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覺眼根無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焚香的發展自始已有千年,其香或沉重典雅,或清甜悠揚,或辛辣熱烈,或甜美溫馨。天然香料不僅形美,而且味美。
世人不但對香木香草取之用之,還對其歌之詠之。哪些是異域飄香而來,哪些又是本土生香?燃上一爐香,随我一起沉入香履雲境吧~
“衆香之首”——沉香
由老莖受傷後所積得的樹脂而來,因其色裡芳香,入水能沉,故稱“沉香”。
其氣味清雅,味有間歇。《唐本草》注記載:“樹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實黑色沉水者是。”據宋《本草衍義》中“沉香木,嶺南諸郡悉有之,旁海諸州尤多。交幹連枝,岡嶺相接,千裡不絕。”的記載,中國的沉香樹資源曾十分豐富。
古時文人聚會,熏焚沉香不僅意境高雅而且令人心生沉靜,其味清甜悠揚,是以古時文人也常用沉香養性、養德、靜心。著名南唐後主李煜甚愛沉香,還為此建造沉香三閣:臨春閣,結绮閣,望春閣。入室便聞得沉香滿屋,餘味悠長。
宋代香事興盛之時,南宋詞人李清照也喜熏焚沉香,曾有詞作:“沉香卧時燒,香消酒未消。”說明宋代時,沉香已經被用來熏焚室内,怡情宜興。
“香料之王”——檀香
旃檀,又稱綠色黃金。檀香樹又被稱為“黃金之樹”,用來和香的主要部分是檀香樹的幼枝和枝條。
《本草綱目》記載:“按《大明一統志》雲:檀香出廣東、雲南,及占城、真臘、爪哇、渤泥、暹羅、三佛齊、回回等國,今嶺南諸地亦皆有之。”
檀香氣味濃郁厚重,又不失清新甘甜。今日多用的檀香分類為:老山香、新山香、地門香、雪梨香。其中老山香,也稱“印度香”,為上品香,表皮光滑、緻密,香氣醇厚。
檀香的使用不僅可以和香熏焚,更是雕刻工藝的良材,香氣穩定持久,沁人心脾。
“龍王涎沫”——龍涎香
屬動物香,又稱“龍腹香”、“鲸涎香”,是抹香鲸腸内分泌物的幹燥品。
最早由漢代漁民打撈發現,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和日曬的作用下,逐漸變成灰色、淺灰,最後成為白色。這一過程需要經過百年浸泡,毫無雜質,才能成為龍涎香中的上品香。
《香譜》說龍涎香制時“慢火焙,稍幹帶潤,入甆盒窨。”宋代詞人王沂孫的《天香龍涎香》有雲:“紅甆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萦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龍涎香能聚香煙,屢屢不散。
更宜小窗深閉,焚于密室無風處,享受濃郁強烈、芳潤甜美的衆香交融。
“香氣之冠”——麝香
又稱“寸香”、“香臍子”,為麝鹿雄體香囊中的分泌物。熏聞有開竅醒神的功效。
《本草綱目》曰:“麝之香氣遠射,故謂之麝。麝生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香,生者益良。麝産麝香分三等,一等為生香,也稱遺香,第二等為臍香,第三等為心結香。”
(注:因麝香兼有行氣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是以孕婦、備孕期的婦女及兒童禁用。)
陸遊《浣溪沙·南鄭席上》雲“螭奁熏透麝臍香。”這其中的“螭奁”就是熏燃麝香的熏香銅匣。麝香點燃之後,香氣濃郁經久不散。
麝香本身還起着固着劑的作用,用來平衡香方,穩定香氣發散。若與其他香料和在一起,其香氣則能産生獨特的靈動感,濃烈且持久。
諸多香料漂洋過海、跋山涉水,一同聚集在中華文化的香道之中。香品的炮制與配伍,無一不展現着中華的民族傳統和美學觀念。
我對香文化的熱愛,一如熏焚着的香品,經久不息。那在四大主香之中,你找到心之所屬了嗎?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
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