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蕾切爾·薇茲,飾演電影中的希帕蒂亞(Hypatia)
希帕蒂亞(Hypatia),西方曆史上第一位可考的女性數學家、哲學家、天文學家,即便在群星輩出的古羅馬、古希臘,她也稱得上是位傳奇學者。
但這樣的智慧女神,卻在街頭慘遭淩遲、分屍的厄運,慘死在一群極端主義基督徒手中。
她的死,拉下了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幕布,蒙昧的中世紀漫漫長夜降臨。
19世紀戲劇演員,飾演的希帕蒂亞(Hypatia)
先說希帕蒂亞的悲劇:
那是公元415年3月的一個清晨,東羅馬帝國的邊陲,埃及亞曆山大城中,一位美麗的女子像往常一樣身着白色希臘長袍,優雅地坐在回家的馬車上,她便是希帕蒂亞,一切看似和往日一樣——命運卻總是轉瞬翻臉。
查爾斯·威廉·米切爾 《希帕蒂亞》,1885年,布油彩,244.5cm*152.5cm,收藏于泰恩與韋爾博物館。
一群極端教徒在一名叫彼得的牧師上司下,圍住馬車,将希帕蒂亞拉了下來,一番毒打後拖進了一個教堂中,他們扒光了希帕蒂亞的衣服,用尖銳的牡蛎殼一點點從她身上割下血肉,切除了她的眼球和四肢,将其殘忍分屍,一路拖着她的殘肢到郊外一個叫辛那隆的地方焚燒。
《城市廣場》(Agora)截圖 講述希帕蒂亞的故事
希帕蒂亞的死,在整個羅馬帝國都造成了轟動,長久以來,學者都被認為是值得尊敬的,無數貴族将其後代送去學習哲學:結果卻有位女學者當街被教徒虐殺。
希帕蒂亞因何遭此厄運?是政治鬥争還是宗教因素?還是邊看畫邊講故事。
希帕蒂亞出生于公元 355 年左右,身出名門,她的父親塞隆(Theon)是亞曆山大圖書館的館長,著名《歐幾裡得元素十三書》現存文本的編撰者。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生,希帕蒂亞從小就受到精心的培養,她自己也聰慧有加,19歲時便編輯、注釋了父親塞隆的《托勒密天文學綜合論》。
成年後的希帕蒂亞,留在了亞曆山大教授數學等學科,與父親一起工作多年,他們共同修訂了歐幾裡得《幾何原本》,這本書在此後千年時光中,一直是教科書的标準版本。希帕蒂亞還獨自完成了對希臘數學家阿波羅尼烏斯的《圓錐曲線》和希臘數學家丢番圖的《算術》的注釋。
而後,她又開始教授哲學,任亞曆山大新柏拉圖學院的主持人,撰寫介紹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以及數學、天文學相關領域的著作。當時的詩人稱她為“聖女”和“無瑕的星辰”,她常常穿着哲學家的長袍,在公開場合宣講。她的學生從四面八方投奔而來,但大多是羅馬帝國貴族精英,因為按當時的傳統,他們在步入政壇前往往要接受哲學、辯論等相關教育。
就這樣,希帕蒂亞一步步成為當時享有盛譽的老師。
與希帕蒂亞同時代的曆史學家蘇格拉底在《教會史》中這樣描述她:
亞曆山大有一位名叫希帕提亞的女人,是哲學家席恩的女兒,她在文學和科學方面的造詣遠超同時代的所有哲學家。繼承柏拉圖和普羅提諾的學派後,她向她的聽衆解釋哲學原理,他們中的許多人遠道而來接受她的指導。由于心智修養,她表現得自在自在,舉止從容,她也沒有因為參加男人的集會而感到害羞。因為所有的男人都因為她非凡的尊嚴和美德而更加欽佩她。
星盤,1885 年
她更是一位全才,在她的發明裡,還有最初的平面星盤,一種水的密度測量儀,和一個液位測量系統。
但不幸的是,希帕蒂亞生活在古典和中世紀的夾縫之中:古羅馬、古希臘的文化和來自基督教的觀念如同旋渦般交織在一起。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公元 392 年,狄奧多西頒布了一系列反異教法令,将異教節日從月曆中删除,禁止人們在非基督教寺廟中獻祭,禁止進入異教神殿。
我們現代極具影響力的奧運會,正是在這一時期被狄奧多西廢除。
這一系列鎮壓,當然會引起反彈:海帕蒂亞所在的亞曆山大,基督徒和異教徒之間很快就爆發了動亂。公元391年,當地的基督徒洗劫了亞曆山大圖書館,數百年的收藏和研究,大約500萬卷書籍就此毀于一旦。
而希帕蒂亞無比的名氣,也令她成為出頭鳥:她不信仰基督教,不服從教皇,她的新柏拉圖主義反而在當地的基督教精英人群中影響頗大。
這當然侵占了傳教士們的生存空間——如何诠釋這個世界,乃是根本問題,焉能讓其他人掌控?
更關鍵的是,希帕蒂亞還卷入了政治鬥争中:
當時的埃及行省,由總督歐瑞斯提斯(Orestes)和主教西裡爾為上司人,本來總督和主教互不幹涉,但彼時的基督教剛剛定為國教,勢頭正盛,是以西裡爾一手遮天,連市政方面的公共事務事情也要摻和一手,這當然引起總督的不滿——而總督正是希帕蒂亞的好友。
《希帕蒂亞》戲劇,1893年1月,根據查爾斯·金斯利小說
随後,西裡爾主教先後驅趕了基督教諾瓦提亞派和猶太人,狂熱地鏟除異教、破壞寺廟和古迹,這一過程當然是血腥而殘酷的,動蕩之中的亞曆山大城,甚至還有傳教士當街向總督扔石頭,雖被總督處死,但西裡爾主教卻宣布襲擊者為烈士。
很快,越來越多的宗教極端分子又把目标盯上了希帕蒂亞,他們開始批評希帕蒂亞的學校,将她描繪成一個女巫,誣陷她會施行魔法:如此美好的、智慧的、人人都愛的希帕蒂亞,卻不信仰上帝,那麼,那些崇拜她、對她贊不絕口的人,豈不是正受了希帕蒂亞的詭計和巫術?
更關鍵的是,希帕蒂亞公開反對保羅(Pauline)教皇關于女人應該屈從于男人,在公共場合要保持沉默的教說,也令她成為了西裡爾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見,希帕蒂亞之死既是一場直接的宗教沖突時也是新興基督教勢力同帝國舊權貴之間的權力争奪戰,更是古典文化與宗教思想,學者與傳教士誰來解釋這個世界的鬥争。
無辜的希帕蒂亞就此被定下了命運。
幾個世紀後,中世紀編年史家還在重複這個謊言,為自己的血腥編造曆史:
在那些日子裡,亞曆山大出現了一位女哲學家,一位名叫希帕蒂亞的異教徒,她一直緻力于魔法、星盤和樂器,她通過撒旦的詭計迷惑了許多人。城主〔俄瑞斯忒斯〕極其尊敬她;因為她用她的魔法迷惑了他。
紀事,LXXXIV.87-88,100-103(約翰·奧夫·尼凱,公元7世紀CE)
這個謠言是否是西裡爾本人發起的無法确定,但确實是西裡爾的支援者行使了這一慘無人道的私刑——後來的西裡爾同樣在基督教封聖。
要麼皈依,要麼受死,被污蔑為巫女後的希帕蒂亞,路隻有兩條。
不久,由一位名叫彼得的牧師上司一群激進分子,他們在大街上攔截了希帕蒂亞,在教堂中将其剝光衣服,用鋒利的牡蛎殼将她淩遲而死,她的身體被五馬分屍,棄置荒郊野嶺燒毀。圍觀者甚至記下了暴徒的話語,他們高聲尖笑:“保羅告訴我們女人應該沉默,現在她已經服從了”。
人類曆史上第一位女科學家、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柏拉圖學派的最後一位老師,柏拉圖亞曆山大學派的創始人,希帕蒂亞的智慧人生就此被宗教的愚昧畫上了句号。
最終沒有人為此受到懲罰,羅馬教廷掩人耳目的平息了事端。暴行導緻許多學者出走,古代學術中心的亞曆山大城就此衰落。
▲《城市廣場》影片希帕蒂娅劇照(網絡圖)
在現代,希帕蒂亞既成為許多女性的偶像,又成為反宗教愚昧的象征。像18世紀,伏爾泰等啟蒙哲學家便熱情洋溢的歌頌她的故事,甚至引起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憤怒,教會官方的反駁回應說“曆史上的希帕蒂亞,是最放肆的情婦”。
19 世紀,由反天主教徒查爾斯·金斯利 (Charles Kingsley)撰寫了暢銷小說《希帕蒂亞》( Hypatia ),後來被改編成了戲劇風靡于歐洲。20世紀80年代,現代學者們創立了期刊《希帕蒂亞》,專門關注女性學者研究的哲學和女性問題。
希帕蒂亞之死,可謂是給整個“古典世界”畫上了句号,理性的光就此熄滅,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學術自由就此終結,西方開始踏入“黑暗的中世紀”。甚至一千多年之後,還有像布魯諾這樣的學者,慘遭希帕蒂亞式的不幸,因為堅持真理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