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音韻學是一切傳統學問的根基,尤其是漢語史、漢語方言學、訓诂學、考古學、校勘學、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曆史、古代文獻學以及古籍整理等的最重要的學術基礎。由于其具備相當的研究難度門檻和坐冷闆凳的耐寂寞能力,是以,音韻學也是一門亟需搶救的“冷門絕學”。

200多名專家教授送出論文參會
8月21日上午,中國音韻學第21屆學術研讨會暨漢語音韻學第16屆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成都開幕。根據目前疫情防控形勢,在21日、22日兩天舉行的本次研讨會,采用線上會議為主,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自海内外110多所高校(機關)200餘名專家教授,向大會送出了參會論文,線上有430名學者以視訊的形式參會聆聽。
2500年前,孔子厄于陳蔡,但精神不衰,弦歌不絕。雖然疫情導緻這個世界彼此來往沒有以前友善,但依然擋不住學者們追求學問,渴望互相交流的純粹之心。學者們圍繞本次研讨的主題“守正創新,絕學不絕——漢語音韻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分享了各自關于音韻學的最新成果。
約4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在成都舉行的線下開幕式。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趙振銑、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周青、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桂富強等出席線下舉行的開幕式。趙振銑、桂富強在大會上作了緻辭。
北京大學教授郭錫良、四川大學教授趙振铎、四川大學教授向熹、南京大學教授魯國堯等音韻學頂級專家參會并緻辭,新知靈感火花不斷,實乃是一場精神文化盛宴。還有高雄師範大學鄭蔔五教授線上上演講分享思想觀點的時候,用閩南語吟誦了李白的《将進酒》,韻味悠長,耐人尋味。
四川大學教授向熹做了《音韻學和漢語語音史雜談》,南京大學教授魯國堯做了《語學與史學的會通——三十而立,再證“長安論韻開皇六年說”》,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耀堃做了《王力古韻學與香港——讀〈音韻學初步·古韻〉小記》,來自日本金澤大學的岩田禮教授做了《方言學與音韻學的結合——北部吳語窄用式變調與閩語連讀變調的曆史關系》,複旦大學劉曉南做了《朱熹的古音學》,北京大學孫玉文做了《從東漢高誘〈呂氏春秋注〉和〈淮南子注〉的注音材料看中古韻書未收的一些漢語讀音》,等等。
為往聖繼絕學
新生力量正在加入
郭錫良教授提到,搞學術研究,必須博古通今;搞文學語言的,即便是搞現代語言研究,也必須通國小(文字、音韻、訓诂)、懂音韻。向熹教授提到,老一輩音韻學者的研究精神及研究成果都是無價之寶,值得尊重和學習。現在世界處于大變革的時代,中國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音韻學界的同仁也将為新文化的建設作出新的貢獻。魯國堯教授表示,音韻學人的宏偉目标是“二為”,一為往聖繼絕學,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
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優美的詩詞韻文。一般人做賞析的時候,總是從詩的意境、時代背景、作者的意圖,用字的技巧,寄托的感情,等等,但是,這樣在音韻學家看來,這是不夠的。
竺家甯說:“詩歌韻文的生命所在,是它的音樂性,我們要領略其中的韻味,隻了解意義是不夠的,還應該能吟誦其铿锵有緻的音調,至少也要能說出它的音樂美在哪裡。如果不了解作品當時的語音,這種韻律之美勢必被埋沒,詩的情緻也必然跟着打折扣。”
本次研讨會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巴蜀書社、交大學報(社科版)等機關聯合承辦。古蜀語研究專家、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啟明主持了開幕式。
在研讨會會場外,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了汪啟明教授,他提到,本次研讨會規模大,參會學者水準高,“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除了音韻學的專家學者,還有來自文字學、訓诂學、古典文學、曆史方志學、域外漢學等多學科的學者參加。”
汪教授還提到,能稱為“絕學”的學科需要滿足幾個條件:非常重要;有難度,懂的人不多說,不懂的人連門都進不去;從業人員少。在冷門絕學中,音韻學是稱得上是絕學中的絕學。”不過,這種情況正在好轉,“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國家得到重視,不管是各方面,這門學科都得到很大的支援,發展也比較快。有不少新生力量加入進來。比如這次參會學者就有年輕化的特點。”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