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近日,大連市長興島海域發現擱淺的抹香鲸,這是有記錄以來抹香鲸首次出現在渤海海域。經海洋生物專家辨認,它是一頭成年雄性抹香鲸。鲸長約18米,打撈上岸後的重量接近40噸左右。抹香鲸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撈,發現擱淺的抹香鲸十分罕見。

抹香鲸被打撈上岸後,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邀請了大連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主任、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隋鴻錦博士檢視了其狀态。
據隋鴻錦介紹,“這頭抹香鲸之是以會出現在渤海海域一定是追蹤食物而來,這說明近些年來海洋治理有了顯著成效,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環境得到了改善。”關于死亡原因,隋鴻錦表示,“抹香鲸的死亡有很多因素,目前看這頭鲸魚的外部沒有明顯傷口,是以很難判斷。”
一頭死亡的鲸魚有什麼價值?對此,隋鴻錦介紹說,一頭死亡的鲸魚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可以用于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的探索,也可以用于展覽展示。鲸魚在近海海域擱淺與人們常聽說的“一鲸落,萬物生”完全不同,“一鲸落,萬物生”指的是當鲸魚在海裡死去,它的屍體會沉入海底,再分解成可以供萬物生長近百年的生态循環系統,可是這要在深海區域才能形成,如果在近海,一頭幾十噸重的鲸魚會造成近海海域的生物污染,是以出于環保考慮,必須對其即時處置。“鲸魚的死亡讓我們感到惋惜,但是機緣巧合它擱淺在大連海域,應該說這是大自然給大連的饋贈。抹香鲸是一種珍貴的海洋資源,把它儲存下來,對于我們了解海洋、了解這種神秘的深海巨獸,普及海洋科學和生物知識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經有成熟的生物技術和成熟的案例,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生物塑化處置,将一頭抹香鲸完整地呈現給公衆,讓人們近距離了解海洋生物。”隋鴻錦說。
據悉,經大連市相關部門研究,該擱淺抹香鲸将留在大連用于科學研究和展覽展示。目前,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已将抹香鲸運送至專業生物科技機構進行緊急處置,下一步将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有關規定和程式向國家有關部門辦理收藏許可,同時圍繞其開展海洋科學研究,計劃制作成塑化标本并在大連自然博物館公開展示,用于普及海洋知識和宣傳海洋文化。(總台央視記者 黃璐 賈鐵生)
(編輯 湯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