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作學習淺談

合作學習雖然進行多年了,作為改革傳統教育教學的有力方式在課堂革命中占有非常重的份量,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育理念。至今,合作學習很難紮根課堂,存在流于形式、半途而廢或虛假合作等問題。雖然成因很多,有系統性、結構性的,但與教育訓練單薄也有直接關系。正如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教授哈維·斯莫基·丹尼爾斯所說:“孩子們每天上學放學,卻沒有養成與他人進行高效合作的好習慣。他們并沒有學到如何去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與人合作以及善解人意,他們也沒有成長為有責任心的團隊成員,能提供支援的夥伴以及可靠的員工,他們也沒有練習實踐這些社會技能,而這些技能卻能使他們在中國小、大學甚至以後的工作中取得成功。”

合作學習、學以緻用、有效交往或在實踐中不斷協商意義,不僅是目的,而且還是一種技能,被馬紮諾稱為“意動技能”,對于小組合作至關重要!内容包括意識到解釋的力量、培育成長心态、培養韌性、避免消極思考、多角度思考問題、負責任的互動、處理争議和解決沖突。可惜我們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訓練幾乎空白,學生不具備小組合作和協作的基本技能,是以,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或演化成了教師展示所謂新理念的“配角活動”(或稱為“被活動”更精準一些)。特别是高度自治的合作學習小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學生互動的内外障礙主要展現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學生自身的問題來看,有5種。 1、缺乏互動的意識和習慣,不能将同伴視為潛在的學習對象,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責任感。盡管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就互相幫助、同舟共濟的大集體主義精神,但是沒有很好地在教育中紮下根,更多地認為教師是權威,是以我們的課堂中往往是以教師或知識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發生來判斷教學效果的。現在和未來應該把課堂互動視為和他人一起推動文明、民主的偉大事業來進行。 2、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擁有和掌握感到膽怯,交流的口袋裡缺少“蘋果”而沉默不語。課堂的本質之一就是學生在了解交往的過程中經曆“社會情緒能力學習”,加速學生社會成熟。英國作家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人将有兩種思想。” 實質上,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的學習越好,學習行為會更為持久優化,學業成績也會表現得出色。3、個别學生自信力不強,缺乏歸屬感。或許是因為長期得不到互動訓練,缺乏“有聲思考”的信心和勇氣,膽心丢人而對話少。學生對自我概念的認識至關重要!若是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發展可能性,自我效能感水準低,内生動力不足,自信心必然欠缺。比如,有些老師讓學生大聲讀書,經常口頭表達或傳遞資訊,甚至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采取混合學習和合作訓練學習,很好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态。 4、小組成員之間表達觀點出現分歧後,不懂得如何以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或将“分歧”視為“生成”,再度将話題引向深入進行深度學習,且缺乏相應的禮儀和語言技巧。 5、任何問題的探讨和學習以及人際交往都存在一定“風險”,因為學生們上司力水準的差異,而對交流危機的管控和應對缺乏政策。由此導緻合作學習半途而廢或跑題。

從課堂教學的狀況來看,有5種。 1、設計問題任務單一,相同的學習任務使不同的學生覺得意義不大。對學優者來說,易;對認知困難者言,難。前者因挑戰性太小而乏味,後者因挑戰性太大而逃避。這是班級授課的一個難題!難在現實中存在的大班額甚至超大班額下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實在有太多的現實條件困境。是以,基于合作的項目化學習最有可能成為最好的合作學習的選擇。 2、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實質性問題是把教師如何支援和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規則”轉變為合作小組如何支援、促進每一個小組成員學習、發展的“規則”。這是一個合作對話或學習共同體的系統規則的建設和實踐的問題。合作學習是粘和劑,共同建構意義和創造的大廈,對促進人的社會化具有巨大的意義。需要6個條件:關愛、謙遜、信念、信任、期待、批判。這些課堂合作文化不僅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優化,更為重要的是将班級文化中的支撐性規則“化整為零”,遷移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支撐性規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為自我教育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3、在課堂合作中,由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而是說說議議或者是“繼時互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有時會提一個問題,點名請一個學生來回答,稍加評論後再請另外一個學生加以補充,如此等等,導緻學生被動學習。這種狀況是教師不能了解合作學習的本質而造成的。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将每個學生視為人力資源和學習主體,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權力,充分激活學生,智慧合作,智慧教育教學,而不是教師成唯一主角。在現實條件下,最好是在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之間找到平衡。比如,教師完全依賴某個固定的課程表,但是某些主題和研究是從學生們自己的問題中建構出來的,完全是協商課程。這裡要處理好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時的角色扮演的問題。就是要處理好誰是主體、顯與隐、組織與評價、幫助與調控、啟發和引導、觀察和分析、練習與遷移的關系,發揮好馬紮諾概括出的促進小組有效運作的教師是“啟動者、促進者、調節者、說明者”的角色功能。4、由于教學任務、教學速度與合作學習之間存在張力,是以在合作學習的時間配置設定上思考不成熟或對課堂生成問題把控不準,往往讓學優者多擁有話語權,教學公平受到嚴重挑戰,合作場變成了少數幾個學生的權力場,大部分學生“被學習”。這是課堂中教育不公的最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對學生内在發展的影響是緻命的。學生們總覺得老師有“偏心”的,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的,甚至是導緻班級管理渙散、師生沖突、校園欺淩的根本動因,把一個教學中技術的危機演變成了教育的危機。5、教師對學生的“自我概念”形成認識不夠,合作小組文化建設不到位,不是把它作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環境創設”來解決的。布伯的“我——你”親密關系沒有建立起來,彼此信賴、彼此幫助、開放自在都欠缺,合作學習很難真正發生。首先,讓學生創造互相熟悉、信賴的環境。配對輪流分享自己的個人經曆、興趣愛好、電影推薦、學習所得以及觀點看法。其次,創造一種尊重、包容、共情、感恩的文化環境。知德性,踐德行。讓學生學會收縮自己,天大地大,人不能自大。再次,讓學生經常問自己:我所做的貢獻會對這次活動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必須用什麼技能才能幫助其他同學?我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向組裡的其他成員學習?這就是說要經常向内“克察省治”,尋求心靈深處的力量!最後,教會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大部分學生不可能自主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的,都要從課程學習中逐漸獲得的,特别是人際交往心智模式和成長型思維的發展。這裡,通過課堂布置、課堂氛圍、責任明确、語言溝通、活動和作業、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回報、故事、電影、評價、遊戲等教會學生合作技能。比如,請求如何給予幫助、說明、舉例解釋和重複;善于傾聽、表揚别人、善于發問、控制時間、禮貌用語等。

從社會發展來看,有2種。1、随着城市化程序加快,學生流動加速,城鄉融合,學生差異化明顯,身份、經濟、學習資源、教育背景、民族文化等融合加劇,合作學習面臨融合和跨文化下的對話的挑戰。2、教育技術和學習方式的融合難,不利于學生跨學段、跨學科、跨空間的學習。盡管現在翻轉課堂、微課、線上課程等定制化、個性化日益成為趨勢,但是學生自己研發和擁有的特别有限,進行大團隊合作學習和合作研究的共享平台和資源幾乎沒有。

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想辦法讓學生們緊盯學習目标而“粘”在一起,感到彼此不可或缺并對同學有義務提供智慧,且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即在一起是愉快的、舒服的、悅納的。為此,我們必須首先建立起“以學生的普遍需求(對知識、權利、興趣、安全、歸屬、自尊、自我實作與超越等)為中心”的合作學習文化,實作真正的合作,但其前提必須要對合作學習小組進行系統地訓練和教育訓練,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高效學習、健康成長。其中安全、歸屬、尊重需要的解決是轉向自我實作與超越的前提條件,需要重點解決。隻有當學生感到心理安全、舒适才會認同合作原則和價值,才能積極參與合作對話,熱愛同學、班級和學校,努力學習,産生強烈的歸屬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自我超越。研究發現歸屬感與下列因素有關——課堂的參與度,面對困難的毅力,對學業成功的期待,對學業的内在興趣,更高的課程成績,老師對于學生努力程度的評價。

根據國内外的探索,有些有效的方法和思維工具值得我們去學習、嘗試、完善、探索、創新。教育訓練項目可以是及時的、短期的、長期的,也可以是課程的、遊戲的、項目的。

美國共同核心州立标準(CCSS)對幼稚園至高三的學生的合作學習都有定錨标準。美國的雅各布斯提出了合作學習的九個原則:一是探尋合作價值原則,通過讨論合作行為标準、教室座位布置、學生互動提問、發問、課堂分類(分享事物、尋求幫助、接受幫助)、合作遊戲等提高學生對合作的認識,形成合作氛圍。二是異質分組原則,通過小組共同設計吉祥物、交談圈、滾雪球、聚焦法來異中求同,形成合作共識。三是積極互賴原則,通過切塊拼接法(輪流的“專家”學生團隊教主隊學生或高年級學生教低年級學生,實作“教别人等于自己學兩次”)、成績分陣法、思考—配對—分享、書寫—配對—交換等讓學生獲得合作學習技能。四是責任到人原則,通過寫作循環圈、輪流發言、前測和後測、配對交流、展示自己等合作學習。五是同時互助原則,通過配對複習、編号齊腦動、互相串門交流、評頭論足等讓學生形成“展示是習慣”的認識,互相學習。六是平等參與原則,通過劃分角色及明确職責,如,促進員、計時員、檢查員、鼓動員、發問員、記錄員、聲控員、觀察員、點贊員、總結員、反問員等、談話卡,談話網即傳線團,繞己指談話,再傳線團,具身認知;用音樂呈示結果、思維導圖等為不同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七是合作技能原則,通過出示學生必備的合作技能、思維技能、講述/闡釋、重複、擴張等培養高水準合作技能。八是小組自治原則,通過觀察、提問、項目學習、服務性學習、課外學科合作等深度學習。

從世界範圍看,課程聚焦于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創造性與主動學習、交流與合作、跨文化了解與全球視野,采用以學生為中心、項目化學習等方式推動學與教的變革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有效的項目化學習必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隻要我們樹立了“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央”,系統設計,持之以恒地堅持合作對話教育訓練,高效學習就會發生。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交往—發展”基礎上,主要通過協商意義而動态建構,其至為關鍵的是小組每個成員都要緊緊圍繞話語權的平等(或稱機會均等)進行分工合作,團隊精神和價值目标以及内蘊包容、同理心、傾聽、欣賞、批判等支撐性、建設性文化來促進競争性學習。目的有四:一是形成自主、探究、協商、妥協和協同;二是認同、持續和不斷完善和改進,每個人都有自信和獲得感,都确認了自己的内在力量不斷“湧現”,提高上司力;“三是形成積極的課堂教學文化,優化學習環境;四是教師組織、指導和引領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組評,建立積極的回報機制,在開放的思想系統中吸收、借鑒、反思和批判。若是這四個目的都達到了,就是高效的課堂辨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