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森林裡面,既沒有獅子老虎,也沒有豹子,那麼在當地的森林環境裡面,獸王又是哪種動物呢?
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生活着棕熊、灰狼、猞猁、赤狐、狗獾、貉子等衆多兇猛的動物,這裡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群獸混戰,其中歐亞猞猁可謂是相當亮眼,尤其是雄性大猞猁,更是遇狐殺狐、遇貉殺貉,甚至能大肆捕殺歐洲森林狼,将其逼迫至“斷子絕孫”的地步。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不少文學作品都将猞猁描繪成膽小而弱勢的中小型貓科動物,認為它們的死對頭是狼群,在遇到灰狼時,猞猁會通過裝死或者爬樹躲過一劫。
然而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在納利波基森林常年的研究卻發現,狼群不僅沒有對猞猁種群的發展産生負面影響,反倒是歐洲森林狼,在猞猁的壓迫下,生活格外艱難。
而由于猞猁在無虎豹的森林中,能大殺四方、興風作浪,是以它也被稱為縮小版的“百獸之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兇猛大猞猁,林中小霸王</h1>
歐亞猞猁,是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中北部分的一種中型貓科動物,在猞猁屬4種動物裡面,它的體型最大、實力最強,成年之後,體重能夠達到18-30千克。
猞猁是一種喜寒的物種,喜歡栖息在高山草甸,或者冬季有積雪覆寫的區域。
它們耐饑渴能力比較強,通過汲取獵物身上的水分就能滿足日常所需,是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很少拍到猞猁喝水的畫面。
雖然加拿大猞猁有被更小型的漁貂擊殺的現象發生,但是歐亞猞猁卻是相當威猛的存在,人們不止一次的記錄下它捕殺灰狼、赤狐等其他捕食者的現象,比如1997-2015年間,在白羅斯的森林裡,就有8隻不同月齡的小狼崽和2隻懷孕的母狼被猞猁殺死了。
根據研究,納利博基和帕齊爾森林裡的猞猁,平均每年都要殺死23隻赤狐和12隻貉。從這方面來看,歐亞猞猁是能夠擔起“林中小霸王”這個稱号的。
被猞猁殺死的歐洲森林狼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猞猁為何會屠殺歐洲森林狼?</h1>
猞猁殺死這些捕食者,目的并不是為了擷取食物,因為隻有43.3%的個體,才會被猞猁不同程度的進食,更多的是因為其他的因素,尤其是歐洲森林狼,更是猞猁的主要針對對象。
為什麼猞猁會這麼“憎恨”歐洲森林狼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狼群對猞猁幼崽的威脅是最大的。
在以往的觀念裡面,人們認為猞猁也是高度獨居的貓科動物,隻有在發情期,配對的雌雄個體才會生活在一起。然而随着白俄羅斯科學院專家們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發現歐亞猞猁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孤獨,遠在發情期之前,雄性猞猁就與雌猞猁待在一起了。
而且在之後的育幼過程中,雄猞猁還會承擔作為“父親”的一定責任。
在育幼過程中,雌猞猁主要負責照料幼崽,而雄猞猁,最大的貢獻在于尋找食物,以及清除生境内的潛在威脅。
2020-2021年冬季期間,科學家就觀察到雄猞猁殺死狍子,隻吃掉部分,然後将剩下的部分,投喂給猞猁母子。
歐洲森林狼是灰狼的一種,在森林裡面,對猞猁幼崽的威脅也是最大的,是以對于當了父親的雄猞猁來說,積極殺死灰狼,很大程度上就能保證幼崽的成功率,是以它們便這樣做了。
雄猞猁留下的狍子
很多人不解,猞猁那體型,怎麼是灰狼的對手呢?其實并不是所有的灰狼都如北美地區的灰狼那般龐大,歐洲森林裡的灰狼,成年之後不會比雄猞猁大多少。
最重要的是,在溫暖的季節裡面,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衆多,狼則更傾向于單獨行動,是以在每年的4-9月份裡面,獨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猞猁依靠伏擊能輕松殺死獨狼。
事實上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也不會向狼群發起沖擊,獨狼、幼狼、懷孕的母狼,才是它的主要攻擊目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迫于猞猁壓力,狼群做出的改變</h1>
猞猁和灰狼,都會有殺死對方幼崽的行為,從資料來看,顯然狼幼崽遭受到的危害較大。在猞猁的大肆屠殺下,狼群的繁殖率變得很低,狼幼崽的死亡率高達40%-60%,部分猞猁密集的林區,狼幼崽的死亡率甚至超過了90%,嚴重危害到狼的種群發展。
反觀猞猁,雖然狼也會捕殺猞猁幼崽,但它們受影響很小,存活率能夠達到80%。這裡面其實跟環境也有關系,納利波基森林裡林木茂盛、倒木衆多,能夠為猞猁提供較多的庇護所和逃生條件。
狼幼崽之是以能夠被猞猁大肆屠戮,跟歐洲森林狼本身的習性脫不了幹系。歐洲的森林環境,不如北美那般一馬平川,是以這裡的狼群,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更多的是以家庭為機關形成的小狼群。
而當狼父母外出覓食,留下幼崽在狼穴附近玩耍,那麼它們遭遇猞猁襲擊的機率就變得非常大,而且存活下來的機率就變得極低。
另外,以前的狼穴,多是露天結構,與其說是洞穴,倒不如說是一個坑窪更為合适,這讓猞猁輕松發現它們。
迫于猞猁的壓力,狼群隻能做出一些适應性改變,以應對猞猁對狼幼崽的屠殺。
狼先是将狼窩遷出森林,将選址定在森林邊緣或者外面,避開了猞猁的主要活動區域,因為歐亞猞猁是森林生态系統下的捕食者,鮮少涉足森林邊緣。
接着就是就是放棄了坑窪式的狼窩,在以前,狼對巢穴的要求不高,随便在林中找一個坑窪就能産仔,但後來人們發現,狼幾乎不會出現在露天巢穴裡面了,而是将巢穴選得又隐蔽又安全。
除了對洞穴的選址和樣式上做出了改變,狼群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簡單來說就是狼群規模變得稍大一些,原本主要戰力隻有一對成年狼,後來增加了一些青年狼,半大不小的狼也不着急出去組建新家,而是幫着父母一起照顧弟弟妹妹。
在做出這些積極改變之後,狼群也赢得了喘息的機會,将猞猁的迫害降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