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影視創作何以長足發展

作者:光明網

作者:李蕾

在舉國歡慶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之際,銀幕熒屏刮起一股紅色熱潮。電影《革命者》《1921》,電視劇《山海情》《覺醒年代》《百煉成鋼》《理想照耀中國》等優秀作品輪番登場。為了看片追劇,一家三代一起走進電影院,習慣用手機移動觀看視聽節目的青少年坐到了電視機前,連一向挑剔的網友也不惜溢美之言——“這批重大主題創作真上頭”“原來革命曆史人物這麼可愛”“這部作品有續集嗎?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這批重大主題創作所取得的反響已經超越了影視藝術領域,成為全社會讨論的公共話題。而這隻是十八大以來影視創作高速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影視業捷報頻傳。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獲得204億元票房,躍居全球第一票倉。今年元旦檔、春節檔、清明檔接連重新整理檔期曆史票房紀錄。如果說以前重新整理中國電影市場紀錄的時間間隔是論年算,而今則是“日新月異”,幾個月,甚至幾十天就能被改寫一次。在與進口大片的激烈競争中,國産電影蹄疾步穩,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風格樣式和市場路徑,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絕對主力。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排名前十的均為國産影片,總票房超過120億元,占全年總票房的六成。一路飙升的資料說明,中國電影業已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引擎”。劇集創作所取得的成績也頗為可觀。藝術品質精湛、思想内涵深刻的電視劇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使中國電視劇第一生産大國、第一播出大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不隻熒屏上好戲連台,随着網絡文藝迅速崛起,網絡劇也異軍突起,和電視劇一道,構成大屏小屏齊頭并進、多元類型争奇鬥豔、長劇短劇交相輝映的創作局面。越來越多國産劇集帶着精彩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以一股勃勃湧動的“華流”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劇集已成為當今中國影響大、覆寫廣、閱聽人多,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的文化形态之一。

新時代影視創作何以長足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影視界出現熱情高漲、奮發有為、砥砺奮進、碩果累累的生動局面。圖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拍攝現場。資料圖檔

人們不禁要問,市場環境和媒介生态變幻莫測,閱聽人欣賞水準和審美取向日益提高,中國影視業何以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取得令世界矚目的豐碩成績?我想,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首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以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為影視發展指明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創作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繁榮景象。但市場經濟大潮帶來了充沛資金和先進理念,也裹挾着商業思維、資本邏輯。部分從業者陷入認識誤區,遭遇發展瓶頸。一時間,抄襲模仿、調侃崇高、搜奇獵豔、低級趣味、胡編亂寫、炫富擺闊、脫離現實等問題頻現。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必須把創作生産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産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緊接着,黨和政府謀篇布局,精準施策。201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實施。2021年3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決策部署從頂層設計出發對創作進行科學調整,激發影視界形成熱情高漲、奮發有為、砥砺奮進、碩果累累的生動局面。

其次,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理念成為業界基本共識,使創作有了源頭活水。近年來,“深紮”的創作風氣盛行,無論是田間地頭、街道社群、工廠學校,還是地震災區、抗疫一線、邊關哨所,都能看到影視工作者的身影。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主創團隊,多次深入武漢抗疫一線體驗采訪,與角色原型進行深入交流,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和影像。作家歐陽黔森2017年一年裡有300多天都泡在遵義市花茂村采訪,寫出了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又改編成電視劇《花繁葉茂》。影視工作者不僅“走了進去”,還“沉了下來”“融了進去”。電視劇《經山曆海》在故事背景地山東日照實景拍攝,飾演石屋村村支書劉賢達的演員秦焰和老鄉打成一片,苦在一起,樂在一起,和真的村支書沒有兩樣。即使不在錄影機前,村民也親切地稱他為“老書記”。從“身入”到“心入”“情入”,影視創作以積極介入生活的态度實作了藝術創作與社會現實的同頻共振。有的觀衆看完電影《紅海行動》《戰狼》,萌發了報名參軍的想法。有的觀衆被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打動,決定回鄉創業,獻身鄉村振興事業。影視工作者這樣貼近大地的耐心聆聽,為影視創作注入了靈魂,反映人民心聲、時代脈搏,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故事情節飽滿生動、情感抒發真摯感人的精品力作你方唱罷我登場,持續迸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再次,影視工作者用作品的品質說話,以精益求精、踏實苦幹、安于寂寞、持之以恒的姿态诠釋匠心精神,為影視行業高品質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為了塑造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的人物形象,跑遍了他們生前的全部足迹。鞏俐為了演好電影《奪冠》中的郎平,一直跟随郎平到處比賽觀摩,拿着本子把郎平的神情和姿态都記錄下來,比如按眼鏡的小細節、幹練的語氣。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的演員們在拍攝“冰雕連”的戲份時,在雪地一趴就是兩小時,有的人凍得爬不起來。正所謂,吃下創作的“苦”,才能品嘗到被觀衆認可的“甜”。這些作品播出上映數月後,與劇情相關的關鍵詞仍時不時登上熱搜,在觀衆尤其是青年群體中收獲了感動。總結近年爆款影視作品的創作經驗,無外乎勇敢創新的探索、數易其稿的執着、廢寝忘食的辛苦,乃至為一個細節争執不下的執拗,為選用何種技法思量再三的苛刻。正是這些不懈努力,助推中國影視創作實作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偉大跨越。

總而言之,黨的十八大以來影視創作所取得的發展成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現和鮮明印證。新一輪媒介革命已然開始,網際網路發展、媒體融合給中國影視創作帶來深刻變革。影視從業者應該再接再厲,在提質增效、轉型更新上下功夫,用更多優質作品為“中國如何由影視大國向影視強國邁進”的時代命題做出回答。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30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