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小說《飄》的疑問:家有奴隸的南方農場主為何連步槍都配不齊?

猿猴複仇者:最近在重溫經典小說《飄》,其中對南部邦聯士兵裝備的描寫我感到有些困惑......

書裡寫到,當時佐治亞州的邦聯軍出征時。許多士兵使用的是美墨戰争、第二次美英戰争、甚至是獨立戰争時期遺留下來的燧發槍。比如斯嘉麗的第一任丈夫查爾斯,他的軍刀就是一把家中祖傳的、獨立戰争時期的軍刀。書中描寫的這些家庭都是在南部生活數代的世家,家家都有豪宅别墅、連綿的棉花田、成群的牛馬和一大群黑奴。以這些家庭的經濟條件,應該不至于買不起當時最新式的武器吧?為什麼要使用這些祖傳的、不知道還能不能打響的老古董呢?

一些經濟條件更差的,沒有土地、黑奴和牲畜的所謂窮白佬士兵,據書中描寫隻使用平時用于打獵的獵槍。

南軍的制服似乎也不全是我們印象中灰色制服,而是按編制的不同分為好幾種。僅在書中,就出現了正規軍、志願兵、民團和自衛隊。正規軍似乎有不少是南方的世家子弟、志願兵主要由窮白佬組成。正規軍和志願兵是南部邦聯的中堅。民團和自衛隊是戰事邦聯各州所組織的地方安保武裝,極少上前線,隻有在最後北軍快要打進亞特拉大時才被匆匆調動起來。

我們熟悉的那種灰色制服似乎隻有正規軍和志願兵有,而且兩者的服裝又有不同。至于民團和自衛隊似乎就沒有什麼統一的制服了。

書裡還寫道,南部邦聯各州經常與裡士滿的中央政府扯皮,拒不執行指令,拒不将自己的民團調往前線增援正規軍。隻是在北佬打進來時,各州政府才不得不動用自己的民團。

另外就是像巴特勒這樣的南部投機商人,往來于南北之間來回漁利。還有南部的無良奸商,生産劣質的皮靴、制服出售給前線将士。

此外、南軍的逃兵現象似乎也很嚴重,尤其是但戰争進行到中後期時。許多窮白佬的家中隻剩老弱婦孺,無力進行農業生産,隻得寫信給自家在前線的男丁訴苦。這些收到信的士兵有許多都偷逃回家,種幾個月的地以後再回到前線。

如果這些描寫都是真實的話,那麼個人覺得南部邦聯也算敗得其所,内部太不堪了。

書裡還說,當時北軍中有大量的愛爾蘭、德國、波蘭的新移民,他們往往連英語也不會說。

那麼,瑪格麗特的這些描寫是真實的麼?南部邦聯的真實情況是這樣麼?請古戰版的大牛們科普......

編輯一下,在網上找到了這兩幅圖檔,很奇怪的制服,我乍一看還以為是土耳其的士兵。

這是南軍還是北軍的制服?是什麼編制?

讀小說《飄》的疑問:家有奴隸的南方農場主為何連步槍都配不齊?

還有這一幅,左邊的這些士兵所穿着的制服。

讀小說《飄》的疑問:家有奴隸的南方農場主為何連步槍都配不齊?

稻穗信:長話短說一句:以上描述都非常靠譜。

北軍中确實有大量來自歐洲的新移民,愛爾蘭人和德國人尤其多。原因是在戰争開始時并未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對于每一個志願參軍的士兵,聯邦都有200美元的預支資金——這在當時是一大筆錢了。于是乎就有發國難财的家夥成批地從老歐洲帶來移民參軍,以從中謀取私利……當然,發現情形不對的聯邦政府就不這麼玩了。

南山賊:那些打扮成阿爾及利亞人的是北軍的阿爾及利亞團,隻是打扮成那個樣。

這些團的名字叫做祖阿福步兵團,北軍大概有過70個團,南軍大概有25個,他們都是模仿的法國軍隊中的阿爾及利亞步兵。

Gustavus:抄襲的法軍朱阿夫部隊……其實美國玩這個不違和,教皇國還短暫山寨過朱阿夫那才好玩

說起逃兵,很多南軍将領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不過像石牆傑克遜那種攤上算倒黴。

猿猴複仇者:翻了一下《飄》的前半部分,裡面似乎提到過朱阿夫部隊...南部的小夥子們嫌朱阿夫制服娘娘腔...

問下朱阿夫部隊是什麼來曆?為什麼當時的西方國家争相模仿這支部隊?朱阿夫部隊的戰鬥力很強麼?

Gustavus:法軍在阿爾及利亞招募的土著部隊,是以打扮得很中東風格,後來很快就是法國本土人為主,但服裝還是那樣,戰鬥力在克裡米亞展現的很兇殘了

至于模仿問題,克裡米亞到普法這一段基本全球都在抄法國陸軍……

讀小說《飄》的疑問:家有奴隸的南方農場主為何連步槍都配不齊?

▲1852年的法軍外籍軍團畫像。

菜鳥一隻小河蟹:深河吐槽過,南北戰争時曾有商人半顆洋芋當一個洋芋賣,有北軍騎兵買的馬,結果收到的貨是山羊,山羊還被長官收走拿去來燒烤晚會……倒黴的騎兵們隻能自己掏錢去買馬。

lepriest:你給出的圖是北軍的祖阿夫部隊,北軍仿效法軍阿爾及利亞殖民地輕步兵組建的輕裝部隊,從編制、到戰術乃至軍服都一樣。

大學讀過一部講述美國内戰期間文學發展的書,和瑪格麗特的《飄》中講述的内戰情節比對了下,還是基本屬實的。隻不過南方的普通白人尤其是農民,過得根本不像瑪格麗特寫的那樣衣食無憂、甯靜祥和,南方的農民生活狀況、文盲率都一直很低,和農場主根本不能相提并論。

老式槍械對普通南方人來說,隻是生産生活的工具,用來防身和打獵,要是内戰不爆發,這些老式槍械還沒有急迫到一定要換裝成線膛擊發槍的程度,再說1856年~1860年線膛擊發槍在全世界也不過普及了沒多久,沒有克裡米亞戰争刺激,其他國家換用擊發槍也沒這麼急迫,一般都是軍隊優先,平民最慢

南方一直沒有解決軍隊武器的供應問題,除了大炮還能滿足需要,像步槍特别是線膛槍一直依賴外部輸入,是以像白瑞德這樣的偷渡船船長一直令南方政府愛恨有加。

南方獨立從進度上講太倉促,内戰爆發的也是猝不及防,兩邊都沒做好戰争準備,看《衆神與将軍》就可以發現,剛開始戰争的時候很多南軍的制服都沒統一,除了一些軍校生和守備部隊以外,很少有穿着灰色制服的南軍,連石牆傑克遜和斯圖亞特這樣的将校軍官在戰争爆發的時候都穿着在聯邦軍隊中的藍色制服上戰場,而倉促征召的南方農民隻能穿着自家衣服上戰場。

猿猴複仇者:謝謝、謝謝,還是好人多啊......

順便再問下,這一幅圖中的士兵是不是南軍的朱阿夫部隊?制服是灰色的,頭巾與北軍的朱阿夫有很大差別...

讀小說《飄》的疑問:家有奴隸的南方農場主為何連步槍都配不齊?

mars:“飄”裡面對于邦聯軍隊的描寫有準确的地方,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1)所謂部隊的種類:美國内戰中,南北雙方的軍隊中确實都有正規軍(Regular)部隊,但這些正規軍規模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在雙方軍隊中,“正規軍”的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雙方的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戰争開始時由大量志願者組成的部隊,這些部隊在裝備,服裝,訓練,部隊結構等方面和所謂正規軍實際上沒有任何差別,不存在所謂世家子弟去正規軍的說法。在戰争最初幾年中,雙方的軍隊都是由志願者組成,但随着時間推移,雙方都通過了征兵制。1863年後,無論你是否志願,理論上任何一個成年男子都可能被征去當兵。除了上面的部隊以外,南北雙方都有類似Home guard之類的基層民兵組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民兵裝備不好,也沒有什麼嚴格訓練,尤其是南方的Home guard,在戰争中期以後主要是由身體狀況無法符合入伍标準的人組成的。

2)邦聯軍的裝備:從總的來說,美國南方很窮,當然少數富翁是有的,大富豪們何止有杆好槍,有南方富豪自己出錢裝備團級部隊的(Hampton's Legion),普通的窮白人當然隻有家裡傳下來的老式武器了。對于南方的問題是戰前美國軍火業是在北方,而美軍的軍火庫也大多在北方,是以在戰争爆發初期,邦聯政府根本無法拿出足夠的武器裝備大量湧入的志願者,在東部由于奪取了Harpers ferry軍火庫和Norkfolk 海軍基地,繳獲了大量步槍和火炮,使得情況有相當的改善,在西部,邦聯的情況就比較困難,軍隊中來福步槍的數量是不多的,因而不得不使用大量由自願者自己攜帶的武器,包括滑膛步槍,有滑膛步槍改造的來福步槍等等。是以在這個地方“飄”裡面的描寫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以為邦聯軍隊的裝備在整個戰争中一直如此就錯了,南方很快從無到有地建立了自己的軍火工業,大量生産步槍和火炮,自産加上從歐洲進口和戰場繳獲,邦聯基本上解決了軍隊武器裝備問題,從總的來說從1862年以後,邦聯軍隊不存在裝備低劣的問題。

讀小說《飄》的疑問:家有奴隸的南方農場主為何連步槍都配不齊?

3)奸商問題:這個問題确實存在,邦聯方面确實有奸商發國難财的問題(這個現象北方也有),但我們不應該過于誇大,但南方也有毀家赴難的人,更有許多人是抱着“我雖然要掙錢,但這錢要掙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好那種人占多數。邦聯在戰争中後勤上有很大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中“奸商”不是主因。

4)聯邦軍中外國人的問題:在這裡“飄”的說法是過于誇大不實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美國是由歐洲新教徒移民建立的,長期以來,天主教徒是受歧視的。在天主教移民中,愛爾蘭人(他們當然說英語)由于語言相通,法國人由于當時人對于法國文化的崇拜,比較容易融入美國社會,而來自中歐和東歐的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就沒有這麼容易了,他們大多不會說英語,又信奉非主流宗教,在經濟文化上有被來自英國,法國,荷蘭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移民看作鄉巴佬,他們融入美國社會的道路就比較艱難。實際上德意志移民美國在18世紀初就開始了,至于這個移民風潮的前因後果,說來話長,這裡就不展開了,隻要記住18世紀的美國還不是世界發達國家,而不少德意志人的移民過程和19世紀我們中國人被“賣豬崽”的過程很想象。不過這些德意志早期移民在美國内戰爆發時,已經徹底美國化了,除了從他們的姓名上和某些生活習慣上以為,他們和美國人已經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也是把自己當作美國人而不是德意志人了。“飄”裡面說的不會說英語的德意志人是19世紀前葉的移民潮裡移民美國的德意志人。19世紀,美國的經濟有了迅猛地發展,而同時歐洲确飽經動亂,拿破侖戰争,愛爾蘭大饑荒,1848年歐洲革命等等,這使得大量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移居美國。這些新移民中,除了愛爾蘭人比較容易融入美國社會以為,德意志人新移民即不會說英語,加上信奉和主流社會不同的宗教,這使得他們為了謀生,常常采取同鄉聚居的生活方式,這固然使得他們能互相幫助,容易謀生,但也使得他們和當地社會格格不入。在政治上,這些德意志移民絕大多數支援聯邦政府。内戰爆發後,這些德意志新移民和别的社團一樣,組成團隊加入聯邦軍隊中。這些德意志部隊在内戰中的名聲并不好,在南方占領區和南方人的遊擊隊作戰中,他們通常以殘忍著稱。在正規作戰的戰場上,這些德意志人的部隊大多被認為作戰力不高甚至是低下,因而南北雙方都稱他們為"The flying Dutchmen",但凡對美國内戰有些了解,讀過主要會戰雙方作戰序列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德意志”部隊隻占聯邦軍隊中很少的部分,至于内戰中新移民一下船就被騙去入伍這種事确實發生過,但其比例就更低了。美國内戰雙方的軍隊都是由本國國民打的。

5)逃兵問題:美國内戰雙方的逃兵問題都很嚴重,聯邦方面整個内戰中逃兵數量高達20萬人,南方邦聯我沒看到完整的統計,但至少要以數以萬記來統計。逃兵原因除了通常的戰争的殘酷和前線生活的艱苦以外,家庭問題是一個主要因素。我讀到過這樣一件事,某個聯邦軍隊軍官給林肯總統寫信,說他的部隊已經接近一年沒有發饷了,他的家裡沒有别的收入,再不發饷老婆孩子就要挨餓了,請求總統解決這個問題。林肯對此很重視,親自過問後,軍饷發下來了。不及那個部隊打了個報告,說自從發清了欠饷後,該部隊逃兵數量大增,言下之意是不該發清欠饷,人們有了路費那還不跑?南方邦聯的情況就跟伏在了1863年後,南方人力資源逐漸邁向枯竭,失去了男子勞動力,普通家庭常常無法養活自己,如果是在聯邦軍隊侵襲的地區,家裡婦女,老人孩子都沒有辦法保護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前方士兵很難安心作戰,許多人選擇當逃兵這一條路。逃兵問題對于南方來說,後果遠遠比北方嚴重,并且一直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邦聯采取過殺一儆百(并非隻有Jackson将軍會槍斃逃兵,不過象冷山裡面抓住逃兵就殺則純屬扯淡,那麼多人當逃兵,絕對不可能都殺),懸賞緝拿,大赦,準許探親等等辦法,但這個問題從未得到根本解決。戰争後期,這些逃兵在家鄉甚至拉幫結夥,“誰敢來抓我們,我們就和誰拼命”,李将軍甚至不得不派出旅一級的部隊到後方去搜捕逃兵。

gov:按照我和中西部地區一些祖上從德意志來美國的人的交談,南北戰争時期的北軍裡講德語的既有那種美國出生的第二代德國人,也有剛剛下船的德國人(很多人打完仗也來了中西部務農)。很多第二代德國人由于從小住在德國人聚居的農莊裡(類似的還有荷蘭鎮和瑞典鎮),他們的英語基本上在英國移民聽起來就是外語。話說一直到了二戰時期,芝加哥的德文版報紙銷量還是不小的。

穿靴子的貓:雙方對于戰争的準備都算是糊塗賬。南方雖說動手早,提前儲備了一些武器,并且先下手為強,從強占的聯邦軍火庫弄來不少武器,的可是工業基礎薄弱,北方實實在在的沒什麼準備,然後雙方在戰争開始時就瘋狂地從歐洲采購武器,把歐洲能賣的差不多都給買了,當然采購武器是個油水很足的差事兒,買回來的東西也是參差不齊,從中花差花差也是難免的。後來北方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開動起來,南方也東拼西湊自己生産武器,輕武器基本都能自給。不過南方佬畢竟是窮了點兒,還鬧出搜集夜壺熬硝,找釀酒器具煉銅的窘境,連教堂也得把鐘交出來給兵工廠造大炮。服裝方面南方更慘,雖說是棉花産區,可是紡織印染以前都是交給北方佬幹了,現在隻能自己想辦法,是以自己用胡桃殼胡桃皮染的衣服顔色也是有夠亂的。當兵的衣服慘點兒還能湊合,連鞋子也不足,甚至有不少人上戰場送命連雙鞋子也沒有。

本文作者:北朝網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