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訊30天,整整一個月。當德爾塔毒株從祿口機場蔓延開來,南京一夜之間成為了本輪疫情的“暴風眼”。所有的計劃,都變成了等疫情過去之後。

好在“撥雲見日”終有時。今天,是南京疫情“零新增”的第6天,也是南京城宣布全域低風險地區的第1天。被封控的小區陸續解封,一些場所逐漸恢複營業,南京也終于開始好轉起來。
回首疫情以來,有這樣一批人,他們逆風前行,成為了南京城堅強的後盾。他們是醫務人員、是公安民警、是社群網格員、是志願者等等沖在抗疫一線的工作者們,他們汗水泉湧,為的是“南京安甯”。
醫者仁心,是護士,更是病房裡的“媽媽”
2021年7月31日中午,南京市兒童醫院支援南京公衛中心醫療隊護士胡霖,接到了一通收治病人的電話。放下電話就立刻下樓,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映入眼簾的病人,是一個年僅2歲、還在襁褓中的寶寶。
原以為是家人抱着孩子來的,胡霖卻被告知,孩子的父母都在隔離,來這兒的隻有孩子一個人。看着小小的他,害怕又委屈的眼睛裡噙着淚水,同作為母親的胡霖,心如刀割一般隐隐作痛。
胡霖抱着他回到病區,可能是因為來到陌生的環境,孩子一個勁地哭着找媽媽,又或許還因為害怕,孩子的哭聲壓抑而沉悶,不敢放開聲來。病區裡所有的同仁們都心疼壞了,大家輪番上陣地哄着。還好這支有着兒科和育兒經驗的團隊很快就讓孩子接受她們,并主動伸手,遞出了他手裡唯一的玩具。那一刻,胡霖疲憊的心都被融化了。很快,大家排好了班,确定了24小時的陪護計劃,一群輪值“媽媽”就這樣上崗了。
面對這樣的幼兒,作為醫護人員,她們面臨着更大的壓力。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24小時照顧護理他,還要安撫他的情緒,避免給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喂奶喂飯、換尿不濕、哄睡、洗澡,一切原本是爸爸媽媽做的事,現在由她們來完成,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同樣肩負起“媽媽”這個責任的,還有支援小湯山兒科隔離病區的甘聰。甘聰是一名來自南京市兒童醫院支援南京公衛中心醫療隊的呼吸科醫生,在她來到小湯山的第一個夜裡,就接收了一位小朋友。
夜幕中小小的身軀裹着大大的防護服和防護面屏,每走一步甘聰都擔心她要被絆倒。甘聰趕緊上前蹲下和小女孩打招呼,原本還擔心孩子會感到害怕,沒想到她非常乖巧可愛,簡單的幾句聊天中,甘聰得知她叫小可,今年3歲了。
在隔離病房,雖然隔着厚重的防護服,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緊緊挨在一起,在這裡,更多的是陪伴和鼓勵,關愛和希望。
這些天來,最讓甘聰難忘的,是8月5日那天的一場特殊生日會。得知隔離的孩子們中有三位小朋友當天過生日,病房裡的輪值“媽媽”們特意為他們精心布置了生日場景,并為孩子們準備了蛋糕和禮物。“大家是想讓孩子們即便是在病房裡,也能開心地過上生日,感受到快樂和溫暖!”
在小湯山的兒科病房裡,還有更多的輪值“媽媽”,她們用專業的診療技術治愈着每一位孩子,用自己的愛心溫暖着每一位孩子,相信她們定能攜手共進,早日戰勝疫情。
公共安甯 責任在肩 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疫情隔開的是人與病毒,隔不開的卻是警民同心。這個夏天,為了守護南京,15000餘名民警全警取消休假。雖然警種不同,但他們并肩作戰,不分彼此;雖然地區不同,但他們心系一處:護“甯”平安。
“親愛的,抱歉,我們的婚禮又要推遲了。”7月28日晚10時,滿懷愧疚的南京市警察局浦口分局石橋派出所民警張潤傑将這條微信發到妻子的手機上。去年就領證的小兩口,原本打算今年9月辦婚禮。石橋派出所轄區内山西村地處蘇皖兩省交界,省際卡點車流多,管控難度大。作為所裡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隊長,張潤傑主動請纓,每天在省際卡口值守12個小時。烈日暴曬下,一身警服被汗水浸透,乳膠手套下不斷有水珠滲出。“戰疫勝利,就是我和妻子最想要的新婚禮物。”他說。
8月8日,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醫生吳曉慶在支援核酸檢測工作時,巧遇正在執勤的丈夫。兩人已連續多天未見,短暫地互相叮囑了幾句後,他們又各自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吳曉慶說,作為基層骨幹民警,丈夫承擔了大量一線抗疫工作,吃住都在機關,是以兩人見面的時間極少。随即,她又說:“習慣了,沒事兒。特殊時期,疫情就是指令,防控就是責任。我是醫務工作者,他是人民警察,一個守護着生命健康,一個維護着社會安定,我們都應該堅守崗位,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驕陽熾熱,足蒸暑氣,隻有懷玉抱冰才能解暑。室外溫度直逼40度,參加防疫工作的民警們連續堅守、高強度作業,累虛脫的警察直接坐在地上抱着冰降溫。點贊最多的網友這樣回複:總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守一道門,護一城人,因為責任在肩,是以義無反顧。這個夏天,想對您道一聲:謝謝!公共安全有您在,我們很放心。
士者有心 助人為願 金陵城下多義士
疫情防控,時不我待。志願同心,防疫同行。在戰鬥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是星,聚到一起便成了火。
8月15日起,南京江甯區祿口街道由高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風險地區,而祿口街道最大的小區博恩花園小區也封閉了二十多天,讓小區運轉起來的,便是小區業主自發組成的280多名志願者。
1994年的李士傑,是小區裡的志願者,也是樓棟長,妻子懷孕六個月,他仍然每天在樓棟裡奔忙,挨家挨戶統計、分發物資、消殺工作,而鄰居們也由衷地感謝,有主動告知自家密碼,讓他上門取肉的;有見物資裡沒有魚,送來自家的魚的,有送來自制的蘿蔔絲丸子的、送來青菜的、還有排隊核酸檢測時,把自己的凳子貢獻給樓棟長妻子的……
這也更讓李士傑感受到“以愛助人”的價值,他說,“鄰裡現在就像戰友一樣,整個樓棟也仿佛是一個寨子,相親相愛。”
博恩花園小區的11000餘名居民由280名志願者“包幹到戶”、“服務到家”,志願者分成三大組别,核酸檢測組、物資保障組、應急小組,輪番上陣。志願者分隊總負責人下轄四大片區負責人,片區負責人統籌10個樓宇,每個樓宇還有樓棟長,樓棟長下還有兩三名自願者……
為了陌生而又熟悉的臉龐,為了自己的家園,“有志者”走到一起,在防控“疫線”撐起一片天。他們中有青年人,也有懂事、勇敢的“小大人”。
“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為了你我安全健康,請您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聚集。”這是南京燕子矶街道吉祥庵社群“紅領巾”防疫宣傳隊員的稚嫩清亮的宣傳語。每天早晨和傍晚,“紅領巾”防疫宣傳隊員們都會舉着隊旗,拿着喇叭,在新聯二村小區來回巡視,向居民們宣傳防疫知識,勸導大家“非必要,不出門”。
一個個佩戴着紅領巾的身影,充滿了陽光和活力,就如同歌曲裡所唱“愛祖國,夫妻民,鮮豔的紅領巾飄揚在胸膛”,“紅領巾”防疫宣傳隊的“小小志願者”們堅定地走在小區裡,發揮着自己青春的力量。
7月21日起,南京号召廣大團員青年主動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當天,全市就有7000餘名青年踴躍報名“上前線”。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關鍵時期,金陵城下無數“仁人志士”站了出來,青年勇擔使命,前輩坐鎮在前,他們是一道牆,不分晝夜,成為封控小區、南京城下最好的“守門人”。
網格編織防疫“大屏障”,“我為群衆辦實事”
同樣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還有各個社群的網格員們。他們将心比心,用真情溫暖大家、幫扶大家,在居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永遠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段時間,提起胡強、畢鵬等年輕人,南京江甯區石塘村村民都會紛紛豎起大拇指。幫助被隔離的村民放羊、照顧房前屋後的雞鴨、送藥上門......隻要群衆需要,他們都幫忙辦妥,這幾名“90後”成為了街坊鄰裡的“貼心人”。
畢鵬是石塘村的一名網格員,從8月5日開始,他就與石塘村退役軍人服務站從業人員胡強一起,每天一早便到石塘村附近的火地山開始放羊。而這群羊的主人其實并不是他們倆,而是被集中隔離的人員戴師傅。自從被集中隔離之後,這群無人照看的羊便成了戴師傅一家心頭的牽挂。
這是戴師傅一家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接到通知的畢鵬和胡強為了能讓戴師傅一家安心隔離,每天把羊群趕到山上吃草,定時投喂新鮮草料,清掃羊圈。因為是戴師傅特意囑咐的,畢鵬他們一點都不敢含糊。從剛開始的略顯生疏到如今的駕輕就熟,幾個“90後”小夥子俨然成了有模有樣的“放羊倌兒”。
“我們做的事情比較零散,也很雜。不僅要負責居家隔離人員的後勤,幫大家買菜,生活垃圾的清運,因為是在農村,是以還要幫助集中隔離的人員照看好家裡圈養的一些家禽。”作為社群的從業人員,畢鵬一心想的是能夠多為老百姓做點事,讓他們安心隔離,沒有後顧之憂。
點點滴滴的生活保障,是各個社群的網格員為居民們真心的付出。“要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們真是幫了我大忙。”浦口區湯泉街道龍山社群,一名男子握着網格員朱龍祥的手激動地訴說着自己的感謝之情。
朱龍祥是龍山社群一名網格員。作為一名黨員,平時就愛解決居民急難事。在一次日常走訪中,他發現了當地一位種植戶董大哥家的桃子由于受疫情影響,已經嚴重滞銷。朱龍祥第一時間回報情況,開展宣傳工作,打通銷路,和大家一起利用網格居民群、朋友圈等媒介多途徑轉發售賣消息,短短數日,水蜜桃就已售出近七八百斤,解決了董大哥的燃眉之急。
網格員,是最貼近居民生活的一群人。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們用一張張“小網格”編織成防控疫情的“大屏障”。他們積極摸排走訪,主動深入基層一線,以貼心、優質的服務踐行着“我為群衆辦實事”。
歲月靜好,是因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在醫院,醫護工作者為每一位患者守護着健康;在街頭,公安民警管控着一道道過關卡口;在社群,網格員們悉心檢視每一戶住家的情況與需求;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志願者們哪裡需要就沖向哪裡……他們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面對疫情,他們是勇敢的逆行者,是守護家園初心和使命的踐行者,是人民的守護者。
長夏終有時,唯盼歲月安。在夏日的尾聲、南京全域低風險的拐點,我們向無數守衛家園的“戰士”們道一聲:這個夏天,您辛苦了!
請相信,所有的時光都會銘記,這個與衆不同的2021,所有的南京人民,都會銘記這個“義無反顧”的你。
(文/奚欣晨 楊藝)
來源: 荔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