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暴魚複原圖。 (資料圖檔)
本報記者 沈 慧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雲南羅平發現全球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厘米,是2.44億年前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鳍魚類,在食物網中占據較高位置,其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于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與三疊紀生物複蘇的認識。
“劫後重生,王者歸來”。經曆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後,三疊紀生物複蘇的一個重要标志,是一個成熟食物網的建立,包括生産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與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雲南羅平儲存了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并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鳍魚類。由此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态系統尚未全面恢複。
“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種種迹象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徐光輝表示。
據介紹,齒魚科是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幹新鳍魚類,過去以疣齒魚屬為代表,生活在歐洲與我國華南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雲南暴魚是疣齒魚的近親,代表了疣齒魚科最古老的屬種,與疣齒魚相比,其上颌口緣牙齒更為強壯有力,顯示出更強的捕食能力。研究人員應用高精度斷層掃描技術推測,雲南暴魚可以捕食羅平生物群中其他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與雙殼類等。
有關專家表示,該研究首次将疣齒魚科納入分支系統學研究中,重構了早期新鳍魚類分支進化樹,研究結果對于了解早期新鳍魚類各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系、輻射演化和生态适應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沈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