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汀縣博物館館藏有兩件國家一級文物,一件是灰色土布制作,大翻領、雙排扣、斜口袋的列甯服,後肩部内印有四個紅字:“軍委獎給”,另一件是一款德國産的黑色雙筒望遠鏡。兩件文物同屬于一位主人、人民軍隊的百戰将星——楊成武。
列甯服
望遠鏡
開路先鋒,臨危受命
楊成武,1914年10月出生于福建長汀。紅軍長征時,年僅20歲的楊成武任紅一軍二師四團政委,率領四團作為前衛先鋒,一路披荊斬棘。楊成武忠誠、勇敢、智慧,毛澤東戰略思想中的許多神來之筆,如突破湘江、飛奪泸定橋、智取天險臘子口等決定紅軍命運的生死戰役,都是楊成武率領前鋒部隊浴血為紅軍殺出一條生路,一條勝利之路。
油畫《突破臘子口》
1935年5月,中央紅軍沿着當年石達開的行軍路線來到了大渡河邊,此時恰逢水深浪高的洪水季節。蔣介石以為天賜良機,延泸定河陳兵數十萬,叫嚣要讓紅軍做第二個石達開。安順場的老人劉秀山回憶說:
“這是營盤山,石達開就在這駐紮,他全軍覆沒就在這個營盤山,蔣介石說朱毛,今兒個就跟石達開一樣。”
但是紅軍不是當年的農民起義軍,毛澤東更不是石達開。毛澤東将目光鎖定了泸定橋,并把關乎紅軍命運的艱巨任務交給了紅四團。
鐵索橋橫,殺出血路
受命于危難,楊成武率紅四團任先鋒團,猛撲滬定橋;迎暴風驟雨,走峭崖陡壁,二十四小時強行軍二百四十裡,創下了世界軍事史上徒步作戰行軍的最高紀錄,按時到達滬定橋邊。
全團不及休息,選出二十二名突擊手,裝備沖鋒槍馬刀,攀緣碗口粗的十三根鐵索,迎着對岸兩個團守敵的炮火彈雨冒死沖擊,真如神兵天降。楊成武親率一個連緊随二十二名勇士,邊打邊鋪橋闆,随後殺入滬定城,殲敵大半,奪占全城。楊成武将軍生前回憶起飛奪泸定橋戰役,仍感慨萬分:
“蔣介石的追兵就已經尾巴上追過來了,前面利用大渡河的天險,劉湘,楊森的部隊已經攔截起來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總司令決定,除了安順場搶的幾個船過河以外,要我們四團從西岸直奔泸定橋,限我們一天一夜奪下泸定橋,這一天一夜有多遠呢?240華裡,吃了一頓稀粥,打了兩仗,消滅敵人一個團的大部分。”
22名勇士中,有4人犧牲,18人幸存。中央軍委為了表彰紅4團,除了頒發一面獎旗外,還給突擊隊員、政委楊成武、團長王開湘每人發了一套印有“軍委獎給”字樣的列甯服、一支鋼筆、一個日記本、一個搪瓷碗、一雙筷子。雖然都不是什麼貴重物品,但這是當時紅軍能得到的最高獎賞了!
泸定橋之戰驚心動魄,楊成武後來回憶仍心潮難平,寫下了“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征途,飛兵奪泸定。”的詩章。
福建省革命曆史紀念館副館長劉文生:
“楊成武将軍被譽為長征先鋒,軍政全優。他率領的部隊往往政治工作思想做得好,士氣特别高漲,能征慣戰,打仗特别的勇敢。特别是擅于運動戰,包括攻堅戰、伏擊戰。抗日戰争時期,日軍聽到他的名字就聞風喪膽。”
“名将之花”,凋謝太行
抗日戰争中,楊成武率部繼續屢建奇功,他指揮的黃土嶺戰鬥,殲滅日軍近千人,擊斃了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将。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以通欄标題予以報道,哀歎日軍“自建軍以來的戰史上,中将級指揮官陣亡于戰場第一線,是少有先例的”。那一年,楊成武剛滿25歲。
目前,福建省革命曆史紀念館收藏有阿部規秀的軍大衣,為國家二級文物,為後人展示着楊成武的赫赫戰功。福建省革命曆史紀念館講解員林绮璐:
“在這場戰役中,我們是成功擊斃了日軍九百餘人,其中就包括了被日本軍界稱為“名将之花”的日本中将阿部規秀,那也是當時我們八路軍整個抗戰史上擊斃的最進階别的日軍将領。”
阿部規秀軍大衣
百戰将星,閃耀千古
1955年,楊成武被授予上将軍銜。解放後,楊成武先後任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2004年2月14号,楊成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福建新聞廣播•福建之聲聯合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
共同推出百集曆史印象志
《紅色文物裡的福建印記》
它們,寂靜無聲
卻記錄着忠誠和信仰
它們,滄桑斑駁
卻烙刻着初心與使命
傾聽紅色文物故事
重溫先烈奮鬥足迹
文物無言 曆史有聲
1 END
1
監制 :趙林 阮怡
顧問: 鐘健英
編輯 :林露、孫世慶
播音 :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