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戴永夏
農曆五月,萬綠成蔭,芳菲漸寂。盛開的石榴花卻像顆顆紅瑪瑙,從碧綠的枝葉間冒出來,丹誠映日,鮮豔欲滴。“綠葉裁煙翠,紅英動日華”“新枝含淺綠,晚萼散輕紅”……這些優美詩句突出了石榴花的鮮紅特色,而”榴花初染火般紅,果實塗丹映碧空”“海榴開似火,先解報春風”,又進一步把石榴花比喻成噴吐欲出的火焰,使之更加形象,更具動态之美。
元代大将軍張弘範的構思更為精巧,他在《榴花》詩中寫道:“猩血誰教染绛囊,綠雲堆裡潤生香。遊蜂錯認枝頭火,忙駕薰風過短牆。”你看,那盛開的石榴花紅得耀眼,仿佛是猩血染成。花的芳香招來一群辛勤采花的蜜蜂,它們一見到猩紅的石榴花,錯認為是枝上着了火,便趕忙避開,乘着南風飛過短牆而去。詩寫得生動形象,有味有趣。
石榴花鮮紅似火,在人們的心目中,它的脾氣也有些火爆。唐人薛用弱的《博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天寶年間,崔元徽春夜遇美女十餘人,内有绯衣佳人,姓石名阿措。她見封家十八姨舉盞時舉止輕佻,便拂衣而起,正色拒之。阿措即石榴,衆美女皆花神,封家十八姨即風神。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石榴花的剛烈正直。但其剛烈中不失端莊,正直中不失高雅,是以楊萬裡說其“不肯染時輕着色,卻将密綠護深紅”,高啟說其“夜來端午宴,淡卻美人裙”,從不同側面贊美石榴花的品質之美。
據記載,石榴原産西域,是兩千多年前張骞出使西域時将其帶回。晉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說:“漢張骞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不過,從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出土的醫籍中得知,遠在西漢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石榴。石榴傳入中國後,最早是在皇家園林中作為觀賞樹木栽培。後來逐漸傳入民間,廣泛栽植。
晉人潘嶽在《安石榴賦》中言:“若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也,是以屬文之士或叙而賦之。”宋代蘇東坡進一步贊美道:“石榴有正色,玉樹真虛名。”在詩人看來,石榴具有真正的豔麗之色,與之相比,那神話中的仙樹也隻是徒有虛名。
人們喜愛石榴,不但因為其形象美好、品質優良,更因它對人類貢獻多多。不管是實用價值還是文化價值,石榴都稱得上花果中的翹楚。
石榴的實用價值,主要是食用和藥用。它的果實碩大,籽粒飽滿,甘美多汁,酸甜适口,而且營養豐富。它的果實可以制作石榴飲料、石榴酒,葉子可做成有保健功用的石榴茶。據《百草綱目》等古醫書記載,石榴的果皮有澀腸、止血、驅蟲等作用,石榴子能溫中健胃,可治食欲不振、胃寒痛等症,白石榴花能治吐血等症,石榴葉子搗碎外敷,能治療跌打損傷。
石榴的文化價值,主要展現在它被賦予了“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這一點可追溯到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齊。北齊高延宗為太子時,納李祖收之女為妃。李妃的母親獻上兩個大石榴,衆人不解其意。皇太子的老師魏收解釋道:“石榴房中多子,今殿下新婚,王妃之母獻石榴,是期望您像石榴一樣多子多孫,金枝繁盛。”自此以後,石榴便成為一種對生命祝福的祥瑞之物,在民間普及。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進一步對石榴附會象形,形成了許多帶有喜慶吉祥色彩的民俗事象,尤其是成為婚嫁中的吉祥符号。
石榴常被納入年畫和剪紙的創作題材,最常見的是《榴開百子圖》和《三多圖》。《榴開百子圖》多為咧開嘴的石榴周圍環繞着幾個活潑可愛的兒童,以象征子孫繁衍昌盛、綿延不斷。《三多圖》通常用佛手、桃子和石榴組合成《福壽三多圖》,以佛手寓多福,桃子寓多壽,石榴寓多子孫,簡稱《三多圖》。
石榴的吉祥寓意,還展現在象征美好愛情上。石榴花火紅豔麗,花姿豐滿,喻示女性之美,象征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向往。古時,定親的女孩要給自己的心上人繡石榴荷包,作為愛情的信物。潮汕地區嫁娶婚事,常于新房内放置并蒂石榴,以示永結同心。在楊貴妃的家鄉靈寶縣,婚禮儀式上,新人須墊上由新娘親手縫制的“石榴蓮花”鞋墊,寓意“留戀、愛戀”,相愛到永遠。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