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發一下另一位家長的回報,震驚之餘開始思考

昨天,本号所發的、談中學生有關同志的文章《3件不起眼的小事疊加,偶然?還是背後有推手?》(點選可讀)發出來後,讀者反應強烈,好幾位家長找到我,講了自己女兒的事,在此選一個具有代表性的:

再發一下另一位家長的回報,震驚之餘開始思考
再發一下另一位家長的回報,震驚之餘開始思考

昨天還有一位家長也跟我回報了自己女兒的事:

再發一下另一位家長的回報,震驚之餘開始思考

多年以前,我在中關村圖書大廈裡看到過有圖書的封面上印了兩個大大的字:“耽美”,我知道這是19世紀末流行于西歐的一種沉溺式的唯美主義思潮,在中國多被用來表述男同志的,因我此前讀過寫同志的小說《藍宇》,并且《藍宇》還被拍成了電影,當時我也沒往心裡去,甚至沒有拿起來翻翻便一掃而過了。

萬沒想到,從我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看到公開發行的圖書中印有“耽美”兩個字到現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同志的思潮竟然傳進了中國小生的世界。

我在頭條号上隻有7000粉,在微信公号上也隻有13000粉,卻有兩位家長向我反映自己女兒的事,更有好幾位家長反映女兒讀耽美小說的事,如此表明,這一現象絕非偶然:

至此,問題來了:為什麼孩子們會迷戀耽美小說?國家又該如何應對?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受耽美小說影響的大都是低幼的孩子,昨天故事3中說“隻有同性間才有愛情,異性之間的愛情都是為了性,是以自己長大之後會和女孩子談戀愛”的那個上5年級的小女生也就十一二歲的樣子,今天文章開始部分提到的讀耽美小說、說自己是“不婚主義”的小女生也不過隻有14歲,并且,這位家長提到,許多女孩子在初一(12歲)時便開始讀耽美小說,昨天文中提到的拍同志短視訊參加網絡比賽的我孫女她們班的孩子,也是這個年齡。

前幾年,我在研究南亞中東北非的伊斯蘭教時,發現這些地方的男少青年中同志非常之多,且許多資料中提到了“擡驢”這個詞,意思就是與驢發生性關系,我也曾多次在文章中把“人驢情未了”當個梗來調侃,我曾分析過為何南亞北非中東的青年會喜歡和驢羊駱駝甚至是雞做這些事,發現原因是,他們處在青春期,伊斯蘭教将男女嚴格分開,好多女性甚至要穿上厚厚的大黑袍,男孩子們接觸不到異性,旺盛的荷爾蒙無處安放,于是隻能在動物和同性身上發洩。

同樣的道理,這些年我國的許多肉類中都添加了激素,尤其是孩子愛吃的炸雞排之類的食物中含有大量激素,導緻孩子們的身體提前發育,我查了查,現代女孩子的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是12.5歲,以前我們國家的6070後女生的月經大都是十五六歲,有的甚至會推退到十七八歲,孩子過早來了月經,意味着性器官開始發育,可是,這個時候的孩子根本沒有辯别事非的能力。

一方面是孩子們有了性的萌芽,另一方面是孩子們沒有思辯能力,這個時候當孩子們遇到描寫同志的耽美之文時,很容易沉溺其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角,久而久之,不是同志也被引導成了同志。

男生比較張揚,這才有了上周河北大學校園中出現的男生向男生表白愛情的事件發生,女生比較隐晦,尤其是小女生,心事未必肯向别人說,導緻往往這種傾向不易被發現,如上面所說的兩位父母,他們細心,有能力察覺孩子的思想動向,這才知道一個女孩子明說自己要和女生談戀愛,另一個女孩子則選擇不婚,這是這兩位家長發現了,家長發現不了的呢?

問題已經發展到了現在的地步,再埋怨誰已經沒有了意義,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防範與治理。

個人建議:

1:定位同志

擺正三觀,最重要的是一個字是“正”,建議國家對同志進行科學的定位。

關于對同志定位的事,昨天我的微網誌好友@疫苗與科學 的觀點最值得高層借鑒,複制過來,讓大家看看:

昨天,一名同志發帖,說自己受到了歧視,感到不公平,然後,@疫苗與科學 這樣回複道:

#戀同症是病,不歧視,不宣傳# 這位網友比較理性,覺得戀同症被歧視了,很委屈。

陶醫生完全了解TA的感受,但歧視的問題要從根子上解決。

從中國文化來說,很多人對戀同症持負面态度,說得再坦率一些,就是會覺得戀同症惡心。

如果戀同症們堅持自己不是病人,那麼公衆的這種負面态度會轉化為一種公開的歧視,你鬧的越兇,就越公開歧視你。

如果戀同症們承認自己是病人,歧視病人不是中國的主流價值觀,誰歧視戀同症病人,誰會被批評。就像我們現在宣傳的不要歧視艾滋病攜帶者、不要歧視B肝攜帶者一樣。

是以,我希望戀同症們接受自己是病人的事實,這不丢人。在認同自己是病人的情況下,去反擊公衆對自己的歧視,我完全支援。

戀同症是病,一般認為無法治愈。然而,陶醫生認為,那是在不把戀同症當病的前提下得出的悲觀結論,未必是靠譜的。如果戀同症承認自己是病人,積極配合治療,說不定就會有轉機呢。當然,不治也可以接受。

陶醫生再明示:我堅決反對歧視病人,戀同症是病,我也反對歧視戀同症群體或個人。

國家層面上定義同志是病,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引導輿論與孩子們的三觀。

2:清查出版物

由文化部牽頭,清查所有現有的出版物,将所有關于耽美類的小說一律收繳銷毀,由工信部牽頭,責令各網站自查,删除所有關于耽美的小說網頁,從源頭上制止這一思潮的蔓延。

3:教育訓練中國小老師

由教育部牽頭,教育訓練中國小老師,讓他們幫孩子樹立正确的三觀,告訴孩子們,同志是種病,如果班上的哪位同學有這種傾向,我們不要歧視他,更不能鼓勵他,而要幫助他。

4: 引領輿論的引導

大約20年前,網絡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文章,題目叫《十七歲的單車不載愛情》,講的是一個17歲的女孩子迷戀自己剛剛大學畢業、陽光帥氣的體育老師,老師有輛新買的單車,女孩子一次次的憧憬自己有一天能坐在那單車的後座上,老師帶着自己兜風。

某天,這樣的機會終于來了,上體育課時,老師讓這名女孩子去操場邊的器材庫房中幫核對庫房裡的器材數量,女生故意拖延到了放學大家都走了,然後,老師說自己順路帶女生回家,女生如願以償的坐到了老師的單車後面,一路上,女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想象着這樣的時刻自己可以一生都擁有。

老師把女生送到了她家樓下,女生目送着老師離開才上樓,正在做飯的母親發現了女生屁股上的血漬。卻原來,老師早就發現了女生被初潮洇濕了的褲子,不動生色的用自己的方式呵護了一個女孩子的自尊。

這樣的文章,既滿足了孩子們對愛情的朦胧向往,又展現了少年世界裡感情的純真與唯美。

地裡不種莊稼,就别怪雜草叢生。個人建議國家财政支援一些寫中學生情願的刊物,撥款給如《少男少女》《青春期健康》之類的媒體,讓孩子有正确的管道宣洩自己的情感與關注。

5:打擊“文化滲透”

國家太大,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個人建議,在教育部的網站上專門辟出一角,供家長回報情況,一旦有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受着某種不良思想的影響,立即舉報給教育部,由教育部進行嚴查整改。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西方垃圾思潮的影響、培養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一代少年、讓祖先幾千年拼下的江山能順利傳承,這,是我輩之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