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北韓半島,曆史軌迹紛繁複雜,征戰與分治是北韓半島的曆史主題。不過,從公元668年進入統一新羅時代開始,經高麗王朝至北韓王朝結束,期間的1000多年是半島難得的統一曆史,也塑造了北韓民族始終如一的民族特性和向心力。可惜的是,自從71年前北韓戰争爆發,戰火就再一次讓北韓半島遭受到血與火的煎熬,緻使南北分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韓戰争始于三八線,止于三八線。

北韓半島位于亞歐大陸東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處在中、日、俄三大地緣闆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特殊。
人為割裂半島的北緯38度線
北韓半島位于亞歐大陸東北部,東、南、西三面環海,如同從亞歐大陸伸向海洋的一個碩大“大拇指”,其北部緊接中國遼甯、吉林,并與俄羅斯接壤,南部直指日本四大學島中的九州島,最南端的釜山到日本内海入口處下關,航程僅228公裡。處在中、日、俄三大地緣闆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便是各方勢力争奪的戰場。
北北韓與南南韓的疆域圖
在1945年2月4日至4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将結束之際,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黑海北部的克裡米亞半島舉行雅爾塔會議,以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解決戰勝國利益配置設定問題,同時商定美國、蘇聯海空軍在北韓對日本作戰的範圍。
雅爾塔會議上的三巨頭:羅斯福(中)、斯大林(右)和丘吉爾(左),決定了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期間,在一次緊迫的作戰會議上,美蘇達成協定:參加對日戰争的蘇聯軍隊将同北韓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和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作戰,而美軍則在進行登陸作戰的情況下,要同北韓38度線以南地區和日本本土的軍隊進行戰鬥。就這樣,北緯38度線與蘇、美對在北韓的日軍作戰範圍聯系在一起了。
1945年8月6日,美國用B-29轟炸機運載“小男孩”原子彈核爆了廣島。
1945年8月6日,美國用B-29轟炸機運載“小男孩”原子彈核爆了廣島;随後8月8日蘇聯匆匆宣布對日作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蘇軍已在北韓東北部的羅津、清津登陸,而美軍還遠在日本沖繩,尚未踏上北韓半島。
太平洋戰争示意圖
于是這一天,美國杜魯門總統将他準許的關于受降步驟的第1号檔案通知給斯大林等盟國首腦。檔案規定: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北韓、滿州(中國東北)、庫頁島、千島等地的日軍指揮官和陸軍、空軍、海軍、輔助部隊,都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學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北韓、琉球群島等地的日軍的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應向美利堅合衆國太平洋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美國在太平洋上血戰硫磺島、沖繩,損失巨大,迫切需要蘇聯出兵東北鉗制日本。
斯大林在翌日作了答複,不僅隻字未提38度線的問題,反而提出共同占領日本北海道的要求,并重申包括大連在内的遼東半島屬于滿州的一部分,應由蘇軍占領。結果,蘇聯共同占領北海道的要求被美國否定,而美軍要求在大連登陸的計劃也遭蘇聯拒絕,但蘇、美分别占領北韓半島的問題則無形中被斯大林預設了。
嚴格按照北緯38度線劃分的北韓半島,割裂了江河、山川,甚至是村莊。
到了1945年9月8日,美、蘇軍隊沿着北緯38度線從日本海至黃海劃了一道界線,将北韓半島南北隔開。38度線以南為美軍占領,38度線以北為蘇軍占領。其實北緯38度線隻是地圖上的地理次元坐标,是人類為度量友善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可就是這條并不真實顯現的界限卻人為地成了一條政治界限,割裂了江河、山川,甚至是村莊,一道鐵絲網簡單粗暴的将北韓半島劈為兩半。
出于政治目的、不按自然地形劃分的北緯38度線,阻斷了南北交通和人員往來,大量沖突開始積聚
這條出于政治目的、不按自然地形劃分的界線,共截斷了75條小溪、12條河流,穿過118條鄉村小路,切斷了15條全天候公路。昔日同一個村莊的人們可以自由往來,如今卻像隔了千山萬水一樣,當時有人過河為了給孩子找點吃的,回去時卻被美國大兵擋住。美軍宣布:“通過此地的人,立刻擊斃”,于是半島南北間的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被迫中斷,大量的沖突開始積聚。
1945年美蘇按照北緯38度線,分别在南北北韓扶持了李承晚和金日成,成立了大韓民國與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随着1945年底,美蘇英三國簽署關于對北韓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北韓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美蘇分别在南北北韓扶持了李承晚和金日成。他們分别在1948年成立了大韓民國與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當時北韓半島總人口約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南北雙方各占面積為北韓半島總面積的44%和56%。随後美蘇相繼從北韓半島撤軍,不過美蘇雖然走了,但由于北緯38度線積攢的沖突卻愈演愈烈,内戰已是不可避免。
圖為軍事實控的戰後新三八線,68年的軍事禁地反而使三八線附近成為動植物的天堂。
軍事實控的戰後新三八線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38度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武裝沖突愈演愈烈,最終1950年6月25月曆時3年的北韓戰争全面爆發。不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日成僅是得到了“教皇”斯大林的的同意,并未事先告知中國詳細的作戰計劃和開戰日期,是以中國與美國一樣,直到戰争開始才得悉。
北北韓單方面的“不宣而戰”打的南韓措手不及,三天後就占領了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
北北韓單方面的“不宣而戰”打的南韓措手不及,三天後就占領了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占領晉州,北北韓已經從北面西面包圍了南韓軍隊退守的釜山。此時北北韓已經占領了北韓半島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但9月15日,美軍成功實施仁川登陸後,局勢大變,腹背受敵的北北韓軍隊全線潰退,9月28日漢城即被美軍奪回;10月19日平壤失守;10月24日北北韓僅剩下東北部和西南部新義州地區尚在控制之中。
北北韓危亡頃刻,中國最終決定入朝參戰,保家衛國。圖為1951年第五次戰役後,敵我正面戰争态勢圖。
北北韓危亡頃刻,中國最終決定入朝參戰,保家衛國。10月19日志願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鴨綠江入朝,1950年10月25第一次戰役将“聯合國軍”打退到清川江;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收複平壤,并把聯軍趕回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北韓的戰局;12月31日第三次戰役将聯軍擊退至三七線;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戰役主要為防禦反擊戰,最終仁川漢城再度易手,中朝軍隊回撤三八線以北;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挫敗"聯合國軍"從側後登陸的企圖,将之阻于三八線附近,随之北韓戰争轉入戰略對峙,雙方開始停火談判。
1951年11月27日中朝美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定,成為戰後三八線的基礎。
随後盡管聯軍在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發動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企圖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但均被粉碎,最終在1951年11月27日,交戰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定:“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裡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之後1952年10月14日發動的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使美軍已意識到北韓戰争隻有靠談判才能結束。
在1953年的金城戰役中,白虎團被團滅,"虎頭旗"被志願軍繳獲,現收藏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方在闆門店簽署《北韓停戰協定》及《關于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定》的停火協定(南韓李承晚堅決反對停戰,并積極擴軍再戰,結果7月8日被發起金城戰役的中朝軍隊按在地上摩擦,被俘7.8萬人,被譽為“無敵猛虎”的首都師白虎團更是被團滅,"虎頭旗"也落入志願軍手中,現收藏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沒有參加簽約的南韓在美國的管束下,對停戰協定的逐條逐款老老實實執行至今。
1950-1953年北韓戰争前後“三八線”的範圍示意圖。
對比北韓戰争前後的“三八線”會發現,戰前的北緯38度線就是一條不按自然地形劃分的政治界線,而戰後的三八線準确說是DMZ(非軍事區),是以雙方占據的險要山河地形劃分的軍事實際控制線。從面積上而言,南韓新占領的土地(東線)明顯比丢失的土地(西線)要多,明顯賺了;但要從土地價值而言,北北韓占領的西線土地均是漢江平原和黃海道沿海的膏腴之地,而丢失的東線則是群山起伏的太白山脈。
68年後的今天,三八線兩側仍然處于對峙中,南南韓樹起98米高的旗杆,北北韓随即将己方旗杆建至160米。
68年後的今天,北韓半島因為“三八線”的存在,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北北韓與南南韓,南北統一的道路漫漫。2009年北韓更因南韓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而宣布不再受停戰協定的限制,從嚴格意義上講,由于北韓戰争是以停戰而結束,并非是以簽署和平條約而結束,這意味着朝韓兩國仍處于戰争狀态。
備注: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