自己改變不了小明,小明還和自己的好朋友小馬好上了。不僅如此,影片中另一個重要的女性人物——小翠,小四也改變不了。

另外,家裡也出現了重大變故,父親被政治審查,在公家機關的工作保不住了。兩次叫家長父親對待小四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最明顯的對比。倒黴的人和事已經滲透到小四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h1 class="pgc-h-arrow-right">手電筒被取代</h1>

不知不覺中,“新世界”的一切糟糕事物腐蝕并擊潰了小四的内心世界。而這一切,是手電筒帶着小四去發現了。

到了後期,手電筒寓意着小四心裡唯一的弱小的光。殊不知,手電筒的替代物——短刀早已出現。到最後,短刀會扼殺掉小四心中這唯一的微光。

在質問山東那次,小四是帶着手電筒和短刀一起出現的。其實,短刀很早就出場了。諷刺的是,王茂就是用小四的手電筒找到的短刀。這個情節設定是有象征意義的,預示着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會在小四心中作鬥争,就看哪一方最後取勝了。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隻可惜這束光還是太弱小了,它照不亮小四看到的這個糟糕黑暗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行走,一束手電筒的光實在是微不足道,它照不亮前路,小四迷路了。

小四把手電筒丢棄在了片場,手電筒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可是小四卻回不到原點了。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小四去王茂家裡拿了那把短刀去找小馬。小四已經動了殺心。沒想到的是,小四沒有堵到小馬,卻碰到了小明。

這個時候,小明成了小四心裡唯一的光唯一的希望。小四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可是他希望能改變自己踏入這個世界的根源,那就是小明。小四遭遇的變故幾乎都是因為結識小明,喜歡小明才發生的。如果源頭得到改變,那這個世界應該也會和好如初吧。

現實卻扯斷了小四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小明對小四要改變她的想法嗤之以鼻。

小明對小四說:“你的意思是要幫助我來改變我是不是?你怎麼跟别人一樣啊,我看錯你了……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三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度解讀電影母題手電筒的象征意義手電筒的出場手電筒的伴随手電筒被取代

小四聽到這段話後内心世界徹底崩塌了,既然改變不了這個源頭,那就毀掉它徹底結束這一切吧。小四拿着手中的短刀捅向了小明,他喜歡的小明。

故事的最後,小明身亡。小四入獄,初審判處死刑,由于這是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第一宗未成年少年殺人案件,在各界紛争異議後改判有期徒刑15年。

小結。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長接近4個小時,我看過3遍,每一次看完後都有世界崩塌的感覺。

按照電影作品本身來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成度很高,全片細節很多,電影手法技巧運用娴熟。手電筒隻是母題的一種,物體類的母題影片中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收音機。

楊德昌導演的這部作品,是溫水煮青蛙式,全片沒有過激處理。他有足夠的耐心進行劇情鋪墊,把這種壓抑的氣氛渲染到極緻,蓄力一擊,讓人猝不及防,直擊内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