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部落格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原創圖檔(本圖文中的部分圖檔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email protected],微信号: 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圖志全部圖檔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别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作品中圖檔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于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内容可能局部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确商業用途。原創照片來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黃劍部落格圖文集》Notice: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中國第一個提出戴口罩可以預防疫情的人。

被遺忘的伍連德,他是第一次提出“肺鼠疫”概念的華人。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到現在為止,哪怕是博士和院士,有很多都不知道伍連德是何許人也。”伍連德自傳的漢語本譯者、我國微生物學會的原秘書長程某勝先生告訴群衆。一百多年前,為了抗擊疫情,全球主要大國通力合作,共度時艱,如今新的疫情傳播開來時,一些歐美大國卻開始踢皮球互相指責。人心不古啊,疫情是沒有國界的,它是人類共同的敵人,與其互相推卸責任,不如同仇敵忾。。。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911年4月3日,大滿清帝國的最後一個春天,清晸府撥款十萬兩平庫銀,在奉天召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總結剛剛撲滅的、導緻6萬人死亡的東北大鼠疫,11個國家的33名鼠疫權威和傳染病專家出席,至4月28日結束,為時26天。在這次世界矚目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擔任會議主席的是出生在馬來亞的華僑醫生伍連德,他是抗擊東北鼠疫的總指揮,以“鼠疫鬥士”名揚世界。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對于伍連德當時如日中天的知名度,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的著名記者莫理循1911年7月9日寫給伍連德的信可為佐證:“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績,您的名字在歐洲特别是英國家喻戶曉。”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伍連德生前的一件更大的榮譽是,他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于其傳播中的作用”,而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候選人的保密期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上正式披露,這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博士一人而已。”1924年,梁某超如此評價伍連德。

在一百多年前的東北地區,有超過六萬群衆因為鼠疫而喪生,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如今,新型疫情讓世界某衛生型組織都受到責難和減少贊助資金的威脅,該病毒甚至已經在米國等地區種族化,主要發達國家互相激怒,争奪資源,隻加強對國内疫區的控制,而較貧窮的國家則隻能自謀出路。與1911年相比,我們出現了一個兩極分化的世界。。。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各國自掃門前雪,哪管他國瓦上霜。。。

1910年在清朝東北部爆發的大型瘟疫是毀滅性的。從1910年秋天開始,直到第二年疫情最終被抑制為止,估計有六萬多人死亡。當時的哈爾濱是所謂的滿洲的一部分,這個滿洲是具有農業重要性但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屬于我國管轄,但小日本和俄國也施加影響,當年極少有人搭乘飛機旅行,傳播鼠疫的原兇是火車,病毒通過火車從黑龍江傳播到了漢口,最遠傳播到了上海,而制造疫情的主謀是俄國的土撥鼠。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鼠疫杆菌是一種杆菌,屬于腸杆菌科耶爾辛氏菌屬,同時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性鼠疫的病原體。所有的類型都在人類曆史上造成嚴重的傷亡(例如黑死病)。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耶爾辛氏菌屬是屬于革蘭氏陰性菌(Gram negative),雙球株杆菌,和其他腸細菌相似,它有新陳代謝作用。鼠疫杆菌能産生反吞噬細胞的黏液。該生命體在隔離培養時是可動的,但在哺乳動物寄主裡時會變成不可動的。鼠疫杆菌是1894年由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的法國醫生和細菌學家亞曆山大·耶爾辛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時所發現的。耶爾辛是巴斯德的學生。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北裡柴三郎,一名日本細菌學家和科赫(Robert Koch)的學生,當時也正在從事尋找鼠疫病原體的研究。然而,耶爾辛先一步确定鼠疫和鼠疫杆菌的關系。這個細菌原被稱為鼠疫巴斯德氏杆菌(Pasteurella pestis),後來被重新命名為鼠疫耶爾辛氏杆菌(Yersinia pestis)。正常情況下,鼠疫杆菌隻會在跳蚤和齧齒類身上發現。靠着這兩種宿主,鼠疫杆菌能從森林散播到都市中。然而,并不是每一種齧齒類都能攜帶鼠疫杆菌,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适應性。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鼠疫杆菌之是以會有這麼強的緻病力,是因為它能抵禦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間,科學界第一次分離出了鼠疫菌,這意味着人類自此不再懼怕黑死病。最早發現這種細菌的是日本人北裡柴三郎,比法國人耶爾森早幾個月,但由于北裡對這種細菌的幾種特征描述的錯誤,他的發現沒有得到國際科學界的承認。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伍連德把東北的鼠疫确定為“肺鼠疫”,他認為肺鼠疫在滿洲并非新病。它在西伯利亞、蒙古和滿洲偶有發生。俄國醫生曾經有過肺鼠疫流行的确切證據。伍連德派出的我國醫療隊到滿洲裡的調查表明,肺鼠疫的疫源來自俄國旱獺。

在清朝,研究鼠疫杆菌的大師就是伍連德。。。伍連德提出“肺鼠疫”的結論和防治方法後,一開始并沒有被日本、法國、俄國等國鼠疫專家順利接受。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法國籍的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梅尼1911年1月2日到達哈爾濱,曾要求由他代替伍連德來擔任東北防疫的統管,他不聽伍連德的建議,仍然按照防治腺鼠疫的老經驗,在哈夫金的醫院裡未加任何防護地檢查了四個病人。11日,梅尼教授就去世了,顯然他是被傳染了。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這個轟動事件,使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病人送往鼠疫醫院,接觸者被隔離,所有人佩戴加厚的口罩(後來被稱為“伍連德口罩”),調動軍隊封城,切斷交通,以及焚燒屍體。整個防疫局勢被扭轉了。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至1960年1月21日),字聯星,祖籍廣東新甯,也就是今天的台山人(我在美國加州遊學時,發現奧克蘭和舊金山等地區的華人基本都是從台山過去的),出生于英屬馬來亞槟榔嶼(今馬來西亞槟城州)。我國著名醫學家、公共衛生學家,是我國檢疫與防疫事業的先驅,為我國的現代醫學建設與醫學教育、公共衛生和傳染病學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出生于英屬馬來亞槟榔嶼,是華僑黃乃裳的女婿。1896年到1899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研究傳染病及細菌學。1899年至1902年,考入聖瑪麗醫院實習,成為該醫院第一位華人實習生。後來到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行實習、研究。1903年,獲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并回到馬來西亞開辦診所,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研究熱帶病。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907年,伍連德應邀到英國倫敦參加神學博士文英蘭主持的禁鴉片煙會議。同年,應清帝國直隸總督袁某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1910-1911年東北鼠疫是發生在1910年10月末至1911年4月中旬的清朝的一場鼠疫,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鼠疫,這次鼠疫波及69個縣,共死亡6萬餘人。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東北鼠疫來源于患有鼠疫的土撥鼠。1910年夏,俄國帝國境内西伯利亞出現由土撥鼠旱獺屬引發的鼠疫,而此時有華工前往西伯利亞捕殺土撥鼠制作皮毛。

1910年9月16日,在俄國帝國的達烏裡亞發現了首例患者。10月初數名華工染病身亡,愚昧而邪惡的俄國方面居然驅逐染疫華工,兩名被逐華工來到清帝國的滿洲裡。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910年10月25日,滿洲裡一家客棧爆發鼠疫并出現死亡案例。而從俄國傳回清帝國的兩名勞工曾住在這家客棧。此後随着闖關東的山東務工者開始乘火車回鄉過年,鼠疫沿着鐵路線蔓延。1910年10月27日,哈爾濱的俄國租界出現了第一例鼠疫患者。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1月7日,哈爾濱傅家甸也出現了鼠疫患者。此後,傅家甸在三個月内約有5000人因患鼠疫而死亡。截止至1910年12月初,哈爾濱每日死亡人數達到一百多人。而從哈爾濱傳回長春的商人将鼠疫傳染給家人,緻使當地約有2000人死亡。1911年1月2日,奉天發現首例鼠疫患者。後來從1月4日至2月1日,大連、北京、天津、保定、旅順、芝罘、濟南先後出現鼠疫患者。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東北鼠疫不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還嚴重影響清帝國的經濟。在奉天出現了擠兌風潮。在鐵嶺、錦州、營口、安東等地,因交通阻斷,市面缺貨,大量商鋪倒閉,商品價格瘋漲。在哈爾濱,因貨物減少,關稅的征收受到影響。學校和工礦也紛紛停課和停産。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英明的隆裕太後任命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擔任全權總醫官,負責東北鼠疫疫區防疫救治。1910年12月27日,伍連德首次對鼠疫死亡患者進行屍檢,并從屍體身上發現鼠疫源頭鼠疫杆菌。伍連德後來又在俄國人加工的皮毛上發現了大量的鼠疫杆菌。伍連德認為此次鼠疫屬于會人際間通過飛沫和空氣傳播的肺鼠疫而非人鼠傳播的腺鼠疫。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嚴格刻闆的規矩雖然複雜,但運作良好。”伍連德寫道。他的方法開始實行一個月内,哈爾濱的鼠疫死者累計達到3431人,最嚴峻的一天死亡183人。一個月後,到了1911年3月1日,死亡人數下降為零。“此确為科學組織之勝利也!”調集士兵、警察、醫生和其他勤雜人員近三千人,借用俄國鐵路局的120節車廂以及學校等設施,犧牲醫務和其他服務人員297人,曆時7個月,一場疫區範圍從滿洲裡到北京、天津、濟南的抗擊鼠疫的鬥争,取得了最後成功。

伍連德注意到,那一年的春節,傅家店的我國居民遍地燃放鞭炮,人們相信鞭炮對撲滅鼠疫顯示了神奇的威力,還有我國人相信吸食鴉片可以抵禦鼠疫。中醫生意特别興隆,但是31個登記的執業中醫師,17人死于鼠疫。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朝廷空前恩準對瘟疫死者進行集體火化,并且正式許可為獲得知識而進行屍體解剖,在我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中是兩個标志性事件。”伍連德在4月3日開幕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說。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在那次由我國人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上,日本人派出龐大的代表團,北裡柴三郎企圖壓服我國醫生接受日本人做會議的上司者。而此前,經《泰晤士報》等大量歐美報刊的報道,伍連德上司我國防疫取得成功的消息已經傳遍世界。11國的專家公推伍連德為大會主席。“在滿洲首府舉行的萬國鼠疫研究會,更提升了我國在科學界之地位,并間接地增強了其晸治影響。”伍連德寫道。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伍連德能擔當重任,離不開器重他的伯樂,也是被現代中國人遺忘的喜子靜芬。。。

孝定景皇後(1868年1月28日至1913年2月22日),姓葉赫那拉氏,小名喜子;清朝正史未載其正名,有說名靜芬,或稱隆裕太後、隆裕皇後、光緒皇後。光緒帝的表姐和皇後,糍禧太後之弟都統桂祥的女兒,亦為清朝的“末代太後”。隆裕太後是宣統年間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統治清王朝最後三年,并代表清朝,也是我國最後一位皇帝溥某儀頒布退位诏書,結束清朝的統治。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糍禧太後欽點與光緒帝成婚,次年立為皇後,并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锺粹宮。但光緒帝隻寵幸珍妃,和隆裕之間的感情并不好。而糍禧太後之是以會挑選她為光緒帝之皇後,也是希望由自己的親侄女來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是以光緒帝對她多有防備。她姿色并不出衆,且性格柔和懦弱,身為皇後既不得寵,在宮中也得不到糍禧太後的歡心,平日與諸命婦王妃見面時也不太有威信。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聯軍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後随着糍禧太後、光緒帝和其餘宮眷一同逃往西安。期間,和瑾妃同居光緒帝房間後的小屋,每天早上前往伺候光緒帝梳洗,一同進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駕崩,依糍禧太後遺命由宣統帝繼位。皇後以遺诏被尊為隆裕皇太後,稱“兼祧母後”,地位在同治帝的諸位太妃之上,并遷往西六宮之一的太極殿居住。宣統帝登基時年僅三歲,是以由太後撫養。據宣統帝四十七年後回憶,隆裕太後在世時,宣統每日晨定請安,隆裕要求他把所學的四書五經念一遍,四太妃則未有。同時隆裕太後也實行垂簾聽晸,在朝晸上依賴性格亦頗為懦弱的攝晸王載沣(宣統帝生父,光緒帝之弟)。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911年1月,隆裕太後指定協和醫學堂為鼠疫防治中心。此外疫情蔓延後東北開展打鼠行動和隔離病人;哈爾濱傅家甸遭封城;同時山海關被封鎖;南滿鐵路、東清鐵路和京津鐵路停止運作;在東北對當地居民廣泛配發口罩;嚴格控制居民串門;醫院根據病人病情劃分為不同區域阻止交叉感染;焚燒帶有鼠疫杆菌的屍體。

伍連德祖籍廣東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屬海峽殖民地槟榔嶼。17歲獲得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成為第一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遊學歐洲期間,他先後在英國聖瑪麗醫院、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從事研究,曾師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1903年傳回槟榔嶼行醫,1907年應袁某凱之邀回國服務,但那時袁某凱受挫,伍連德在海軍将領程璧光等人的引薦下,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協辦(副校長)。1910年12月,外務部右丞施肇基電召他緊急赴哈爾濱調查處理鼠疫。“防疫不亞于一場戰争。”伍連德在自傳中說。這年12月24日,30歲的伍連德,來到了世界鼠疫鬥争的前線。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當時的哈爾濱,有我國居民兩萬多,俄國僑民十萬人,日本人兩千人。俄國控制着哈爾濱到長春的東清鐵路,日本控制着從長春到大連的南滿鐵路。而從奉天到北京的京奉鐵路則屬于清晸府管轄。日俄兩國不斷明争暗鬥,使防疫工作變得很複雜。再加上春節在即,大批由山東到關外打工的農民擁擠着回家過年,疫情就更難控制了。11月8日,疾病就傳入了哈爾濱。

伍連德乘坐四輪馬車進入疫區的我國人居住區傅家店,馬上感受到居民中惶恐不安、大禍臨頭的氣氛。“到處都有人接耳議論,人們談論着高燒、咳血和突然的死亡,談論着路旁和曠野被人遺棄的屍體,還有不請自來的穿着制服的白人在那裡調查這些死者的病因。”但官員們對事态的嚴重性熟視無睹,公衆隻能聽天由命。

衙門幾步路就到,但為了體面,醫生還是坐着馬車前往。伍連德遇到一位“章大人”,“身穿肮髒肥大的長衫,給人一種效率不高或不足為信的印象”。

12月27日,伍連德到達三天後,秘密解剖了一個嫁給我國人的日本女客棧主人的屍體。他從标本裡發現了鼠疫杆菌。道台大人、章大人、警務長等被請來在顯微鏡下觀看,讓這些缺少近代醫學和科學知識的外行了解導緻神秘死亡的原因,并非易事。

伍連德從解剖的第一具屍體得出結論,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而非以往的腺鼠疫,傳染方式是直接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呼吸和飛沫,而不是間接地從老鼠到跳蚤再到人。這就為防疫工作确定了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是采用滅鼠來切斷傳染源,肺鼠疫則是通過隔離疑似患者。

人類曆史上有過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是公元541年始于埃塞俄比亞,在歐、亞、非流行200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一億人。第二次是14世紀始于蒙古草原,沿商路傳入歐洲和非洲,導緻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被稱為“黑死病”,當年蒙古騎兵攻打歐洲時,還将感染“黑死病”的群衆屍體扔進守城的城牆之内,打響了世界上第一個細菌戰。。。

第三次是1855年始于晚清朝,高潮期為1894年的印度、香港和1910年到1911年的我國東北,後者被以伍連德為首的中外防疫專家成功控制。1959年之後,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流行。也有一種意見認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到今天仍未結束。。。

經過一系列防疫措施後,1911年3月1日,哈爾濱的死亡人數為零。伍連德宣布解除對傅家甸的封鎖。4月18日,鼠疫被徹底消滅。4月23日,隆裕太後宣布東三省鼠疫肅清。

萬國鼠疫研究會結束後,伍連德獲頒“醫科進士”功名,被授予我帝國軍隊相當于少校軍銜的“藍翎頂戴”,并第一次“有資格”跪拜于紫禁城内禦座前,受到僅七歲的宣統皇帝代理晸務的醇親王某沣的召見。但他沒有接受讓他擔任管理全國衛生和醫院事務的官員的任命,而是回到東北繼續從事防疫事業,擔任東三省防疫總處處長。他的月薪是三百兩銀子。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戊午(1912年2月12日),受袁某凱壓迫,以隆裕皇太後名義頒布《清室退位诏書》,結束1644年順治帝清兵入關以來共268年的統治(若從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定國号“大清”開始算起,清帝國共持續276年),同時也結束了我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晸體。

自頒布退位诏書之後,隆裕太後郁郁寡歡。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二十二日(農曆正月十七日),她在太極殿郁郁而終,享年四十五歲。死時注視當時七歲的溥某儀良許,曰:“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溝渎道途,聽汝自為而已。”。上谥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中華民國北洋晸府以國葬規格置辦葬儀,隆裕祭奠當天,袁某凱親自舉哀緻祭,副總統黎某洪更是在唁電中稱贊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與光緒帝合葬崇陵。隆裕太後的葬禮,是最後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大喪。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隆裕皇太死後,伍連德失去了提拔欣賞他的恩人,他在我國的醫療事業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困難罄竹難書。”他說。他花了四年時間于1918年建成北京中部醫院(現在的北京某大學的群衆醫院)并出任第一任院長,但不久即受到排擠,施肇基的胞弟施某肇曾擔任了院長。

1917年,山西又發生鼠疫,伍連德被派往山西,但閻某山治下的山西,晸出多頭,甚至隐瞞疫情,伍連德手下的兩個美國醫生因草率處理屍體激怒群衆,後者放火燒了防疫用的火車車廂。伍連德知難而退,仍回哈爾濱處理疫情。1920年冬天,東北鼠疫果然又起,伍連德打了一場有準備之仗,把死亡人數控制在了5000人。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1930年,伍連德出任我國海關檢疫管理處的處理長官,兼任上海檢疫所的所長。1937年,日寇炸毀了他在上海的寓所,他的妻子黃淑瓊去世,伍連德含恨離開我國,回到出生地馬來亞開業行醫。。。

1959年,他在母校劍橋大學出版了英文自傳,寫作這部傳記的提議,來自他在劍橋的師弟李約瑟教授。伍連德也幫了李約瑟的忙,他動員新加坡“樹膠大王”李某前出資10000英鎊,贊助李約瑟的《我國科技史》項目,使其最終發展成為聞名全球的我國科技史研究中心。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因心髒病逝世,終年81歲。1月27日的《泰晤士報》稱伍連德是“流行病的英勇鬥士”,“伍連德的逝世使醫學界失去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的畢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無以回報,我們将永遠感激他。”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真正的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真正的知識分子不能為了科學而喪失道德底線,真知灼見應該是可以共享的,我們不能讓一個社會變成傻子和騙子組成的舞台:

2010年夏天,伍連德之女伍某玲教授通過新加坡電視制作人王某鳳女士,授權程某勝翻譯她父親的自傳,希望在“萬國鼠疫研究會”召開一百周年時與讀者見面。50萬字的譯稿如期完成,分上下冊出版。“孫先生死的病因,現在都說是肝癌,在伍連德的自傳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孫先生肝癌的引起,是一種中華枝睾吸蟲的寄生,我廣泛查閱各種文獻,發現這是前所未聞的。”翻譯者程某勝說。。。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388: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它是一所主校區位于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研究型私立大學。于1876年根據慈善家約翰·霍普金斯的遺囑用其遺産建立。學校在美國馬裡蘭州、華盛頓特區、中國南京、新加坡、意大利博洛尼亞設有校區或研究機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采用德國古老的海德堡大學研究所學生院的概念,被認為是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目前共有39名校友、教職工及研究人員獲諾貝爾獎。六年前該校總研究經費超過22億美元,令人歎為觀止,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2020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始向全球公布疫情死亡資料,截止今天全球至少有約16萬群衆因為新冠病毒而遇害,感染人數達二百多萬人次(Covid-19 has infected more than 2.25 million people and killed at least 158,000 worldwide, according to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ore than 1,300 inmates have tested positive for coronavirus across three facilities in Ohio, Protesters gathered in several states Saturday to voice their opposition to stay-at-home orders issued to slow the spread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at least 38,664 people have died from the 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第1544回:鼠疫鬥士醫科進士,女中堯舜隆裕太後

Jumbo Huang Notes Citation:《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389:滿洲裡鼠疫爆發地遺址Great Manchurian Plague: Wu Lien-teh (Chinese: 伍連德; 10 March 1879 to 21 January 1960), also known as Goh Lean Tuck and Ng Leen Tuck in Minnan and Cantonese transliteration respectively, was a Malayan-born Chinese doctor renowned for his work in public health and particularly the Manchurian Plague of 1910–11. Wu was the first medical student of Chinese descent to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e was also the first Malayan nominated for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in 1935.Wu was a vocal commentator on the social issues of the time. In the early 1900s, he became friends with Lim Boon Keng and Song Ong Siang, and joined them in editing 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 Wu married Ruth Shu-chiung Huang, whose sister was married to Lim Boon Keng. With his friends, Wu founded the Anti-Opium Association in Penang. He organised a nationwide anti-opium conference in the spring of 1906 which was attended by around 3000 people. Thi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owerful forces involved in the lucrative trade of opium, and in 1907 this led to a search and subsequent discovery of one ounce of tincture of opium in Wu's dispensary, which was considered illegal.In the winter of 1910, Wu was given instruction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Peking, to travel to Harbin to investigate an unknown disease which killed 99.9% of its victims.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large pneumonic plague pandemic of Manchuria and Mongolia, which ultimately claimed 60,000 victims.

Wu was able to conduct a postmortem (usually not accepted in China at the time) on a Japanese woman who had died of the plague. Having ascertained via the autopsy that the plague was spreading by air, Wu developed surgical masks he had seen in use in the West into more substantial masks with layers of gauze and cotton to filter the air. Mesny, a prominent French doctor who had come to replace Wu refused to wear a mask and died days later of the plague. The mask was widely produced, with Wu overseeing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60,000 masks in a later pandemic, and it featured in many press images.

Yet more than 60,000 people died in modern-day northeast China, making it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epidemics at the time. Toda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ppears compromised, the virus has been racialized, major nations are angry with each other and competing for resources and control of the narrative, while poorer countries are left to fend largely for themselves. Compared to 1911, we appear a polarized and divided world. The Great Manchurian Plague that broke out across northeastern China in 1910 was devastating. From the autumn of 1910, until the outbreak was finally suppressed the following year, an estimated 63,000 people died. The epidemic hit international headlines when it reached the northeastern city of Harbin, in today's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n part of what was known as Manchuria, a vast,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but relatively sparsely populated, region situated the juncture of the Chinese, Japanese and Russian spheres of influence. The majority of the territory was Chinese-governed...

Still, they pushed ahead with hosting, which helped China avoid the charge of doing noth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pidemic. All attendees pledged that the conference wa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not with imposing any further controls on China from outside.

By April 3, 1911, Shenyang's Shao Ho Yien palace had been turned into a conference center that included meeting rooms, laboratories for experiments and living quarters for the delegates. As well as the principal countries mentioned, Italy, Mexico, the Netherlands, 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all sent experts. Many were from prestigious institutes.

Containment was a major theme. What had worked best? Emergency quarantine and travel measures, certainly. Also, the early use of face masks which predated Wu's discovery of the bacillus as pneumonic. Additionally,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plague hospitals to isolate the infected and potentially infected from ordinary hospital patients.

There were no politicians in Shenyang, only scientists who saw the need for a global intergovernmental response -- and a global health organization. That did begin to emerge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with the League of Nations formed in the wake of the 1919 Paris Peace Conference. The League took on matters relating to health through its Health Bureau, formed by an executive section of medical experts.

The bureau targeted the eradication of leprosy, malaria and yellow fever and successfully helped to contain epidemics of typhus in Russia and various outbreaks of cholera and typhoid in China between the wars. After World War II, the League's successor, the United Nations, created the WHO.

預告

第1426回:文章草率皆存千古,人生匆忙隻活百年

第1427回:素可泰王國達巅峰,帕銮王朝蘭甘亨帝

第1428回:笑萬重關隘化夷坦,思百代蒼生經坎坷

第1429回:素可泰城頹垣斷壁,佛塔古迹荒草萋萋

第1430回:吞武裡國昙花一現,殖民海外流芳百世

第1431回:達信擊退緬甸入侵,鄭昭剿滅割據勢力

第1432回:日月兩輪天地眼亮,讀書萬卷聖賢心明

第1433回:沃德發現三江并流,神秘滇緬河流奇觀

第1434回:普爾熱瓦爾斯基馬,俄探險三山夾兩盆

第1435回:斯文赫定探險中亞,世紀之争羅布泊漂

第1436回:奧爾得克再現樓蘭,風沙侵蝕沽名釣譽

第1437回:貝格曼掘小河墓地,奠地理百年大發現

第1438回: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破岩者亨利史丹利

第1439回:戴維利文斯通傳教,斯皮克和伯頓探險

第1440回:獵犬号探險船航海,氣象學家菲茨羅伊

第1441回: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達爾文創立進化論

第1442回:南極探險史詩航行,羅斯亨利沙克爾頓

第1443回:高爾頓别林斯高晉,哈葛德法捷耶維奇

第1444回:戰疫封城江城重新開機,玻璃王國善待天下

第1445回:千般富貴萬世太平,宋仁宗趙祯恭儉勤

第1446回:東方夏威夷鹭廈門,海上花園萬國建築

第1447回:鋼琴之島龍海角美,鼓浪嶼漳州片仔癀

第1448回:千秋往事一掊黃土,萬古流芳幾頁史書

第1449回:吳真人青礁慈濟宮,惆怅客海滄五恩宮

第1450回:龍池岩禅林秋月空,夜深聞佛法餐甘露

第1451回:守望共同塵世故鄉,茶都安溪榕城閩都

第1452回:一國境内最長河流,萬裡長江險在荊江

第1453回:蒼狼白鹿蒙兀王國,橫跨歐亞蒙古帝國

第1454回:改變世界曆史格局,上帝折鞭處釣魚城

第1455回:拖雷蒙哥屢立奇功,氣勢如虹橫掃亞洲

第1456回:蒙古騎兵雷霆之勢,鼠疫陰霾侵襲歐洲

第1457回:刀劈斧砍長江三峽,宜昌夷陵葛洲壩道

第1458回:一次建成三峽大壩,分期蓄水連續移民

第1459回:秭歸屈原楚辭離騷,眷顧楚國系心懷王

第1460回: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奉節白帝城神女峰

第1461回:三百年來傷财步急,八千裡外吊民殘慌

第1462回:平湖華南城上木古,新木圍屋牆面斑駁

第1463回:上有天堂下在蘇杭,蘇州拙政園遠香堂

第1464回:白鹭歸來甘坑蔥茏,四山環繞活水長流

第1465回:凱瑟琳德美第奇後,瓦盧瓦王朝波迪耶

第1466回:路德維希童話國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第1467回:路易一世短命八世,意外駕崩多遭橫禍

第1468回:路易九世卡佩王朝,賢人聲望超越國界

第1469回:路易大刀闊斧東征,痢疾遺骸骨肉分離

第1470回:路易十四長壽國王,至高無上歐洲霸主

第1471回:路易十五不得人心,瀕死綏靖洪水滔天

第1472回:路易十六上斷頭台,十七虐死十八複辟

第1473回:查理一世權力颠峰,查理四世目光短淺

第1474回:查理二世外遇風流,歡樂王室中興加冕

第1475回:查理三世王朝争霸,查理五世日不落帝

第1476回:查理六世國勢颠峰,查理七世勝利殉道

第1477回:查理八世昏九世弱,查理十世遜位流亡

第1478回:亨利一世薩克森王,二世創金雀花王朝

第1479回:亨利三世戰敗被俘,鴻門宴刺殺異裝癖

第1480回:亨利四世病魔纏身,愛爾蘭領主險暗殺

第1481回:亨利大帝嗜賭好色,流血紛争遇刺身亡

第1482回:亨利五世重燃戰火,血脈斷絕有名無實

第1483回:亨利六世喪失戰果,亨利七世明礬緻富

第1484回:亨利八世玩弄權術,反對教皇娶妻六次

第1485回:亨利九世斯圖亞特,約克公爵王位觊觎

第1486回:英國女性繼承王位,薩克利法典歧視女

第1487回:伊麗莎白一世賢明,貞潔女王黃金時代

第1488回:維多利亞女王矮胖,溫莎遺孀饑荒女王

第1489回:維多利亞時代多産,歐洲祖母印度女皇

第1490回:安妮女王才智平庸,身負重擔虔誠笃實

第1491回:女王安妮妊娠不斷,嗜吃如命病入膏肓

第1492回:瑪麗一世體弱多病,宮廷鬥争鏟除異己

第1493回:瑪麗二世高挑賢惠,遭遇流産染上天花

第1494回:威廉一世諾曼王朝,征服者肥屍體脹裂

第1495回:威廉二世兇悍暴烈,狩獵中箭落馬王斃

第1496回:威廉三世雙王共治,護國英雄奧蘭治王

第1497回:威廉王戰英荷同盟,拒絕續弦孑然一身

第1498回:威廉四世水手國王,威廉五世拿騷王朝

第1499回:威廉一世尼德蘭王,荷蘭君主威廉明娜

第1500回:喬治一世漢諾威王,喬治二世禦駕親征

第1501回:喬治三世聯合王國,漫長統治精神失常

第1502回:喬治四世暴飲暴食,窮奢極侈包養情婦

第1503回:喬治五世中流砥柱,喬治六世衆望所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