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前點評了最佳才能看到的《公主準則》的劇場上映版本的第一章,這個作品的劇場版将是TV版本的續作,将分為6個篇章分開上映,但看了第一章,我可謂非常失望,原因是制作的規模既對不起劇場上映的規格,故事也沒有TV動畫那麼扣人心弦,那麼整了一個OVA水準的特别篇,冠以“劇場版”之名,又是以何居心?
這波操作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少女與戰車》的《最終章》也是這麼搞的,分開多個章節,而不是一部完整的劇場版的形式“上映”。當然,不同的作品形式相近但品質不同,《少女與戰車》可能算品質好的,但内容的飽滿度還是令人唏噓。畢竟一集隻有50分鐘,就算塞滿6部,也很難叫人過瘾。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動畫是有規格的,而根據規格不同,呈現的品質也是往往不同的。TV動畫是底層,時長25分鐘左右,一般為周更,也有月更45分鐘的長篇TV動畫,例如《刀語》。TV動畫因為更新周期、工期、經費的限制,往往是品質最普通的一類,但相對的,故事内容依靠多集數的連載,節奏可以控制得較慢一些,細節往往比劇場版豐富……藏在TV動畫内的彩蛋也更多;
第二類是OVA動畫,OVA動畫有兩類,一類是從頭到尾原創的動畫,這一類原創動畫往往擁有高的制作品質,以光碟的形式發售,而不在電視台播出。這類動畫可以說是針對動畫迷制作的,人群針對性很強,也往往以高品質的制作吸引固定人群;還有一類就是,改編動畫以外的原創單集,這類制作品質未必出挑,但内容為漫畫、小說、遊戲沒有的原創部分。
第三類是動畫電影,也叫劇場版。一般時長為1個小時30分鐘,這是日本動畫最高的制作規格,往往擁有充足的資金和充足的周期,吸引各方勢力完成,無論是畫面、音樂、配音和宣傳各方面都會比TV動畫出彩。
這三種不同的制作規格往往有着明确的界限,很少人會直接拿TV動畫跟劇場版比品質,因為投入的力量根本上是不同的。
但現在,日本動畫業界可恥的地方就是,把制作規格達不到劇場版的内容,強行放到電影院播出,美其名曰“劇場放映版”。
其中最令我無語的就是《魔法少女伊莉雅 嘉年華》了。這種動畫一看就是我說的第二類的OVA動畫,以前一般都是放在TV動畫的藍光裡做特典的……結果硬生生塞滿無趣的内容長達1個小時,然後放去了電影院播出。要是我為看這個去了日本,然後被其内容雷到的話恐怕是血都能吐伊莉雅身上了……
我很喜歡的《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也幹過這個事情。還整了2部,作為OVA,我覺得這兩部都是合格的沒問題,但綜合來說品質還是難以支撐上映的規格。尤其是第一部《雪之回憶》,沒有主線故事,明顯就是福利向的内容,和《魔法少女伊莉雅 嘉年華》本質是一樣的……
隻能說,角川實在是“作惡多端”。
那麼你要問了,TV動畫和劇場版動畫的本質是品質差異嗎?不是。是收入管道的不同。TV動畫本身并不賺錢,主要是給原作的小說、漫畫、周邊打廣告用的,因為這個時代很少有人會花重金去買動畫的光碟來看,也就靠賣賣播出版權回本。但上映的話,一可以靠票房賺錢,二可以更加直接的線上下推進很多周邊的宣傳,來吸引粉絲。日本人很喜歡搞“觀影特典”,也就是隻有你去了線下的電影院觀摩,才能得到的特别的周邊,例如去電影院看了劇場版,就送你官方的IF小說等,這些周邊都是限定限時的,你去看了才拿得到,如果一般人想要,最後就等着以高價從黃牛販子那裡買,反正這些限定周邊就是越炒越高的節奏。
也就是說,一部OVA,如果包裝一下以劇場放映的形式上映的話,官方可以在商業上解鎖更多吸引阿宅的玩法,這種玩法本身對提升作品人氣和商業價值來說的積極意義,比起在光碟裡附贈一段OVA内容要高得多……是以這些版權方就不擇手段,把原本隻有25分鐘的OVA内容,添油加醋,變成1個小時的内容後再想辦法上映……賺更多的錢……
這樣做,豐滿的是版權方的錢包,而阿宅也可謂“死宅好騙”的典型。我記得特别清楚,就因為一段沒有什麼主線劇情的《《雪之回憶》的上映,愛蜜莉雅的人氣上了當時《NEWTYPE》雜志的第一位。稀不稀奇?愛蜜莉雅的人氣超越雷姆!當時可是第二季還沒出的中間過程呢,這個短時間的人氣爆發,不因為别的,就因為OVA和愛蜜莉雅親密的内容的上映,阿宅手裡的雷姆都不香了……
可以看見,日本動畫版權方對日系阿宅心理的拿捏,可謂十分道地,是以才有這種下作的商業手法。
但是這背後也可以看見日本動畫業界的無奈。真正的高品質的劇場版,投入多,周期長,風險也大,不如選擇這種“分段OVA”的形式,以少量的投入,換來更大的回報。《魔法少女伊莉雅 嘉年華》的成功和好評,也可以看到,死宅是真的好騙……伊莉雅就是放個屁都是香的……啊……這個好像是真的。
但背後犧牲的,是那些真正追求高品質動畫的愛好者的期盼之心。
日本動畫會不會完蛋我不知道,但要是一直如此急功近利的去搞什麼分段OVA上映的話,這是吃棗藥丸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