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明月詩五首:三五明月滿,明月皎夜光
上古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中是指秦漢,包含漢朝的從自有文字開始起的詩歌。是中國詩歌的源頭。看看上古時代的人如何描寫明月和月光吧。

月,商朝的甲骨文,寫作半月形。商朝距今3600年。實際用大曆史的眼睛來看,并不遙遠。但是相信商朝并非第一個使用文字的時代,在他之前的夏朝,有著名的《禹刑》流傳後世,在夏朝之前的古黃帝時代,已經有了完善的甲子曆法。他們的文字和文化總要有載體來傳播和流傳。
那麼那個時候的人,是怎麼寫月字?
但商朝的月字已經很美了,為了差別太陽,以半月形寫月亮,簡單好用,這就是月亮,雖然它一年還有十二次或以上的圓月。這個半月形的字到現在依然還保留着着依稀的上古的痕迹,帶着彎月的弧度。
詩經被認為是周朝到春秋的詩歌總集,距離商朝也不遠,這最早的詩歌記錄,已經有了生動的月亮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詩經《月出》
這是詩歌裡最早的明月。那月亮出來了出來了,月光皎潔啊,那妹子那妹子也出現了,一步步婀娜窈窕。她踩着我的心跳啊。
這有典型的民歌,重複抒情的旋律,形容月亮,用皎潔,白亮,光耀,那是巨大美麗的夜景,月光流淌,那妹子的身影容貌在月光下,優美舒緩。是誰,不遠不近看着,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有理由相信,這是秋天的月亮,古代人們生活資料和技術有限,充分利用天光,這能夠悠閑出現在月光下的美女,她是貴族的少女,是秋夜祭祀的巫女,還是秋夜集會中村落的姑娘呢?
我們記住了那美麗的月光和剪影。所有的愛情,到後來也許忘記了你的容貌,卻分明記得那最初的景色的細節,那天有最美的明月光。
中國詩歌裡形容月亮的皎,皓,都是出自這裡。
稍晚時候的屈原,也寫了月亮,但是是側寫。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裡?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屈原《天問》
人在日月下是渺小的,當你個人處在無力改變命運的時候,山川日月是強悍無情的背景。屈原作為楚國上層的官員,他本身應該是敬畏自然。然而楚國行将滅亡,他不得已去逼問蒼天和神靈。那天在哪裡是盡頭,太陽為什麼你按照黃道十二軌迹在運作,日月你們究竟是在做什麼,是誰引導你們陳列在天上?太陽你從湯谷出來,到晚上落在海水裡,你一天要行多少裡?
而月亮啊月亮,你有怎樣的德行和法力,每個月死去,又每個月再生?
是因為你掌管着生育,保護着腹中的蟾蜍或兔子嗎?
這裡雖然沒有寫月亮,但一句夜光何德,已經充分寫出了月亮就是暗夜最明麗的光源。在每個月有一夜如同死去一樣消失,卻又在第二夜複活,慢慢長成圓月。
這裡寫月亮,的确觀察仔細,因為月亮裡有黑色的斑點,楚國人相信月亮是巨大的蟾蜍精,每個月蟾蜍都會死去而後再生,因為它有超強的再生和繁殖能力。
屈原的追問自然是說造化有神卻無情,坐視人間的變數放任不管。
但月亮是不可動搖的皎潔的存在,月光照見他心頭的淚水。
後世,用“夜光”來形容月亮和月光,是出自這裡。比如漢朝《古詩十九首》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漢朝《古詩十九首》有三首都涉及月亮,時間段很有意思,都是寫秋冬的月亮。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衆星何曆曆。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複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适。”漢朝《古詩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
這首詩裡雖然說北鬥星朝向了孟冬時節,但是這首詩卻是寫得是早秋仲秋的景色和物候。曆史學家說漢朝經曆了一個相對溫暖的氣候期,或可以解釋孟冬時節還有秋蟬和燕子吧。
促織出現在庭院裡,通常是農曆八九月。而且促織這個蟋蟀的古名,也可以說明漢朝重視紡織,在這個時間段,是婦女紡織的重要季節,而且經常在夜晚,這些草蟲陪伴着織布的聲音。
那秋夜的月光如霜如雪,在古代是可以替代燈光的。
明月何其皎潔,讓夜色充滿光芒,蟋蟀聲響,織布機忙。
那天上的北鬥指向冬天的來到,星辰曆曆。
“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衆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這一首卻是孟冬寒氣至,或者秋冬季節的轉換或者隻是短短一場風雨之後。
那北方更能感受北風突然降溫的那種迅疾吧。
但一場寒風帶來的降溫之後,卻是早冬時節的高爽天氣。
可以看到其他季節很難看到的皎潔的月色,璀璨的群星。
三五是指月圓的十五夜,後世詩歌中形容滿月的三五,最早也是在這裡。
這農曆十月的十五,明月圓滿,但是過了這天,月亮就缺了。
在這裡蟾兔并用,說明古楚的月神蟾蜍和中原的嫦娥奔月神話到漢朝已經合二為一。
夜空中夜空中明亮的物體是木星,銀河是夜空中的一束星星,這是我們自己的旋渦星系的一種景象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西漢末年,一個強大的帝國,曾經帶給人們富庶安定,但是此時已經下行。無數的人被征打仗,還有無數人為了生計去遠方,留下妻子在家園。也許回得來,也許回不來。
秋天到了,古代的秋天是農村最忙碌的時節,隻要能回家的遊子,都會回家,田園需要勞力收割,祖先需要祭祀。雖然漢朝還沒有流行中秋節,但是秋分左右,會有鄉村的祭神。婦女們還會在晚上紡紗織布,有時候為了節約燈火,會就着月光勞作。
總有那麼一兩個明月夜,在勞累之極後,仍舊不能安睡。
那明月皎潔,照在了帳子上。那是因為思念和憂患。那月光忽然變得霜雪一樣清冷憂傷,女子披上衣服徘徊在庭院裡。
漢朝雖然可以用竹簡和紙寫信,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文字和郵政。讀書的男女到底是少數,況且隻有當兵的人才可以享受驿站送達的消息和書信,也常常收不到,或者收到,已經好幾個月了。這位女子的丈夫,大機率不是當兵去了,是去遠方做生意,有着相對人身的自由。
女子聽說很多人在外面遊蕩,并不回家,又或者是在外面發生了變故,生死不能回鄉。脆弱的女子心理焦灼,隻能對着月亮說出心願。
聽說你在外面樂不思歸,請早些回家吧。
但是她焉能不察覺時代的惘惘?
她把最深的憂患告訴誰呢?是說給公婆,給他們添堵,還是說給女伴?平靜的鄉村,如果是鄉村,大家努力維持着和諧的,是将驚恐埋在内心,給别人以希望。
下半夜的風更涼快了,她仰頭看了一回月亮,願月亮神聽到并轉達她的願望。卻突然在進門的刹那崩潰,那眼淚如秋天的露水,打濕了衣裳。
明月自古就是神,仿佛你的心願可以通過光線升騰到月亮那裡,由它傾聽并且滿足。又月亮仿佛巨大的資訊接收器,如果對方也在看月亮,很可能會收到你發射的心靈的資訊。
比如相思。仰頭看明月,情寄千裡光。
月亮和海洋背景的3D渲染3D render of moon and sea background
這五首上古的關于明月的詩,深刻地影響了後世。從神話到月光,到人們對遠方的牽挂和相思的寄托,都在明月光裡。
唐朝将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這是一個既贊美月亮,又表達思念和溫情的節日,綿延千年。
而人們對明月的喜愛,在上古的詩歌裡,一定更古老,在文字之前,在有人伊始。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