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凱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剛斷奶的幼鼠分為兩組,分别放在兩隻不同的籠子裡喂養。甲組享受“優惠待遇”,每日給它們充足的食物,飽食終日;而乙組則遭到“歧視待遇”,每日僅提供給它們相當于甲組60%的食物,故意讓它們餓着。實驗結果大大出人意料:甲組老鼠的壽命較短、行動遲緩,沒活過1000日便命歸西天了;而乙組的餓老鼠壽命翻了一番,活過2000日才壽終正寝,而且它們的皮毛光滑,皮膚緊繃,活動快捷。更耐人尋味的是“餓鼠”的免疫功能比”飽鼠“略高一籌。

此後,科學家們逐漸擴大試驗範圍,對魚、兔子、猴子等動物進行類似實驗,所得結果大同小異。這就是餓老鼠效應。即适當節制,發展良好;過度縱欲,早衰短命。這個規律的重點在于“節制”二字,飽老鼠無節制的吃喝,無節制的欲望最終導緻了短命的悲劇。
人類也難逃餓老鼠效應的影響:無節制的加班,消耗的是身體健康;無節制的拖延,越靠近deadline,就越焦慮;無節制的刷手機,會耽誤正事,陷入自責和内疚狀态;無節制的吃喝,容易體重超标,甚至越來越厭惡自己的身體;無節制的減肥,容易的厭食症,無法安心享受美食......隻有學會自律,自我節制,才能不受欲望的擺布,掌控自己的人生。
自律其實是讓自己處于“微餓”的節制狀态。讓自己每天都對生活有希望和規劃,每晚心滿意足地躺下安眠,清晨滿懷期待地睜眼。當人處于這樣的狀态時,就能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這時,整個人都會處于有活力和能量的狀态,時間的流動變得更有生命力!處于“微餓”狀态的人,就算突然遭受到生活打擊,也能有很好的心理韌性,讓自己恢複到自己本來的位置。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給出自律的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在這裡,“推遲滿足感”其實就是讓自己處于“微餓”狀态。正如電影《饑餓遊戲》中那句經典台詞:“一點點希望是很好的,而巨大的希望是毀滅”。适度的自律,能讓我們的身心處于“微餓”的活力狀态,朝着那一點點希望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