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殘障人士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對标最高标準、最好水準,到2025年,基本達到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步伐相比對的殘障人士事業發展水準,當好殘障人士事業高品質發展的領跑者,成為殘障人士共享城市高品質生活的新标杆。
繪就藍圖:殘障人士對未來更有期盼
《規劃》明确了發展殘障人士事業的主題主線,将“推動殘障人士事業高品質發展、實作殘障人士群衆高品質生活”作為主題,将“建設‘底線民生’ ‘基本民生’ ‘品質民生’”作為主線。
《規劃》聚焦高品質發展,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推動殘障人士事業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殘障人士群衆,不斷實作殘障人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發展殘障人士事業的五項基本原則:一是以人為本、弱有衆扶;二是保障基本、适度提标;三是科技賦能、精準服務;四是制度先行、依法治理;五是共建共享、融合發展。
《規劃》分為發展基礎,發展趨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标、主要任務,實施保障措施等五部分;提出14項主要名額、10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規劃》堅持目标和需求導向,聚焦殘障人士面臨的主要問題、重點領域進行謀劃,重點放在提升殘障人士社會保障和服務水準,切實保障殘障人士基本權益。
築牢底線:殘障人士生活更有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上海将多途徑、多管道、多形式保障殘障人士就業,持續發揮黨政機關、事業機關、國有企業推動殘障人士平等就業的示範性作用。
加大對殘障人士創業的專業指導,搭建殘障人士靈活就業載體,鼓勵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推動居家就業。做大做強殘障人士文化創意産業基地,多措并舉幫扶殘障人士實作勞動增收。到2025年,市級扶殘涉農示範基地達到20個,培育20名殘障人士創業領軍人才,推動殘障人士創業帶動就業。
堅持“普惠+特惠”的保障原則。《規劃》提出強化殘障人士社會保障,建構以最低生活保障、重殘無業生活補助為基礎,醫療救助為補充的殘障人士社會救助體制機制。健全社會救助标準動态調整和“一人一檔”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健全因病緻貧、支出型貧困等困難殘障人士家庭臨時幫扶機制,確定各類社會救助保障待遇殘障人士應保盡保,牢牢守住殘障人士基本生活底線。
《規劃》要求對殘障人士補貼類社會福利制度适時調整。優化殘障人士資訊消費、交通出行、家庭無障礙改造等幫扶制度,鼓勵城市公園、旅遊景區、文化體育場館向殘障人士免費或優惠開放。對弱監護、無監護等缺乏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殘障人士,探索建立财産信托制度。
“十四五”時期,上海将進一步把符合條件的醫療康複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對殘障人士實施優惠保險費率,鼓勵開發适合殘障人士的補充養老、補充醫療等商業保險産品。
在制定和實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時,要考慮殘障人士群體的特殊需求。
拆除藩籬:殘障人士感受有愛無礙
“城市有愛,生活無礙。”
“十四五”時期,上海将全面落實《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辦法》,将無障礙設施維護納入“一網統管”和城市網格化管理。統籌推進全市各類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資訊傳播與交流、無障礙社會服務的建設與管理。建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情況評估制度,為政府重大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在交通出行方面,要求公共交通營運車輛配備語音和字幕報站系統并保持正常使用,逐漸配置公共交通無障礙車輛。研究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對于殘障人士專用車輛限時減免停車費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停車場經營者免收或者減收殘障人士專用車輛停車費用。在居住環境方面,鼓勵老舊居住區加裝電梯。進一步擴大家庭無障礙改造覆寫面,調整家庭無障礙改造補貼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殘障人士家庭無障礙改造給予補貼。制定并出台《示範型殘障人士家庭無障礙設計通用導則及設施裝置參考目錄》。 “十四五”時期,上海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1000家示範型殘障人士家庭無障礙改造。
在資訊溝通交流方面,110接處警、119火警、120醫療急救等緊急呼叫系統實作文字資訊報警、呼叫功能,保障聽力、言語殘障人士報警和急救需要。12345市民服務熱線實作文字資訊報送、交流功能,保障聽力、言語殘障人士咨詢、求助、投訴、建議和舉報需要。
對符合條件的聽力殘障人士參加機動車駕駛資格考試提供字幕提示同步語音服務。
開展殘障人士智能應用教育訓練,友善殘障人士使用随申辦等應用軟體,幫助更多殘障人士接受便捷的社會服務。
數字助力:殘障人士暢享智慧城市服務
智慧城市,為殘障人士帶來更便捷的生活。
“十四五”時期,助力殘障人士邁入數字服務新時代。充分運用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資訊技術,通過感覺、整合、分析以及智能化響應等方式,建立殘障人士資料資源平台,強化各部門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及資料共享交換,對實時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分析,精準分析殘障人士需求。依托随申辦,逐漸形成“寓管理于服務”模式,實作助殘政務服務“助殘雲”、健康管理“健康雲”、資訊交流“雲翻譯”、無障礙數字地圖“助我行”、志願服務對接“雲助殘”等一平台多應用。拓展就業推薦、技能教育訓練、康複訓練、法律咨詢等線上助殘服務領域。加強對殘障人士基本生活、康複服務、教育就業等全領域資訊應用。打破資訊壁壘,打通資訊障礙,實作資料資源共建共享、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賦能殘障人士公共服務。
科學整合資訊系統,圍繞殘障人士和助殘服務全生命周期資料管理,建構集行政服務、協同辦公和業務服務與資料資源為一體的資訊系統體系。
凝聚合力:殘障人士事業譜寫發展新篇
殘障人士組織是聯系殘障人士的橋梁和紐帶。 “十四五”時期,上海将打造法治型、服務型、智慧型、開放型“四型殘聯”,持續推進殘聯改革向縱深發展。為殘障人士工作專職委員在社群履行服務殘障人士職能提供保障,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專業化社工力量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社會力量是殘障人士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和協同者。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助殘扶殘服務領域,形成“政府主導推進、社會協同運作、多元模式并行、服務項目互補”的新工作模式。制定出台助殘志願服務指導意見,加強“上海助殘志願者”隊伍建設,加大助殘項目釋出、對接力度,完善志願者招募注冊、項目對接、組織管理、評價激勵、權益維護等機制。到2025年,上海将擁有不少于8萬名注冊助殘志願服務者。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殘障人士事業協同發展。着力推進長三角殘障人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深化區域殘障人士康複、教育、就業、文化、體育、交通、旅遊、輔具适配等領域協作。
平等共享:殘障人士社會融合度更高
康複是生命的重建,是殘障人士和老人最迫切的需求。在專業康複機建構設方面,上海将增加康複服務供給,建成市級特殊兒童康複中心,為殘疾兒童提供以教育康複為主、醫教結合為特色的全面康複服務;發揮上海市養志康複醫院規模效應和技術優勢,為殘障人士提供更加優質的康複服務。在精準康複服務方面,優先開展殘疾兒童康複服務、提高救助标準,擴大精神障礙患者免費服藥目錄範圍。為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中的重度殘障人士提供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在托養照護服務方面,試點開展無法互相照料的老年人與其成年殘疾子女等老養殘家庭共同入住公益性福利機構。新增2000張重殘養護床位,努力實作對18周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重殘無業人員特别是重度精神和智力殘障人士“應養盡養”。在輔具适配服務方面,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輔助器具研發、生産、推廣與應用,為5000戶符合條件的重度殘障人士和一戶多殘的殘障人士家庭提供輔助器具組合适配。每千名持證殘障人士配備2名輔助器具工程專業人員。
特殊教育是促進殘障人士全面發展、幫助殘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 “十四五”時期,上海将堅持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社群為依托,積極推進社會力量參與殘障人士教育事業,形成政府、社會多方支援,覆寫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的殘障人士融合教育體系。鼓勵職業教育機構與用人機關共建實習實驗基地,建立對口錄用機制,提升殘疾學生就業率。實作高中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入學率達到75%以上。特殊教育教師享有國家規定的特殊教育津貼,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優秀教師評選中給予适當傾斜。
文化和體育,既是殘障人士展示自強不息精神風貌的重要視窗,也是殘障人士融合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途徑。“十四五”時期,上海将持續開發“線上線下文化”服務産品, “文化進社群”活動實作全覆寫。到2025年,建設不少于16個市級殘障人士文化創意基地。打造“陽光無障礙電影” “陽光藝術” “陽光閱讀” “陽光健身”等“陽光”系列殘障人士文化藝術精品。鼓勵開展各類“殘健融合”群衆體育活動,增設适合殘障人士特點的體育運動場館、健身點和健身設施。推動殘障人士體育進社群、進家庭。建設綜合性殘障人士體育設施,科學布局殘障人士競技體育項目,滿足殘障人士運動員更高品質訓練需要。
法治護航:殘障人士權益有效維護
法治的陽光照亮殘障人士生活。“十四五”時期,上海将繼續完善殘障人士權益保障法律法規,研究推動将殘障人士就業、教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納入地方立法計劃。建立面向殘障人士和殘障人士組織立法征求意見機制,保障殘障人士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推動全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中增加殘障人士代表、委員的比例,為殘障人士更好地參政議政創造條件。
相關執法、監督部門依法依規向同級政府殘障人士工作委員會每年報告一次所負責領域殘障人士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
把殘障人士權益保障法規内容納入“八五”普法規劃,引導殘障人士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建強做優殘障人士權益保障律師顧問團。依托社群法律幫助站和村居工作聯絡點,将殘障人士權益維護納入“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
健全“12385”殘障人士服務熱線運作機制,優化網上信訪系統,暢通反映管道,及時受理殘障人士訴求,維護殘障人士合法權益。
編輯:劉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