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塊世代」(高出生率的一代)于 1960 年代末期正處于 16 到 20 多歲的年紀,為迎合他們的需求,新的青年及成人雜志紛紛創刊。
創于 1960 年代末的,共計有 1964 年創刊的《GARO》(ガロ)、1966 年創刊的《Comic Magazine》(コミック magazine)、1967 年創刊的《周刊漫畫 Action》(週刊漫畫アクション)和《Young Comic》(ヤングコミック)、1968 年創刊的《Big Comic》(ビッグコミック)和《Play Comic》(プレイコミック)。
1970 年代初,則有 1971 年創刊的《Lead Comic》(リイドコミック)和 1972 年創刊的《Big Comic Original》(ビッグコミックオリジナル)。
除了這些新雜志的問世之外,老牌的《周刊少年 Magazine》和《周刊少年 Sunday》,也将其目标讀者群從國小生和國中生,調整為高中生和大學生。 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漫畫家,全是「劇畫」(寫實漫畫)一派的,如書上所提的齋藤隆夫(さいとう・たかを)、白土三平、水木茂、川崎伸等人。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各類漫畫雜志封面
「劇畫宣言」發起者之一的齋藤隆夫(本名「斎藤隆夫」,用「さいとう・たかを」為筆名),此時變得炙手可熱,《Comic Magazine》和《Young Comic》都以他為主要執筆者。
除了上次提及的「發燒雜志」《ガロ》和《COM》之外(請見:《戰後漫畫 50 年史》閱讀筆記 Part 6),上述新雜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雙葉社(雙葉社)出版的《周刊漫畫 Action》,和國小館(國小館)發行的《Big Comic》。
《周刊漫畫 Action》刊載的主要作品。
《周刊漫畫 Action》刊載的主要作品,包括有 Monkey Punch 的《魯邦三世》(モンキー・パンチ ,本名:加藤一彥; ルパン三世)、小池一雄作, 小島剛夕畫的《帶子雄狼》(小池一夫 , 子連れ狼)、 上村一夫的《同居時代》(同棲時代)、獨漫制作的《啊! 花之應援團》(どおくまん,嗚呼!!花の応援団)。
《Big Comic》的代表作則有:齋藤隆夫的《骷髅 13》(さいとう・たかを,ゴルゴ13)、石森章太郎的《佐武和市破案記》(石ノ森章太郎,佐武と市捕物控)、手冢治蟲的《桐人贊歌》(台譯:桐人傳奇)和《奇子》(きりひと讃歌,奇子)。
《Big Comic》刊載的主要作品
也在這個時候,各大電影公司紛紛向漫畫作品尋求靈感,各種改編自漫畫原作的電影競相搬上大銀幕,《戰後漫畫 50 年史》以公司别列出重要的改編作品有:
要拿出來特别一提的是《同居時代》,在漫畫時期就已經很暢銷,後又有電影的推波助瀾,使得「同居」成了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日本的社會風俗。
70 年代的漫改真人電影盛極一時(對照之前提到的漫畫原作)。
從給兒童看的漫畫,更新到給青年看的漫畫,漫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日增;但這類以「劇畫」為主的成人導向作品,從「貸本」時期的出租漫畫起,就已經招緻了不少批判,而今「劇畫」堂而皇之地登上主流雜志,并被改拍成電影,使得老一輩的知識份子備感憂慮。
而且,新勢力擡頭,威脅到既有勢力的存在,在文人相輕的心态之下,漫畫家之間的攻讦、抵制亦層出不窮。
倒是有些學者以評論者的姿态,為文批評當時的漫畫文化,引起了不小的波瀾。這些論戰中,以《每日 Sunday》于 1973 年 10 月 14 日的那一期特輯《「寫實漫畫去死派」的邏輯》最值得探讨。
《戰後漫畫 50 年史》提到那篇文章時說:
曾在 1967 年将漫畫《忍者武藝帳》拍成電影的導演大島渚,則以《不能說傻話,隻有寫實漫畫才是現代的代表性藝術——反駁會田雄次先生》一文來反擊。
後來,又有不少學者、評論家加入筆戰行列,漫畫家本身也有人參與圍剿,連劇畫一派的老前輩辰巳嘉裕(辰巳ヨシヒロ)也說,在這股劇畫的熱潮之下,劇畫正失去初期的活力,其表現方式也日趨空洞化。
與許多著名漫畫家合作過的原作創作者小池一雄說:「寫實漫畫和電影、小說等一樣,是媒介的一種,10 年、20 年後應該會出現用寫實漫畫來傳達新聞,或者将寫實漫畫和鉛字組合在一起的情況。」
盡管漫畫的讀者群長大了,但存在于劇畫當中的問題仍然沒有消失。
秋山喬治《阿修羅》
貸本時的《忍者武藝帳》曾因畫面過于寫實、殘忍而遭批評,到了 70 年代初期,這種批判又再度浮現。這回引起軒然大波的,是刊登在《周刊少年 Magazine》的連載漫畫《阿修羅》(アシュラ)。
忍者武藝帳
這部由秋山喬治(ジョージ秋山)所創作的漫畫,「描寫的是在殘酷的環境中為了活下去甚至連人肉都吃的男子的故事」。漫畫中,為了生存而撿食死屍還不算什麼,更有人吃着死去的親生骨肉!主角阿修羅的母親,甚至準備把活着的阿修羅燒來吃!
《阿修羅》引來嚴厲批判,當時人氣正旺的漫畫家秋山喬治,是以封筆失蹤了兩年之久。
《阿修羅》内頁
本章最後還提到了兩個與漫畫有關的事件。
首先是講談社在 1967 年重新發行了田河水泡在二次大戰前的《黑野狗》(のらくろ)漫畫,引起了評論家石子順得不滿。他認為,如果再度出版的行為是有意義的話,「那也隻是作為記錄了軍國主義踐踏了日本兒童文化中的自由主義傾向這一過程的否定性資料」,「其複活不外乎是帝國軍隊生活的複活」。這自然引起了支援和反對雙方的論戰。
另一事件,是《長篇 Comic》(長編コミック,芳文社)1973 年所刊登的漫畫《請溫柔地殺死我!》,這部漫畫的作者是近藤幸,描寫的是女間諜的故事。間諜的故事沒什麼大不了,壞就壞在這名女間諜是「北韓籍」,她表面上的職業是色情片演員兼應召女郎,實則是利用姿色接近日本政商名流,借以搜集情報。
此篇漫畫一出,引起了「日本北韓研究所營運委員會」的抗議,指出此漫畫有醜化北韓人之嫌,且煽動了日本人的排外情緒。此事件最終在芳文社的鄭重道歉之下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