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蝦疾病主要分為十種,絲狀細菌病、黑斑病、細菌壞死病、累枝蟲病、肌肉變白壞死病、桃拉症病毒病、白斑病、紅腿病、甲殼潰瘍病、黑鰓病。由于蝦是在魚缸中生存,而魚缸中的水成了患病的關鍵,水的好壞導緻蝦能不能夠存活,然而換水又是人為控制,是以在水質上不能出問題。

曼甯鳌蝦
一、桃拉症病毒病,簡稱TSV。當水溫高達28℃後,水晶蝦就容易患病。桃拉症病毒病表現症狀:急性表現為水晶蝦虛弱,不活躍,甲殼變軟,空胃、空腸,體表呈淡紅色,尾扇、遊泳足變紅,對蝦在蛻殼過程中大量死亡。慢性表現為甲殼表面出現多重損壞性黑斑,卻能正常攝食。
二、白斑病簡稱為WSSV,白斑病的表現症狀為:患病的水晶蝦攝食量大減,甚至停食。行動緩慢遲鈍,彈跳無力。浮遊于水面或伏于池邊水底不動。頭胸甲及腹甲易剝開,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或暗淡褪色,體表粘附污物。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甲殼内側的白斑。
三、紅腿病的表現症狀:病蝦不活躍,在池邊水面緩慢遊動或沉底不動,有時作旋轉遊動或垂直遊動。對外界的驚擾反應遲鈍,食欲減退或停食,個體較為消瘦。最主要的症狀是附肢變成紅色,遊泳足最早變紅,以後步足及尾肢也呈鮮紅色,紅腿病的死亡率較高,因為是急性型疾病。
四、甲殼潰瘍病主要的病原是弧菌、假單胞杆菌、氣單胞菌和粘細菌等多種細菌引起的。對于細菌入侵的水晶蝦,它的蝦體表面會受到機械傷害。還有一種是因缺乏維生素而引起得。甲殼潰瘍病主要表現症狀:患病的蝦行動緩慢,有時失去平衡,側遊,匍匐在池底,最後死亡。細心觀察蝦體病變,你會發現其頭胸部側面甲殼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腹節的背部和兩側甲殼以及尾節處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或黑色的斑點狀潰瘍,斑點的中部凹下,色深,邊緣色稍白。剛死亡的蝦大多數的額劍、尾節和附肢有爛斷現象。蛻殼的蝦殼上有明顯的黑色潰瘍輪廓。
五、鐮刀菌、水質惡化、缺乏維生素都可以引起黑鰓病。黑鰓病的主要表現症狀:蝦體産生黑色素沉積,尤其鰓絲末端,點狀或整個鰓呈黑色,如細菌侵襲引起,菌絲大量生長時會突破鰓膜長出鰓外,在鰓絲末端象“花”朵狀。患病的蝦反應緩慢,側行在缸底。
六、絲狀細菌病又名病原菌。絲狀細菌病的表現特征:絲狀細菌主要寄生在蝦幼體和稚蝦的體表,如幼體附肢的剛毛和稚蝦的肋部、鄂足等處。如果用顯微鏡觀察蝦體,稚蝦的患病部位可發現這種細菌。當這種絲狀細菌大量寄生在蝦體時,就會出現大量死亡。
七、黑斑病與黑鰓病的起因相似,都是由于細菌引起的水晶蝦疾病。而黑斑病是水晶蝦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主要是由分解甲殼質和腐屑的細菌、假單胞杆菌和極毛杆菌等引起的,而最為緻命的是淡水藻狀菌的入侵,導緻蝦類死亡。黑斑病的表現症狀:發病初期是較小的褐斑,以後病竈處逐漸潰爛,變為黑色。最常被細菌感染的部位是鰓絲,腹部腹面的肌肉,尾節和步足。患病嚴重的蝦體卧在缸底,一般隻有腹足和鰓蓋在運動。
八、細菌壞死病的病原比較複雜,有很多種細菌都可以引起這種疾病,座椅不好判斷。細菌壞死病的表現特征:此病主要發生于蝦幼體,患病的蝦的附肢,尤其是觸角的腹肢發生壞死。細菌首先集中侵襲1-2個附肢,然後很快使幼體發生死亡。突然的溫度變化和操作不慎也可幹擾蝦體的免疫力,降低幼體的抗病力。幼體密度過大(100隻/L),投喂未消毒的飼料均可引起細菌壞死病的發生。
九、累枝蟲病的病原體是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的累枝蟲(Epistylis)。累枝蟲病的表現特征:病情嚴重的蝦,在體表經常有絨毛狀物。這就是入侵的累枝蟲,這時會嚴重影響蝦體的攝食。
十、肌肉變白壞死病又稱肌肉白濁病。此病的起因是鹽度過高,密度過大,溫度過高,溶氧過低等不良環境的刺激而引起。這時還會發生弧菌感染或孢子蟲寄生于肌肉。肌肉變白壞死病的表現特征:腹部最後一、二節的肌肉壞死,逐漸變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隻是尾部肌肉變白,而後蝦體前部的肌肉也變白。個别病蝦則全身變白,鏡檢變白處肌肉已壞死,肌纖維紊亂,橫紋不清。蝦在死亡之前,肌肉松軟,頭胸部與腹部分離。患此病的沼蝦,甲殼變軟,生長慢,死亡率高。在鹽度35‰的水中,肌肉變白後的仔蝦,1小時左右就死亡。個體較大的雄蝦發生肌肉壞死病可能與生理因素有關。在水面你很難見到病蝦,而池底有死蝦,早期發病攝食正常,死亡之後,變白濁的肌肉先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