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這波正劇簡直太讓人上頭了!
從持續霸屏的《覺醒年代》,到激勵人心的《理想照耀中國》,到餘熱未盡的《叛逆者》,還沒等津津樂道的吃瓜觀衆緩過神,一部更大手筆的獻禮劇又無縫接檔上了線。
《大決戰》

在幾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
《大決戰》一開播就拿到了收視冠軍。
豆瓣上一水兒全是好評。
很符合央媽低調奢華有内涵的一貫做派。
主創陣容也堪稱豪華。
導演是圈内久負盛名的高希希,編劇黃健東也是有衆多代表作的業界大神。
主演唐國強、王勁松、劉勁、劉濤、于和偉...等等,個頂個都是能單獨挑大梁的實力派。
但也不必高興太早。
衆所周知,《大決戰》系列(《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央視和八一電影制片廠搬上過熒屏。
因其恢弘無比的戰争場面和無可挑剔的台詞,《大決戰》系列上映至今,一直被觀衆譽為國内戰争片中的天花闆。
有這麼璀璨的珠玉在前,加上故事内容觀衆都很熟悉。
劇版《大決戰》要想破圈成功,就得另辟蹊徑。
知己知彼的導演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
開篇即是劍拔弩張的文戲。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唐國強)、周恩來(劉勁)一行應蔣介石(王勁松)邀請,赴重慶談判。
雖然如此,彼時高高在上的蔣介石壓根兒就沒打算跟共産黨和談。
他邀請毛澤東等人來重慶的原因,一方面是迫于美、蘇壓力,一方面是打算趁此機會,暗中勾結美國幫他秘密運送官兵到内戰前線,準備随時開戰。
期間,心知肚明的毛、周二人本着以大局為重,數次對國民黨提出的苛刻條件進行了讓步。
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蔣介石毫無誠意的暗箱操作之下,談判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這段文戲的看點之一,是國共高層之間無處不在的暗中博弈。
第一回合。
毛、蔣兩人初次見面。
蔣介石故意把排場搞得很大,安排了樂隊以及手下列隊迎接。
一切準備就緒,自己才從二樓居高臨下而來。
寓意不言自明。
對此,氣定神閑的毛澤東并不以為意,反而配合蔣介石步伐,率先帶頭拍起了巴巴掌。
之後,蔣介石問毛主席:都說我這裡是龍潭虎穴,你不怕嗎?
主席半開玩笑地問:委員長是虎踞還是龍蟠哪?
自讨沒趣的蔣介石隻好澄清:我是公仆。
主席呵呵一笑:我來見公仆,有啥好怕的?
中華文字果然博大精深。
第二回合。
更精彩。
為了讓談判有個好結果,毛主席特意帶了頂此前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帽子來重慶。
卻被蔣介石故意曲解為:把三民主義的帽子壓在了共産主義的頭上。
雙方辯論就此展開。
毛(氣定神閑):帽子的作用是保護身體,把三民主義的帽子戴在共産主義的腦袋上,讓他們渾然一體,才能無往不利。
蔣(陰陽怪氣):你戴它不合适,帽子隻有找到各自适合的,才能各取所需。
毛(苦口婆心):不合适也要努力适應,畢竟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身體,多個腦袋,讓身體聽誰的?
蔣:...竟無言以對。
高手過招,招招緻命。
除此還有---周總理和戴笠的會面。
倆人是黃埔時期的老“熟人”。
突然見到周總理,戴笠明顯有點慌,脫口而出就是畢恭畢敬的“周主任”(周總理曾是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話一出口意識到不妥,才改稱:周先生。
之後,強作鎮定的戴笠想以主場優勢想扳回一城:毛先生這次能到重慶來,也算是有膽識。
總理淡淡一笑:我們為了民族大義而來,沒啥好怕的。
手辣嘴笨的戴笠:(..你說的都對)。
不過,作為一名優秀的情報工作者,戴笠的“業務能力”還是有目共睹并值得肯定的。
以至于其次年飛機失事後,連周總理都松了口氣,感歎:此人之死,革命可提前十年成功。
側面肯定了戴笠異于常人的天賦和能力。
其次是演員表現。
先說唐國強。
雖說是半路出家扮演的毛澤東,但經過這麼年曆練和學習,唐老師現在對主席的诠釋已經堪稱爐火純青。
比如:到重慶這次,毛主席第一次坐飛機。
萬米高空,加上氣流颠簸,有點恐高的主席臉上難得一見地露出了輕微不适。
正好被時時關注他的美國人捕捉到了。
于是假裝好意大聲提醒:不用怕,深呼吸,放輕松。
毛主席隻是若有所思地輕拍了下腿,沒吭聲。
好在張治中及時解圍,說美國人:毛先生是位偉人,怎麼會害怕呢?
反應神速的毛主席立馬順勢接住:偉人就算了,共産黨人從來不信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要說第一次坐飛機一點不恐高,肯定也是騙人的。
唐老師在這段中對于毛主席的诠釋,既有四兩撥千斤的偉人氣勢,也有些被人戳中心思後的小尴尬。讓觀衆極其難得地感受了一把毛主席少有人知鮮活接地氣的另一面。
畢竟,褪去光環,每個人都是吃五谷生百病的普通人,誰的第一次萬米高空體驗還沒點緊張呢。
與此同時,王勁松老師扮演的蔣介石也毫不遜色。
衆所周知,王勁松本人和蔣介石長得完全不像。
即便經過精心妝扮,倆人的外形也隻有五分相似。
是以,能把蔣介石诠釋得讓觀衆感覺不到違和,全靠王老師神一般的演技。
比如接機這次。
毛主席一行來重慶,蔣介石最開始是準備親自接機。
走到半路,大概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委員長身份,臨時決定:不去了!
從若有所思,到猶猶豫豫,到最後敲手杖讓停車。
電光火石之間,蔣介石在這段頭腦風暴中的掙紮、糾結、懊惱、焦躁,都被王老師用眼神、表情、和一系列小動作精準無誤地傳遞了出來。
回到官邸。
一眼看見桌上擺放的辣椒醬。
蔣介石瞬間又無名火起:西式晚宴配這麼土的辣椒醬,合适嗎?
得知是程潛夫人特意送來的,還遷怒别人:我太太去美國通路,這裡現在程太太說了算是吧?
崇洋媚外的本性和掩飾不住的小肚雞腸,刻畫得自然合理又深入人心。
一句“老戲骨”,王老師當之無愧。
還有劉濤扮演的宋美齡。
宋美齡本人臉型比較圓,自帶一股端莊大氣。
劉濤的長相則更适合現代人審美。
從目前為數不多的幾次出場來看,劉濤版本的宋美齡舉手投足間還是有國母範兒。
暗流洶湧的文戲之後,緊随而來是場面宏大的武戲。
重慶談判失敗。
大決戰前奏之一的“秀水河子”之戰正式拉開帷幕。
劇中武戲部分全部采用的是實景,加上8K電影級的裝置拍攝,以及AI修複和後期特效。
戰争場面之恢宏壯觀,幾乎能媲美電影。
說到武戲,還不能不提到其中的總指揮林彪。
林彪的扮演者是今年炙手可熱的于和偉老師。
關于于老師的演技,這裡不用多說。
舉個例子,來感受一下。
林彪出場的時候,正帶着大部隊趕往冀東。
搖搖晃晃的馬背上,“颠三倒四”的林彪正在專心緻志打瞌睡。
期間突然接到主席電報,讓他改道去東北。
睡意朦胧的林總聽說有電報,沒有着急忙慌,甚至沒發一言,隻是漫不經心擡頭,看了看送信的士兵。
待士兵向他傳達完毛主席訓示,惜字如金的林總再次看了一眼面前的士兵,算是回複。
曆史上少言寡語的林彪形象,在于老師“漫不經心”的兩次回眸中,瞬間在觀衆面前“立”了起來,演出了林彪的“魂”。
很酷,也很讓人上頭。
最後必須要安利一下細節。
曆史上的周恩來身高比戴笠高兩厘米,有多少人注意到了?
導演注意到了。
沖鋒号響,随着槍林彈雨起飛的彈夾。
既凸顯出戰争的殘酷,也是在提醒吾輩,和平來之不易。
國民黨的軍服,一開始隻有領章,1946年3月之後,才跟随美國人步伐,改成了肩、領章并用。
都說魔鬼藏在細節中。
反過來講,亮點同樣也在細節中。
最近幾年,随着各類仙俠、古偶、甜寵的崛起,讓很多人逐漸産生了個誤區:戰争片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然而事實上,不說别的,僅僅通過豆瓣以及各大網站的評論和評分,其實都很容易窺見目前年輕觀衆對戰争片的認可和期待。
對于影視作品,說到底,大部分人關注的還是劇本和演員表現。
演員走沒走心,編導給不給力,作品有沒有誠意,觀衆個個心裡門清。
這一點,也是一些高品質正劇始終能占領市場的真正原因之一。
而剛剛上線的《大決戰》,目測又是部類似精品,劇荒或者喜愛戰争片的朋友們,都可以安排起來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不以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