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龍祥|《梅裡志》中話南梅

馬龍祥|《梅裡志》中話南梅

《梅裡志》是王店鎮的一部地方志,由清代楊謙編纂、李富孫補輯、餘楙續補。王店古稱梅裡,南梅村因梅裡之南而得名,後晉工部尚書、鎮遏使王逵植梅百畝之地,清代時稱“南村”。

《梅裡志》卷一《山水》中,南梅村中的橫泾港和橫港均有記載。

“橫泾港在裡南三裡。”橫泾港位于南梅村12組北側,東接吳家木橋港,向西彙入長水塘。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為響應“讓高山低頭,要河水讓路,向河要地,向地要糧”的口号,填河作田,僅保留與滬杭鐵路交接段,鐵路涵洞東側保留30米,西側僅剩20米,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橫泾潭。後來,12組的村民孫金其在這裡養過幾年魚,現已廢棄。

“橫港在裡南七裡。”橫港位于南梅村最南端,明代桐鄉詩人貝瓊(字廷琚,别号清江)在《清江集》中有《橫港》詩:“南行入橫港,茅屋帶林邱。落日尤斜照,寒潮忽倒流。牛羊平野散,鵝鴨小溪浮。喜見平生友,籬邊一系舟”。詩中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橫港秋景圖,語言樸實易懂,富有濃郁的田園氣息。清代詩人徐在(字皆山,别号演溪居士)在《演溪詩集》中有《橫港晚渡》一詩:“長林一片夕陽收,晚渡浮橋亦勝遊。野艇橫溪風打雁,山雲宿岸月停鷗。笑無竹院留僧榻,帶得農書正麥秋。老圃偶來義手問,半通名姓愛清流”。詩中描寫了詩人晚渡橫港的情景:橋影橫卧、泛舟水上,雁過無痕、山雲宿岸,朗月清照、鷗鹭栖息,讓人身臨其境,沉醉于這橫港秋夜的靜谧中。與橫港相隔二裡,南北相望的一條大港即為遠近聞名的大橫港,開挖于1993年12月,總長約2公裡,南接長水塘,西連蓮花橋港,東入海鹽境,是嘉興曆史上最後一條人工運河。據統計,參與開河人數達15000餘人,開挖土方達24000立方米。目前大橫港依舊肩負着水運航道的重要使命,而且還是杭嘉湖南排工程的洩洪通道。

《梅裡志》卷二《古迹》篇載有宋槐、北蕩和八百井。“宋槐在裡南四裡大石橋蔣莊,今已無存”。清代詩人王庭(字監卿,号言遠,又号邁人)有詩《詠宋槐》:“幹裂枝枯葉尚鮮,老槐端的似龍眠。君家世澤由來久,種此相傳六百年。三公起後産才多,文采風流莫爾過。枯樹賦成人自老,我來相對共婆娑”。根據詩歌推斷,這棵老槐樹如果尚在,應有近千年了。南梅村委會東側尚存榉樹兩顆,一顆青榉,一顆黃榉,均有近兩百年光景,這兩顆古樹曾作為飛行航道的參照物,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也有“杆裂枝枯葉尚鮮”之态,2002年被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對象。

“北蕩在裡南五裡王家兜,相傳南宋高尚書鵝鴨池。”清代詩人蔣薰在《留素堂集》中有詩《北蕩懷古》:“葭菼青青春暮時,渚凫洲鹭宿參差。當年樓閣沉煙水,猶似尚書鵝鴨池”。詩人筆下的北蕩極美,岸上樓閣依水、河邊蘆葦青青,洲上鷗鹭參差、河中鵝鴨成群,讓人置身其中,流連忘返。

“八百井在大石橋。”八百井雖已無處可尋,但其中的故事卻載入了《梅裡志》。清代有個商人叫蔣士宏,曾到南梅村避難,并将随身攜帶的白銀共800兩、折合160個銀錠,托付給好友蔣薰保管。蔣薰思忖再三,于當天夜裡将白銀全部投入井中,為保險起見,上面用瓦礫覆寫着。過了三年,蔣士宏前來取錢,蔣薰遂雇人将井水抽幹,待瓦礫逐漸取盡,卻未見白銀。蔣薰腦子一片空白,頓然覺得好友對他的信托變成了誤托,懊悔不已。過了一會兒,井中突然傳來消息,說銀錠有了,蔣薰聽後大喜,急忙催促挖掘,最後一清點,共挖到158個,缺了2個。蔣薰感歎着對蔣士宏說:“你是不可以托窮人保管财物的。現在少了兩錠白銀,我又能拿什麼來為自己開脫和辯解呢?實在是辜負了你的重托啊,還是讓我留在這裡做個守井人吧!”蔣士宏便放棄了繼續尋找的念頭。好事的人聽說後,便稱此井為“八百井”。

《梅裡志》卷二《橋梁》中記載了兩座橋:雙闆塘橋和梅塘橋。

“雙闆塘橋在裡南九裡,施相公廟側。”清代詩人沈愛蓮有詩《雙闆橋小泊》:“荻花蕭瑟水澄鮮,雙闆橋南泊釣船。到眼遠峰青不斷,一枝瘦塔立寒煙”。施相公廟即現在的南施公廟,位于南梅村的西南角,是為紀念南宋護國大将軍施全所建。如今每月農曆十四,吃齋念佛的老太太們如約而至,香火十分旺盛。詩中的遠峰即為海甯的東山、西山和殳山、史山,瘦塔應為矗立在東山上的智标塔。王店的百姓以前有過年遊硖石爬西山的傳統。雙闆塘橋位于施相公廟西側,橫跨長水塘,與現為建林村的馬疃自然村相連,現已無存。21世紀初,在南梅村花園浜園區土地整理時發現側面刻有“雙闆塘橋”橋石一段,橋名周圍由一個橢圓形石刻圈起來。因當時缺乏文保意識,随後又将其掩埋,現在已難覓蹤影。

“梅塘橋在裡南六裡,橋南海鹽境,橋北嘉興境,以此為界,光緒二年海鹽何丹山募資重建。”梅塘橋橫跨橫港,是當時嘉興和海鹽的分界橋,後橋南區域歸屬海甯市硖石鎮勤民村(現屬海昌街道橫山社群),變成嘉興和海甯的分界橋。原橋被侵華日軍毀于上世紀30年代。直到1991年,由南梅村和勤民村共同出資重建,取名“梅民橋”。但是附近百姓還是習慣稱“梅塘橋”。2016年,因杭平申線航道建設的需要,梅民橋被拆除。

《梅裡志》卷五《道觀》載有施公廟、蔣庵、茅庵和蔣莊廟。

“施公廟在裡南七裡,雙闆塘橋東堍,前有戲台,春月酬神演劇最盛。”施公廟即為前面提及的施相公廟。“春月酬神”的意思是在春季酬謝祭祀神靈。春季是萬物複蘇、神性彰顯、靈性萌動的季節,是以一年之中的民間祈福和各種儀式表演也往往集中在這個季節。每年立春時節,施公廟前的戲台周圍人山人海,鄉人紛紛駐足觀看戲班子演出的戲文。人們來到廟裡點燭焚香、磕頭拜揖,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家庭安康。

“蔣庵在大石橋之北。”蔣庵原址在現村委會所在地東側,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尚有一位名叫文香的尼姑主持庵内日常事務。後來蔣庵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結束後,蔣庵遷往大石橋西側的預制場内,留存至今,目前廟内供奉着如來、觀音、韋陀、阿彌陀佛、地藏王等菩薩。

“茅庵在小石橋,蔣薰謂予舊宅之北。小石橋有茅庵,今廢。”茅庵廢于清代,已無迹可尋。對于大、小石橋倒有相關記載。梅裡詩人缪元英(字侶峰,原名綏武)《梅花溪踏春詞》有詩雲:“留素堂深隔浦遙,南村煙柳散千條。言尋退叟幽偏甚,大石橋過小石橋”。舊時有南港(現為大橫港)和賴米港,兩河隔田相望,相距僅數十米,有大石橋和小石橋分跨其上,是當地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大石橋因開挖大橫港,于1994年重建。小石橋和賴米港西段一同毀于農業學大寨時期。梅裡詩人蔣薰在《留素堂集》中有詩:“吾家有令弟,老作石橋僧。經案持千倡,禅床伴一藤。飲泉分渫井,乞火與明燈。常說天台路,今生去未能”。詩中講述了蔣薰的弟弟在石橋邊誦經念佛、兩袖清風的清貧生活。

“蔣莊廟在王家兜。”南梅村10組王家頭北側現建有社廟,門楣上挂有匾額,名曰“蔣莊社廟”,當地人亦稱蔣中廟,每月農曆二十有吃齋念佛等活動。

《梅裡志》卷六《園亭》有宜晚園、王氏園和留素堂。

“宜晚園在裡南五裡王家兜内。”此園是前明推官王三錫的一處别業。王三錫,字汝命,号介湖,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曾任河北保定推官(相當于現在地級市的法院院長和審計局局長)。宜晚園中有聽玉樓等建築,“聽玉樓前竹千竿,幽芳池上蘭九畹。”園内鳥語花香,竹徑通幽,蘭草芳菲,可謂别有洞天,充滿了馥郁的人文氣息。遺憾的是,宜晚園在清代就已廢為墓田了。

“王氏園在南村,故王金吾園也。”“來青堂王金吾宅在裡南王家兜,今廢。”來青堂和王氏園即為王金吾的宅邸,位于現在南梅村10組的王家頭附近,現已無存。

“留素堂蔣明府薰宅在裡南五裡蔣莊村。”留素堂是明代詩人蔣薰的宅邸,位于南梅村的蔣莊。蔣薰,字聞大,号毅安,又号丹崖,明崇祯九年舉人。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任麗水缙雲縣儒學教谕(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局局長),康熙二年(1663)赴任甘肅伏羌縣知縣(相當于縣長一職)。期間,因私自減免貧民賦稅,遂被罷官,還被責令未全部償還減免賦稅之前不得返鄉。直到康熙九年(1670)才得以昭雪,告老還鄉。朱彜尊《知伏羌縣事蔣君墓志銘》有:“薰既歸,自号南村退叟,布衣席帽,徒步瓜塍賣隴間,終年不入城府,詩多至萬篇,手自删汰,猶存五千餘首,曰留素堂集。”蔣薰工于詩文,著有《留素堂文集》一卷及《留素堂詩删》八卷存世。2018年以來,南梅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将中村(即蔣莊村)等自然村落為主陣地,全力推進景區村莊建立,打造具有浙北民居特色的江南水鄉示範村落。将中村已成功建立省AA級景區村莊,目前正在積極申報省AAA級景區村莊,使得蔣薰故裡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梅裡志》卷七《墓域》篇,有李應征墓和李集墓兩處記載。

“國子監博士李應征墓在裡南三裡蔣莊,子州同知贈尚寶丞士标附葬。”李應征,原名衷毅,字伯遠,明萬曆元年(1573)舉人,曾任臨安教谕。李應征子李士标,子霞舉,曾任山東甯海州同知,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死後贈尚寶丞,追加五品官職,與父親附葬在南梅村蔣莊附近,現墓已無存。

“明府李集墓在裡南小石橋祖茔側。”李集,字繹刍,号敬堂,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湖北鄖縣知縣。李集墓在南梅村的小石橋附近。時過境遷,墓也已無處可尋。

《梅裡志》卷七《物産》篇,白蚬和菱均有記載。

“白蚬産裡南梅家蕩。”梅家蕩位于南梅村南側,蕩南為海鹽境,西側與橫港相接。清代梅家蕩盛産白蚬,姚駕鳌《梅溪棹歌》:“年少魚娃未解羞,手提白蚬賣街頭。青邊紫蒂來何處,梅蕩春波綠似油”。白蚬,學名四角蛤蜊,是貝類的一種,外殼邊緣呈青褐色,肉質呈淡紫色。時至今日,當地村民仍習慣稱此河為白蚬灘。

“菱産橫港者最上,其餘蕩塘亦多種植之。”江南多産菱,而當時品質口感最上乘者當屬南梅村橫港産的紅菱。清代詩人李符在《香草居集》有《夢橫塘·詠菱》詞盛贊當地的紅菱:“嫩玉分嘗,便雪藕也輸甜脆。”現在的橫港已不養菱,紅菱養殖最集中的區域在橫港以北一裡、緊鄰長水塘的馬家蕩,蕩域面積200畝有餘。流通、清澈、寬闊的水域造就了馬家蕩紅菱鮮甜白嫩、爽脆可口的獨特品質,備受浙北地區追捧。此處的紅菱從每年8月中旬上市,持續到11月上旬結束,挂果期近3個月。

縱觀《梅裡志》洋洋灑灑八萬餘字,提及南梅村有千餘。1000個字,亦能成為一部村志。每一個字,像是湖面粼粼的波光,閃爍着耀眼的光芒;亦像是一位老人,躺在藤椅上,一邊搖着蒲扇,一邊向後人娓娓地訴說南梅村悠久的曆史及優美的環境、豐富的物産、馥郁的人文和淳樸的民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