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古文:"有鳥焉,其狀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白話文:"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斑鸠,鳴叫的聲音如同人在互相斥罵,名稱是灌灌,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

1.鸠:鳥名,外形與鴿子相似,常見的有斑鸠。

2.呵:大聲斥責。

3.灌灌:鳥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鹳。

4.佩之:指佩帶灌灌的羽毛。

古人配圖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現在能查到的就是長這樣的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先來一張鹳的圖檔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這個不像吧!!!

其狀如鸠,鸠(Pigeon)是鸠鴿科部分鳥類的通稱,有41屬309種。鸠通常是指該科中體型較小而尾長的成員。為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豔的食果鳥類和溫熱帶地區的食種子鳥類。這些鳥類為晚成性,親鳥會分泌鴿乳哺育雛鳥,這在鳥類種也是獨特的現象。分布廣泛,除兩極外幾乎都能見到,鸠成員之間體型差異也不小,小型的種類如澳洲的寶石姬地鸠(Geopelia cuneata)體長不過20厘米。新幾内亞的三種鳳冠鸠體長則可超過80厘米,是鸠中最大的種類。鳳冠鸠也是鸠類中最漂亮的成員。中國有綠鸠、南鸠、鵑鸠和斑鸠等。

品種太多了,感興趣的自己去查一下。找了個和玉石比較像的,楔尾綠鸠—:體長30-35厘米,體重約300-400克。頭部和頸部為淡黃綠色,并染有橙棕色。頸後部為綠色,背上部轉為灰色。背下部至尾上覆羽為橄榄綠色。飛羽和覆羽呈褐黑色,中央尾羽與腰部同色,外側尾羽呈灰色。颏部及喉部為黃色,胸下部至腹部呈淡綠黃色,下腹部為淡黃色,兩脅呈藍灰色。

尾呈楔形,最外側兩對尾羽具黑色次端斑;第3枚初級飛羽内翈無凹處;雄鳥背及翅上有暗栗色羽區;前頭和胸沾橙棕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背及翅上無暗栗色羽區,前頭和胸為黃綠色。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佩之不惑——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一根鳥毛還有如此功效?可能1.羽毛鮮豔,目标明顯,插上在林中走,容易被找到,迷路了友善他人救援。2.羽毛中有某種鳥類自身氣味或物質,使得蚊蟲不敢靠近,叢林裡的蟲咬一口可能就迷糊了。

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澤中有很多赤鱬,形狀像普通的魚卻有一副人的面孔,發出的聲音如同鴛鴦鳥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瘡。

鱬(rú):傳說中的一種魚。一說即儒艮,生活在海中或河口,體長15~28米,前肢呈鳍狀,後肢退化。人們又稱它為人魚。

疥:疥瘡。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現圖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美人魚哇!呵呵!

一說即儒艮,生活在海中或河口,體長15~28米,前肢呈鳍狀,後肢退化。人們又稱它為人魚。我們來看看這個人魚。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_^笑的很燦爛!!!!!

其實啊!魚有不少是像人臉的,我們來看看,我覺得文中的鱬是以下這個生物,和儒艮沒關系。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沒錯就是鲶魚。看這憨厚的笑容。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無論在哪,保持笑容。

有人會說哪裡像了,等等,鲶魚約有2400個物種,分為約34科,它們大多為熱帶淡水生物種,但也有部分分布在溫帶地區(鲶科和複須鲶科),還有2個科(鳗鲶科和海鲶科)為海生物種。我們來看看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這是甲鲶魚,換個角度看看

和鲶魚比較像的有大鯉魚,昂刺魚。請自行搜尋檢視。

這下美人魚也沒了!

《九十八談》山海經南山一——青丘(下篇)(12)

免責聲明:文中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