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你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嗎?

你自己很完美嗎?

自以為是”的人,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自命不凡莫名地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但是内心與現實的差距,就像是電商平台的賣家秀和買家秀。

世界是奇妙的,很多我們本以為的東西,往往真相不是那樣。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比如,一個人脾氣特别大,誰也不能冒犯他一點,是因為他自尊心特别高嗎?

相反,可能因為自尊太低。

比如一個人,說話做事總要赢别人一頭,是因為好鬥嗎?

相反,也許是因為恐懼。

由于害怕失控,是以總要掌控一些事情

韭菜割不盡,春風吹又生 每棵韭菜入場時都以為自己是把鋒利的鐮刀

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戀的心。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自戀——内心遊走于最大的驕傲和最大的自卑之間

不知道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事,你盡心、盡力幫助朋友,特别在他/她遇到困難時,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随着你的幫助,他/她的态度卻越來越不好,甚至攻擊、仇恨你,和你斷絕關系。

你遭遇到這種極品事件時一定會想:真是狼心狗肺!

其實,排除挑撥離間等外在因素,這就是對方的嫉羨。

嫉羨是一種十分隐蔽的恨意。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可能來自人類進化中對資源争奪的自尊受傷後遺症。

當你的朋友内心從感激、慢慢感到一種自尊受傷感、無法超越感時,如果他/她将對生活的不滿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時,就會将你的每次幫助都視作一種貶低。

這過程可能是無意識的,而感受又無法說破,人際關系就會出現的裂隙。

他/她可能會和你鬧一些别扭,是無意的對立。

但最終會導緻彼此關系的破裂。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自以為是自戀者不講道理,基于真實情況和邏輯的論據對他們沒有用。

他們利用蔑視和義憤來支撐其立場,證明那些不同意他們觀點的人是錯的。

當錯誤或失敗威脅到自己的自尊時,他們會迅速将責任推卸給别人。

自戀包括三個成分。

一是自尊。與自尊相關的,是自我價值感,以及自信。

二是自我身份感,也叫自我認同。認同的對象包括我及我的物品,我的居所,我的家庭成員,同僚朋友,社會圈層。

三是自我一緻性,或者叫自我連續性。展現了人格結構的完整,帶來持續感和穩定感。

正如一個人不能沒有自尊、沒有身份地活着一樣,一個人不能沒有自戀。

自戀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它是正常事、平常事。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談及好壞,那就是健康自戀和病理性自戀的差別。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現代客體關系理論認為,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通俗地說,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經曆中體驗過人際關系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系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态度過于粗暴或過于溺愛等等。

有這樣一些經曆,使得患者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應當的。

判斷标準:自戀性人格,多形成于成年的早期,在臨床上符合下列其中五條,有可能是自戀性人格。

1.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他們做了一點成績後總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優秀的。

2.他們沉迷在無窮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的愛情幻想中。

3.他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自己有高貴的血統,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能力”隻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了解。

4.對贊美成瘾,聽不進去反面的話。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5.有特權者的感覺。

他們無緣無故地期待着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

他們不顧他人的利益,隻顧“隻要我快樂”,是人際關系的冒險者。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得圍着我轉”,在人群裡稍有一些“冷落”就會敵視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

這似乎是幾乎所有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共性。他們看起來有些時候挺了解人,但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互動關系。他們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實際的表現就是“對别人是馬克思主義的要求,對自己是自由主義”。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态度。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自戀者為擺脫内在的缺陷感與自卑感,通常使用三大政策:

1、轉移責任:他們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責怪你(甩鍋)。

2、形成優越感:他們會用優越感或蔑視的态度對待批評者。

3、憤慨:即使是對自尊最小的挑戰,他們也可能被激怒并憤慨地反擊。

同時,自戀讓人執着于對他人的利用,所有的人際交往都隻是在滿足自我的需要。

如果他人不再有利用價值,人的“愛”就消失殆盡。

自戀的盡頭,是愛的荒蕪之地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如果一個人惹你生氣,有一個基礎的原因就是:對方沒有按你說的、想的、要求地去做。

也就是:你生氣,是因為對方不符合你的期待。

隻有讓我們不舒服的人,我們會用“講道理”的方式,告訴對方做錯了,期望對方改變。

這種不舒服背後,藏着一個自戀的幻想:别人(更深層的是父母)應該按我的期待去做,應該讓我舒服。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指責他人 是因為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我們停不下評判的原因,來自我們自己是在父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的指令中長大的。

情緒特别是負面的情緒總被否定,成人不停地告誡我們“不能哭”“不可以發脾氣”,但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為什麼,或怎麼有效地處理它們。

漸漸我們對負面情緒有厭惡排斥的心态,并且學會不理會自己内心的感覺,隻憑父母教導的“應不應該”做事。

從那時起,我們便與自己的内心感覺分離了。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自戀是發展心理學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人自戀得不夠,他将來就不可能真的去愛别人!

是以,自戀是一個人人格是否穩定、成熟的基礎。

人類自戀如果出現問題,更多是由于我們過去的文化對個體自戀經驗不共情、不了解和輕視的态度。如果這種不接納的态度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則會嚴重傷害個體的自我價值感。

例如父母為了促進子女獲得優秀的學習成績,用所謂的激将法貶低目前孩子已經取得的成績,子女的成績或許被激将得更好了,但人的自戀卻由于經常被打擊,而導緻自我價值感降低,容易患上抑郁症。

有人用濾鏡、用美顔、用各種技術手段,把自己包裝成明星似的。

自娛自樂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要是以而迷戀這個虛幻的自己。

素顔原裝的你其實也挺好看,關鍵是你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自戀但不過度。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我們的微信公衆号:小賢心理

我們的服務

♥心理咨詢 ♥情感咨詢

♥催眠療愈 ♥身心成長

♥企業内訓 ♥心靈沙龍

自由書寫訓練營

在生活中修行,做回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每個自以為是的背後,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蔔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教育訓練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實用心理學

如需心理咨詢、塔羅牌占蔔、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