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江海21”中華絨螯蟹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若形容一種美食是“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相信你一定能猜出它就是螃蟹。這幾年,在購買螃蟹時你是否還執着于品牌,有沒有品嘗過來自上海本地的“蟹将軍”?
近年來,水産養殖專業的專家們通過對中華絨螯蟹新品種的選育、種養等研究,使得上海本地也能産出優質的清水大閘蟹。在昨天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上海海洋大學為第一機關申報的“中華絨螯蟹新品種選育與産業關鍵技術內建創新”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圖說:中華絨螯蟹“江海21”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儀式
“大長腿”登陸上海灘
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大閘蟹。據“中華絨螯蟹新品種選育與産業關鍵技術內建創新”項目帶頭人、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介紹,上海河蟹産業一直處于“有種源、無良種”的窘迫局面。上海蟹種的品質、産量和售價都比較低。更為重要的是,上海大規格成蟹養殖一直是個短闆,比如在崇明養殖的商品蟹,其規格小、體色黑,素有“烏小蟹”之稱。
随着河蟹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不同水系河蟹的苗種大交流和大混雜。種質問題已成為制約上海和全國河蟹産業持續發展最主要的“瓶頸”。王成輝圍繞河蟹産業的“種”和“養”兩大核心問題,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突破了親蟹繁育、蟹種培育、成蟹養殖、飼料研發和蟹産品加工等五大關鍵技術,選育出中華絨螯蟹的國家級新品種——“江海21”,大大改變了上海河蟹種源的窘迫局面。
命名為“江海21”的河蟹新品種,不僅具有生長快、規格大、産量高等特點,還具有步足長、顔值高等特征,在河蟹養殖業中享有“大長腿”的美名。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口感并不比外地産的大閘蟹差。
記者了解到,“江海21”也是上海繼2000年團頭鲂“浦江一号”選育之後第二個具有上海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家級水産新品種,已在多家機關進行了轉化應用。
“良種+良法”開創生産優質蟹局面
王成輝說,在我國的河蟹産業中,苗種基本來自人工育苗生産。但在人工育苗中,存在非常嚴重的現象是小規格親蟹的應用,造成養成河蟹的性狀退化,規格小,養殖效益下降,影響了河蟹産業的持續發展。
他帶領的項目團隊從2004年開展河蟹育種工作,以育種親本為材料,深入研究大規格親蟹的繁育技術,突破了大規格親蟹抱卵困難、親本死亡率高、育苗産量低等技術瓶頸,建立了大規格親蟹越冬育肥技術、親本配組技術、抱卵孵化技術、幼體培育技術等工廠化和池塘生态繁育技術體系的規模化池塘生态育苗效果,引導河蟹育苗向大規格親本發展。大規格中華絨螯蟹池塘生态育苗方法專利技術已在全國最大河蟹育苗區——江蘇省射陽縣進行了轉化應用。
“大長腿”與科學養殖技術的“抱團”,開創上海也能生産優質清水大閘蟹的局面。“良種”和“良法”已在上海和全國其它地區應用。“江海21”已在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江西、浙江、廣西、甯夏、新疆等16省市區養殖,總養殖面積超120萬畝。上海大規格河蟹養成技術輸出至江蘇、安徽、湖南、浙江等傳統養蟹強省和廣西、貴州、雲南等新興養蟹區,創造了在我國大陸最南端養出大規格河蟹的曆史,打破了北緯28度以南養不出優質蟹的傳統觀念。
十多年來,項目團隊收集了近300份樣本,足迹踏遍從南到北的主要水系,東亞、歐洲和北美的絨螯蟹種質資源群體,涵蓋了廣西南流江、廣東珠江、福建閩江、浙江瓯江、安徽至上海的長江、山東黃河、遼甯遼河、吉林圖們江等國内水系;日本北海道、鹿兒島和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東亞水域;德國易北河、荷蘭萊茵河、英國泰晤士河的歐洲水域;美國舊金山灣的北美水域。同時,還收集了全國河蟹大賽中的規格大、步足長、額齒尖的種質資源。對這些資源群體的表型性狀、遺傳特性進行了測量和分析,建立了國内代表性最豐富的絨螯蟹種質資料庫。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通訊員 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