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定居“唐莊”度餘年——進化論誕生背後的故事(3)

作者:苗德歲

我曾在不惑之年寫過一首題為《自嘲》的打油詩,感歎自己生不逢時、命運多舛的無奈,其中有兩句是:“三十而立恨未立,四十不惑隻堪惑。”而達爾文則完全不同,1839年是他的而立之年,也是他人生中的幸運之年。這一年,他出版了《小獵犬号航海記》,被推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與美麗善良的小表姐艾瑪喜結良緣。或許更重要的是,1839年也标志着達爾文學術發展和精彩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首先,自他環球科考歸來的兩三年間,在整理環球科考的日記、标本、資料以及著述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他對物種固定論的諸多疑問,這些疑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①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經歐文教授研究,跟當地現生的貧齒類(比如大樹懶、犰狳等)很相似;②在南美洲南北部連續分布的鴕鳥,南北之間的種類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最南端的鴕鳥比北部的要小很多);③加拉帕格斯群島各相鄰小島之間的同類動物,存在着細微但明顯的差别(比如,著名的象龜,在不同小島上,它們的脖子長短以及龜殼上的花紋都不相同。另外,不同小島上的地雀,其喙部形狀也各異)。如果每一個物種都是上帝分别創造的,而且一經創造出來就不會改變的話,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奇怪而有趣的現象?如果真的有造物主存在的話,他不至于這麼愚蠢或自找麻煩吧?從1837年7月開始,達爾文逐漸把這些質疑和想法記錄在他密藏的筆記本裡,并基本上認定:物種是可變的,而且是緩慢演化的。可是,這種變化或演化是如何發生的呢?他卻不得而知。1838年9月的一天,他在閱讀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名著《人口論》時茅塞頓開,原來是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這下子,他突然發現了生物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這一“頓悟”對達爾文來說,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根據科學史家的考證,他把這一比較成熟的想法記錄在案的時間,正是1839年。

其次,也正是由于歸國幾年來,達爾文取得了上述一系列驕人的成就,同時,在繁忙的倫敦單身生活中也時而體味到獨身的孤寂。接近1838年底時,他驟然感到生活中需要一位親密伴侶,也開始感到自己業已有了一定的建樹,可以向極為優秀的小表姐艾瑪求婚了。

艾瑪是舅舅最小的女兒,也是舅舅的掌上明珠。艾瑪不止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家閨秀,而且賢淑善良、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她熱愛文學藝術,還彈得一手好鋼琴。自小跟父母周遊歐陸在巴黎居住時,父親曾聘肖邦做過她的鋼琴家教,彈琴達到了鋼琴演奏家的水準。達爾文與小表姐青梅竹馬,心底互生愛慕之情自不待言,而且舅舅和表哥表姐們也都心照不宣、樂見其成。然而,在維多利亞時代,女子是無法主動張口向男方吐露心聲的,達爾文卻一直覺得小表姐太優秀了,自己配不上她。接近“而立之年”,他終于覺得自己有點兒“底氣”了。但是,一向謹言慎行的達爾文,在下定決心之前,還要對“婚還是不婚?”這個嚴肅的問題,做一番嚴謹地科學論證!

為了權衡家庭婚姻的利弊,達爾文一本正經地取出幾張紙,左邊列出婚的利弊,右邊列出不婚的利弊;兩廂對照,并加以分析讨論,最後得出結論——完全是寫作科學論文的套路。左邊所列“婚的好處”包括終身有伴(老來則可做朋友)、天倫之樂(倘若上帝賜予子女的話)、音樂繞梁、可與迷人的女眷纏綿等;婚的弊端包括因家事羁絆而失去外出考察的自由、為社交活動及親友來往而浪費寶貴時光等。右邊所列“不婚的好處”包括單身的自由、有時間在俱樂部裡跟睿智有趣的紳士們“海聊”、不必被迫與缺乏共同志趣的親友們虛與周旋、逢場作戲等;不婚的弊端自然是失去了結婚的諸多好處。經過如此“科學地”認真考量,他終于意識到:倘若一個人像工蜂那樣,隻曉得埋首工作辛勞一生的話,人生究竟還有什麼樂趣和意義呢?再看看周圍衆多幸福的“奴隸”們,他毫不猶豫地在結論處寫下了:論證完畢——婚!

1838年11月9日,達爾文去舅舅家向艾瑪求婚。他既沒有帶玫瑰花,也沒有帶訂婚戒指,更沒有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那樣,在心上人面前單膝下跪,而是緊張不已地問艾瑪:“我愛你,艾瑪。你願意做我的終生伴侶嗎?”這一句深思熟慮的話,他是用顫抖的聲音吐露出來的。盡管如此,艾瑪非常了解這位誠實可愛的表弟,這句話是她等候多年的一句話,在她的耳朵裡,這比世間最美的音樂還要動聽。然而,這句話又來得如此突然,使艾瑪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她羞澀地連連點頭默許。兩天後,達爾文父親和舅舅作為雙方的家長,在舅舅家為這對年輕人舉辦了莊重歡快但又不張揚的訂婚儀式。達爾文稱這一天是他“生命中最值得記憶的一天”。

這對新人于1839年元月底成婚,他們的婚姻是典型的“自此後幸福快樂一生”的童話式美滿結合。倆人喜結連理是姑表姐弟間的“親上加親”,因而,門當戶對,夫唱婦随,白頭偕老,一起育有10個子女,除3人早夭外,其他七兄妹都健康長壽,其中好幾個孩子在事業上也都各有所成。

定居“唐莊”度餘年——進化論誕生背後的故事(3)

達爾文的妻子——艾瑪

至此,達爾文尚未滿30周歲,卻已名副其實地成家立業了。為了達爾文的科學研究事業,婚後頭兩三年,新婚夫妻屈居在擁擠髒亂的倫敦,暫作租房客。對此,艾瑪毫無怨言,并擔當接待達爾文衆多科學家朋友來訪的出色主婦,她熱情親切、待客周到,令賓至如歸。達爾文的一位科學家朋友曾稱贊艾瑪說,回首往事,“哲學家”(達爾文在小獵犬号得到的戲稱)的深奧哲理業已忘卻,而女主人的熱情好客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此外,在達爾文環球科考歸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突然出現了頭痛、眩暈、心悸、惡心等症狀的怪病。這一怪病長期折磨着他,困擾他的餘生,而且一直沒有查明病因,因而也無法得以根治。在達爾文和艾瑪共同生活的43年間,艾瑪擔負着妻子、秘書、護理、娛樂者、摯友以及心理醫生等多重角色。在漫長的歲月裡,艾瑪對達爾文關懷備至、體貼入微,為了纾解他的工作壓力,艾瑪為他彈琴、讀小說;她比達爾文多通幾門外語,經常為他翻譯外文信函與書刊資料;還幫助他謄抄文稿、整理資料。更重要的是,她了解并無條件地支援達爾文的研究工作,總是想方設法為他分憂解愁。正像達爾文在回憶錄中所寫的那樣,艾瑪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她從未說過一句我不愛聽的話,她是我的摯友和救星。委實,從達爾文的身體狀況以及他的工作量看,很難想象,倘若不是艾瑪對他的精心照顧,他如何能活到古稀之年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達爾文夫婦在婚後兩年連得一子一女,到1841年下半年,艾瑪發現自己又懷上了第三胎。原本就不太寬敞的倫敦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随着孩子們的誕生,變得愈加擁擠不堪。加之,達爾文由于健康的原因,日益難以忍受倫敦的嘈雜而倍感煩躁不安。他跟艾瑪商量,也許他們需要到倫敦近郊買棟房子;這樣的話,既避開了倫敦嘈雜不甯的生活,也友善偶爾進城參加科學活動。艾瑪本來就喜歡娘家那種田園生活,隻是為了丈夫的事業才屈居于倫敦。因而,達爾文的提議正合她的心意。經過一番尋找,他們在倫敦南郊一個小鎮達溫(Downe,我喜歡譯為“唐莊”)買下一棟牧師的住宅,後來被稱為“黨豪斯”(Down House)。自1842年起,達爾文在這棟住宅裡度過了餘生(整整40年),寫出了《物種起源》以及其他許多著作,現在這棟房子則被英國曆史文物機構辟為“達爾文故居紀念館”。

定居“唐莊”度餘年——進化論誕生背後的故事(3)

達爾文故居

前面提到,達爾文在1838年9月重讀馬爾薩斯《人口論》時,突生“頓悟”,發現了生物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然而,由于這一想法來得如此突然,又是一個如此驚世駭俗的“危險”想法,他隻是在他的秘藏筆記本裡記下了這一想法,日期是1838年9月28日。從那一刻起,他對這一想法是秘而不宣的,他覺得太不成熟了,太容易引起争議了。接下來的幾年裡,他不斷地在一本又一本的秘藏筆記本裡,記錄下來各方面的證據(這事他隻在給好朋友萊爾的信裡透露過)。待到他喬遷到“黨豪斯”、逐漸安定下來之後,他開始感到上述想法已日漸成熟,于是在新居裡(1842年)起草了一份35頁紙的手寫大綱。到1844年7月,他又在前一份大綱的基礎上,完成了5萬字左右(長達189頁)的《物種理論綱要》。

達爾文這篇綱要的主要結論包括:

(1)生物存在着可遺傳的個體變異。換句話說,生物天生就帶有變異,這些變異能夠由親代遺傳給後代。

(2)因為資源有限,生物之間必須進行殘酷的生存鬥争。

(3)結果,具有“好”的變異的個體,存活的機會就更大,留下的後代也更多。長久下來,有益的變異被儲存、積累,有害的變異則被清除,最終使生物能夠更好地适應其生活環境與生存方式。這就是“自然選擇”原理。

(4)自然選擇是生物演化的主要途徑,它不但解釋了地球曆史上生物大滅絕的奧秘,也解釋了如今地球上的生物何以變得如此豐富多彩。包括我們人類在内的整個生物界,都是通過自然選擇從最早的一個或幾個原始物種演化而來,并依然處在不停的演化之中。

值得指出的是,此時達爾文對這篇《物種理論綱要》已比較滿意,自認為是總結了當時比較确定的一些認識與結論,值得在合适的時候發表。為此,他考慮到自己字迹潦草,還鄭重其事地請當地寫得一手好字的國小校長将他的手稿工工整整地謄抄出來。鑒于自己的健康狀況欠佳,又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信心與執念,他在不足35歲之年,給妻子艾瑪鄭重寫了一封類似于“遺囑”的“托孤”信,把他的這一重要“學術嬰兒”托付給愛妻,以防身遇不測早逝的話,妻子知道如何處理這份珍貴的手稿。

達爾文在信中寫道:這份手稿是我剛完成的有關物種理論的綱要,倘若日後能有一位有資格的審稿人肯定其價值,即是對科學進步的一項重大貢獻。萬一我遇不測而身亡的話,請你拿出400英鎊作為出版費用,并委托亨斯洛或萊爾先生一同商辦此事,確定它得以發表。然而,他所擔心的厄運并未降臨,他有幸活到古稀之年,不僅親自将這一理論公諸于世,而且目睹它受到了廣泛的接受,并為他赢得了顯赫的“生前身後名”——不過,這一切還要等候至少15年……

苗德歲: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暨自然曆史博物館,美國勞倫斯 66045。[email protected]

Miao Desui: Professor Emeritus,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iodiversit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 USA 66045.

定居“唐莊”度餘年——進化論誕生背後的故事(3)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