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鐵士代諾
往期回顧:
“多炮神教”vs“巨艦大炮”——大航海時代的“頂上戰争”(一)
格局不小!看英西海戰如何改變世界海上霸權格局!大航海時代的“頂上戰争”(二)
書接上回,時間來到1588年7月底到8月初,英國海軍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之間的戰鬥從英吉利海峽一路你追我趕,打到了加萊港,在這場被後世普遍認為改寫了大航海時代曆史程序的戰争中,雙方都展現了自己應有的海戰實力。
然而,太多關于這場戰争的定論,比如“英軍以弱勝強”、“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遠端長重炮碾壓登船白刃戰”等等,充斥着對于曆史事件的刻闆印象,甚至是徹徹底底的錯誤言論,在接下來這篇關于無敵艦隊海戰故事的完結篇裡,筆者會試着以觀點碰撞的方式,為大家複盤這場400多年前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英西兩國國運的“世紀大戰”。

1、再見,唐吉坷德
網絡上關于英西海戰交戰雙方的戰力描述中,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實力總是在巨人歌利亞和唐吉坷德之間的忽高忽低,而實際上西班牙一方面有着遠高于英國海軍的艦隊規模,但另一方面,船上食物的短缺,裝備尤其是火炮的落後,以及戰艦缺乏機動性,都讓無敵艦隊的指揮官不敢冒險與英國人展開對攻。
《唐吉坷德》的作者塞萬提斯,就生活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
是以,雙方在海上最初交手時,維持着中世紀騎士決鬥的狀态,英國艦隊試圖發起的海上沖鋒,在西班牙堅固的“新月陣型”面前收效甚微。有些營銷号喜歡把英國一方說成是以弱勝強,以此展現大航海時代海上霸權交替的戲劇性,而實際上英國人在備戰期間已經點了二本甚至是三本技能樹(大家請把“船堅炮利”四個字打在公屏上),至少跟所謂的“弱”完全不沾邊。
反而西班牙無敵艦隊才是其本國大文豪——塞萬提斯作品《唐吉坷德》裡面那個強行“注射”了宗教信仰與騎士榮譽感,沖向“風車”的騎士,事實上,這場戰争最終也的确在成全了他們為之而戰的宗教狂熱。
2、艦隊戰V.S登陸戰
西班牙無敵艦隊明知本方“外強而中幹”,又偏偏跑去和英國人決一死戰,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戰略層面的一場災難,然而事實是西班牙從一開始的計劃中就沒打算在海上決勝負,無敵艦隊隻是起到登陸運兵船的作用。
英西海戰本質上是一場基督教世界圍繞信仰展開的内戰
這就要說到英西兩國在戰略層面上的差別了,在血腥的中世紀宗教改革背景下,西班牙背靠天主教教會的勢力與壓力,對英國發動“十字軍西征”,計劃讓無敵艦隊先越過英吉利海峽,然後将帕爾馬公爵整裝待發的陸軍大部隊裝船,最後對英國本土實施登陸戰。
而英國對于大航海時代海上霸權的控制還在其次(大家熟知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要等到1600年才成立),伊麗莎白一世主要的意圖還是要反抗天主教會的入侵,在陸軍大機率打不赢的情況下,從海上狙擊對手。這樣的思路反映到英西海戰前三天的戰況,就是西班牙且戰且退,力圖保持艦隊完整,好與港口陸軍彙合,而英國則要盡一切可能攻擊對方,使之無力進行接下來的登陸戰。
3、火攻加萊港,大風來幫忙
MMORPG手遊《黎明之海》當中,經常出入于歐洲-大西洋航線的玩家們,往往會選擇加萊港進行補給或者貿易。在大航海曆史上,也正是這座港口,見證了當年英西海戰的一次重大轉折。
受到歐洲難民潮影響的加萊港
通過與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幾天的周旋,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場面被動,但好歹還是成功抵達加萊港口并着手裝載陸軍部隊,接下來便是發起對英國本土的登陸戰。但是加萊港在當時還是一座小型港口,無敵艦隊的大型艦船無法全部入港。
于是英國人抓住機會,用引火船對港口外這些船隻發動火攻,與火燒赤壁不同,火攻并沒有造成對于船隻直接的殺傷,因為西班牙水手經驗豐富,控船技術優秀,且提早發現了對手意圖,選擇起錨回避,成功化解了火攻,點火船也隻能是燃燒了自己,點亮了夜空。
但天有不測風雲,誰知加萊港海域突然刮起一場狂風,原本起錨的船隻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大風吹到了外海海域,導緻整個艦隊分散肢解,留在加萊港的數艘大型主力戰艦,不得不以少打多,面對德雷克率領的整整半數的英國艦隊。
4、相比長重炮,老天爺才是全場最佳
西班牙艦隊的船員構成中,以相對職業的水手為主(當時各國還沒有所謂正規“海軍”的概念),擅長操控船隻和登船戰鬥;而英國海軍的水手大都有私掠者甚至海盜的背景,平時“工作中”經常采用炮擊威脅,确認萬無一失之後,才會登船“取快遞”。
是以,當昔日的大海盜德雷克率領英國艦隊,對留在加萊港的西班牙主力艦進行圍攻時,也并不急于上前,而是依靠長重炮的射程優勢“放風筝”,讓西班牙人無法施展最擅長的登船戰。遭受連番打擊,剩餘的無敵艦隊船隻已經無力完成原定作戰計劃,其統帥西多尼亞公爵決定迂回撤退,從北邊繞過蘇格蘭和愛爾蘭,經北海傳回拉科魯尼亞。
然而,他低估了老天爺“乘勝追擊”的能力,一路上遭遇到極端天氣,尤其在愛爾蘭海岸,先是百年不遇的嚴寒,令來自南歐的西班牙人,以及北非的雇傭兵用生命體會了什麼叫做“霜之哀傷”;部分船隻受不了行船之苦,上到岸愛爾蘭海岸休整時,又被當地愛爾蘭民兵組織抓了個正着。
民兵們面對饑寒交迫的西班牙正規軍,一方面,按照當時交戰“習俗”,愛爾蘭俘虜他們擷取大筆贖金,但另一方面,西班牙部隊人數上的優勢,讓愛爾蘭民兵沒有多少生擒的信心,縱虎歸山斷然不可能,那就隻能殺死在本地了。
5、“德雷克死了!”——假的!
盡管正面戰場上連續失利,但西班牙國内的宣傳口徑卻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本來西班牙媒體戰前出版的《無敵艦隊全配置手冊》就實力诠釋了什麼叫“豬隊友”,與英國開戰期間,他們又變本加厲,炮制出各種關于“德雷克之死”的爆款小冊子。
拜冒險故事和此前常年劫掠行為所賜,當時在西班牙群眾心裡,德雷克相當于是英國海上勢力的代名詞,是可以和自家腓力二世國王相提并論的海上枭雄,這種人的“死亡”,引發多地老百姓“開香槟慶祝”。然而就和我們今天先傳謠,再辟謠的套路一樣,此時媒體才又跑出來釋出“德雷克沒死”的真相,進而利用群眾恐慌心裡,又賺了一波眼球。
媒體會有這些消息源,與西班牙戰場偵查系統的失職(智)有很大關系,從加萊海戰開始,船隊四散導緻情報部門就失去了對艦隊資訊的準确收集,就連給腓力二世呈報的軍情,也存在很大纰漏,更不用說民間的以訛傳訛了。
至于德雷克真正的結局,在通過這次戰争功成名就之後,這位大海盜并沒有停下自己激情四射的人生,直到1596年偷襲西班牙殖民地失敗後,才因為負傷和痢疾不治而亡。當然了,玩家在《黎明之海》裡也可以将德雷克收做航海士,共同踏上征服大航海時代的嶄新旅程。
《黎明之海》裡的德雷克
6、誰背鍋?誰上位?
最後,咱們再來看看這場戰争結束後,英西兩國的國運走向。與大家“成王敗寇,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的刻闆印象不完全相同,西班牙海軍統帥西多尼亞公爵盡管多次戰術處置不當,但還是得到了腓力二世公正寬宏的對待,在戰前就拒絕接受統帥重任的公爵,此時終于在道路兩旁群衆山呼海嘯的謾罵聲中,回到自己的莊園,過上了相對平靜的日子。
而勝利的伊麗莎白一世也并沒有嘉獎她的“海狗”們,反而是第一時間就解散了英國大部分艦隊,導緻很多水手失業,這也間接為此後幾年裡海盜事業的興起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詭異的是,英國群眾當初并不認為自己的艦隊赢了,畢竟在那個資訊閉塞的年代,既然敵人都沒有打到家門口,這遠在海峽另一端的勝利又是哪來的呢?反而是借助西班牙媒體的二手消息,德雷克名聲進一步擴散。除了伊麗莎白女王可以繼續安心統治,英國打開了日後進軍海洋的通道,德雷克就算是這次海戰最大的赢家之一了。
結語
事實上,西班牙并沒有因為“英西海戰”的失利而真正退出海洋大國行列,此後幾十年時間裡,無敵艦隊依然為依然守護着天主教的榮光,從南美洲不斷運送白銀到世界各地。讓這個昔日海洋帝國失去海上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國明代白銀市場的劇烈波動,具體原因為何,則會在我們未來的專題裡和各位陸續講到,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