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僑網
疫情下,漢語還“香”嗎?
近年來,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海内外許多中文學校和漢語教育機構被迫停課,許多文化交流活動也被迫中止,人們學漢語的征程比往年艱難了許多。
停課不停學 漢語學習走上“雲端”
疫情期間,海外華文教育機構在經曆了最初的迷惘後,逐漸理順思路,紛紛開啟線上教學模式。
“2月份教室就停用了,停課後,我們開始摸索網上授課。”劉甚榮是莫斯科東方中文學校的一位中文老師,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深知,“在海外,學習中文不是件輕松的事……中文學習真的不能停,一停就可能會荒廢。”
“我們想了很多方式,後來選擇了釘釘APP,從4月開始網上教學。”劉老師說,釘釘可以模拟實作課堂感,學生可以看到老師展示的螢幕,教學效果也能得到保證。

“孔子雲課堂”線上授課。柳宛伶 攝
在比利時,歐華漢語語言學校在1月底停課後,随即開啟教師網絡教學教育訓練,僅僅一個月後,老師們就可以通過網上會議軟體進行授課,學校的教學得以恢複。
倫敦國語簡體字學校校長廖秀琴說,将線下課堂轉為線上後,學生數量不降反增。學校是以開設了許多興趣班,以吸收校外學生參加。
漢語學習既要“停課不停學”,還要保質保量,高棉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柴克清深感責任之重。“老師們克服了很多困難,比如網絡不暢、沒有場地等。有的老師不得不在走廊席地而坐給學生上網課。”
雖面臨網絡品質差、學習系統不穩定等種種困難,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不減。
“我們線上授課時,有時能聽到學生那邊傳來牛叫、雞叫、青蛙叫的聲音。一問原因,原來學生家裡人多、屋内網絡信号不好,隻能到外面大樹下聽課。看到學生們為上課克服了這麼多困難,我更要認真地備課、上課。”老師戴嘉維說。
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疫情隻是漢語學習旅途的小插曲,改變的隻是學習場所和溝通方式,不變的是心中對漢語的那份深情。
線下轉線上 文化交流活動創新形式
疫情期間,由于人員無法聚集,網際網路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除了日常教學,許多文化活動也轉移到線上舉行。
在奧地利,受疫情影響,以往的線下“漢語橋”比賽無法正常進行。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創新了比賽形式:選手錄制兩段參賽視訊,以郵件形式參加比賽。
在波黑、南韓、坦尚尼亞……許多國家“漢語橋”大賽都采用線上模式。或是錄制視訊,或是選手們輪番登場、線上比拼……疫情之下,海外學子對中文的學習熱情高漲。正如波黑中文教師多羅泰娅所說:“不管面臨什麼困難,我們對中文的感情沒變,愛中文和愛中國文化的人都在繼續工作,互相鼓勵與支援。”
與此同時,“親情中華”網上夏令營也吸引着海外多國華裔青少年的目光。夏令營以聽故事為切入點,設定了網上打卡、視訊對話、課外拓展等多個環節。營員們在網絡學美文、看美景、品美食的同時,輕輕松松就能學到很多相關的中華文化知識。
印尼營員黃湘怡就表示,通過網上夏令營,自己學到很多,越來越了解中國曆史文化。
疫情期間,意大利教育部與國家電視台還聯合推出了“電視學校”漢語課程,大受歡迎。通過電視網絡課程,很多學生得以繼續漢語學習,不少成年人也開啟了人生中“走進漢語課堂”的第一次。
在意大利從事中文翻譯的伊靓·缇巴表示,目前意大利商務、外貿、旅遊等領域都非常需要漢語人才,學習漢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随着意中兩國關系不斷發展,相信學漢語的人數還會繼續增加。”
“學漢語讓我們擁有美好未來”
漢語的習得,不僅是獲得一種語言能力,更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領悟,進而更多地了解中國。疫情期間,漢語愛好者們或是堅守初心、繼續完成中文學業,或是付諸行動、朝着自己的目标邁進。
20歲的琳迪在北京上大學,寒假回到了家鄉斐濟,卻因疫情滞留。為了不中斷中文學習,她加入了南太島國孔子網上課堂。她說,“我非常喜歡中文,也喜歡孔院這些令人暖心的中國老師。中文學習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也有助于促進中國與南太島國人民的互相了解與友誼。”
“漢語橋”俄羅斯賽區選手季畢謝娃表示,她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中文,這次比賽的獲勝使她得到了去喜歡的國家——中國學習語言的機會。
在比利時賽區,德穆塞勒在獲勝後興奮地說:“我的人生因為學習漢語而多姿多彩,通過這扇窗戶可以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前不久,他通過了上海交通大學的面試,9月就要到中國讀大學,“我的夢想實作了,學漢語讓我看到了光明未來。”
北京師範大學的土耳其留學生天水因疫情一直在家上網課。期間,她和弟弟合作創作了一首中文歌《白色的面紗》,獻給奮鬥在一線的抗疫工作者們。
今年是天水學習中文的第四個年頭,她又有了新的目标:未來,天水計劃留在中國讀研究所學生,還想到中國更多的城市走走看看,“中國很大,我想去看看。”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奮力抗擊新冠病毒的同時,漢語學習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也從未中斷。那些喜歡漢語和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們,在此次疫情防控戰中更是加深對中國的了解,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愛上漢語、愛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