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雨70年|中國鄉村醫生往事

20世紀50年代,靠着“一根針、一把草”,一群無證遊醫治愈了無數國民。

他們是農民,醫務工作者,更是中國的健康守護神。在我國農村醫療一籌莫展之際,這些“草台班子”挑起了國家衛生健康的大梁。

從衛生員、赤腳醫生,再到鄉村醫生,一襲白衣始終不負國家和鄉親們的重托。

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農村是國之根本。農村離不開鄉村醫生,中國今天的繁榮昌盛,他們立下汗馬功勞。

1952—2021,70個寒暑,鄉村醫生與中國醫療風雨同舟。那段伴随新中國成長的經曆,也是同屬于鄉村醫生的時代烙印。

革命的激情,苦幹的汗水,欣慰的笑容,酸楚的淚水,都随着時代洪流交織在了一起。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鄉村醫生也有浩蕩的曆史浮沉,無論是落寞還是輝煌,這70年記憶,是全體鄉村醫生的共同财富——

赤腳醫生,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舊中國缺醫少藥的曆史遺留問題,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不容存在。醫學要文明其精神,健康其體魄,一場浩大探索也在全國悄然展開,期間還誕生了發行量僅次于《毛選》的《赤腳醫生手冊》......

1952年

這一年,他們邁出了萬裡長征第一步。

衛生部《關于縣以下衛生基層組織的組織系統、編制及任務的規定》中指出,自然村設衛生室,配有衛生員。不脫離生産,主要職責是辦理全村預防接種、婦幼保健、傳染病隔離和報告、環境衛生指導、衛生宣傳及簡易醫療和急救工作。

1965年6月26日

風雨70年|中國鄉村醫生往事

(消息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毛澤東的一次發怒改變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 作者:陳立旭)

放下藥箱下地,背起藥箱出診。此後,一批實戰派赤腳醫生迅速成長,開始頂風冒雪,爬山過河,千家萬戶都有他們的腳印,藥箱也帶着鄉野間泥土的芬芳。

1966年8月10日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樂園公社杜家村大隊衛生室”挂牌。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主動辭去公社衛生所的“鐵飯碗”,在大隊衛生室當起了記工分、吃農村口糧的赤腳醫生。

農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醫療費,大隊再從集體公益金中人均提留5角錢作為合作醫療基金。除個别老痼疾病需要常年吃藥的以外,群衆每次看病隻交5分錢的挂号費,看病吃藥就不要錢了。

風雨70年|中國鄉村醫生往事

1968年

這一年,赤腳醫生有了自己的姓名。

上海《文彙報》刊載了一篇《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實際是一篇關于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黃钰祥、王桂珍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迹。

風雨70年|中國鄉村醫生往事

從此,“赤腳醫生”成為半農半醫的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王桂珍則被看做“赤腳醫生”第一人,她的形象還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發行的糧票上。

1969年

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赤腳醫生手冊》正式出版了。在近半個世紀裡,它不僅在極度貧困的時代,為解決幾億人的醫療問題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一直是中國人的全民健康指導手冊,發行量僅次于《毛澤東選集》。

《赤腳醫生手冊》還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先後被翻譯的文字達50多種,在全世界發行。時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書店裡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腳醫生手冊》。

1977年

全國有85%的生産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

1979年

1979 年起,國家陸續對赤腳醫生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頒發“赤腳醫生證”,不合格者淘汰,清退了大批衛生人員。

1983年

公社和合作醫療瓦解,赤腳醫生失去了組織依托,也失去了集體經濟的支撐,數量持續下降。

鄉村醫生,在世紀之交中激蕩

1985年1月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轉變的不僅是兩個文字。

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決定将“赤腳醫生”改為“鄉村醫生”,規定達到醫士水準的稱“鄉村醫生”,達不到醫士水準的稱衛生員。

《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赤腳醫生”四字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1985年2月

這一年,他們有了自己的第一張工作證。

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于合了解決赤腳醫生補助問題的報告的通知》中提到,凡經考核合格,相當于中專水準的赤腳醫生,發給“鄉村醫生”證書。

1986 年

授予“鄉村醫生”證書人數達 64 萬人, 未通過鄉村醫生資格考核的衛生員達 65 萬人,兩者合計129萬人。

1991年

鄉村醫生有了體系化的教育訓練制度,隊伍變得越來越有戰鬥力。

衛生部頒發了《1991~200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正式提出對鄉村醫生實行系統化、正規化中等醫學教育(簡稱“兩化教育”)。

1992年

這一年,“資本”還是有些模糊的概念,但已經走入了農村醫療。

衛生部、财政部釋出《關于加強農村衛生工作若幹意見的通知》,主要内容是:以自願互利為原則建立合作醫療;受益群衆、全民、集體企業事業機關和社會團體多方籌集資金。

1994年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頒布,公布了村衛生室的基本标準。

明确了村衛生室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一定程度上規範了鄉村醫生的行為。但“标準”僅在行醫條件方面對鄉村醫生作出了限定,缺乏對行醫行為的有效限制。

1997年1月15日

這一年,中專學曆、提高收入成了大家交流的高頻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到2000年使全國80%的鄉村醫生達到中專水準。村集體組織的鄉村醫生,收入不低于當地村幹部的收入水準。

1998年6月26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執業醫師法》,全國醫生管理開始有法可依。

附則第四十五條規定: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向村民提供預防、保健和一般醫療服務的鄉村醫生,符合本法有關規定,可以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不具備本法規定的執業醫師資格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由國務院另行制定管理辦法。

1999年10月16日

大家耳熟能詳的基層一體化,國家在上個世紀就有了雛形。

衛生部基礎司《關于進一步積極穩妥地推行鄉(鎮)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的幾點意見》,鄉(鎮)村一體化管理在全國範圍已經比較普遍。

公元2000年

2001年5月24日

這一年,執業助理醫師成為熱議的焦點。

國家釋出《關于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力争用10年時間,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完成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的轉化。

2001年12月29日

衛生部頒布《2001—2010年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規定1970年12月31日以後出生的鄉村醫生,必須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2002年2月27日

這一年,鄉鎮衛生院有了新的歸屬,也為後來的一系列改革奠定雛形。

衛生部辦公廳、人事部辦公廳釋出《關于暫時當機鄉鎮衛生院人員的緊急通知》,鄉鎮衛生院将上劃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人事制度也将進一步改革。

為保證鄉鎮衛生院改革和調整的順利實施,各地在縣級政府部門的具體改革辦法出台之前,各鄉鎮衛生院人員暫時當機,不得随意調入人員。

2004年1月1日

《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注冊及教育訓練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

《條例》也對鄉村醫生的準入、教育訓練、考核等進行明确的規定,阻斷沒有經過學曆教育的人進入這支隊伍。

2006年8月

這一年,預防保健任務逐漸走入他們的工作範疇。

國家釋出《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指出,社會和個人舉辦的其他醫療衛生機構是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組成部分,除提供醫療服務外,也可以承擔預防保健任務。

2006年12月21日

衛生部頒布《傳統醫學師承和确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沒有正規文憑但有着豐富實踐經驗的老鄉醫有了新機會,通過師承考試的方式允許一批沒有資質的人員參加傳統醫學考試。

2007年9月10日

衛生部、财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關于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補償方案的指導意見》。

指出要逐漸規範統籌模式;合理制定補償方案;規範基金使用;明确基金補償範圍;規範住院補償;加強門診補償管理;提高基金使用率;完善轉診和結算辦法。

2008年8月1日

衛生部釋出《鄉村醫生考核辦法》,規定對鄉村醫生的考核,每2年組織一次。

2009年8月18日

這一年,基本藥物制度正式出台。

國務院釋出《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辦法(暫行)》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部分)》。

要求基本藥物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其他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須按規定使用,并确定使用比例,同時,基本藥物在基層實行零差率銷售,取消藥品加成。

2013年3月13日

衛生部釋出《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

相比09年,不再将基本藥物分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使用部分、其他醫療機構配備使用部分,明确基本藥物目錄是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配備和使用藥品的依據。

2013年8月23日

這一年,備受關注的養老、待遇問題有了重要通知。

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的通知》。

要求各地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鄉村醫生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将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和養老保障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嚴格落實相關政策。

《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制訂并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采取多種形式提高鄉村醫生養老待遇,確定其養老金收入不低于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準。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将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統一管理。

《通知》提出,要切實保障鄉村醫生待遇,全面落實鄉村醫生補償政策。各地應當采取先預撥、後結算的方式發放鄉村醫生補助,由縣級财政部門直接将補助經費的80%以上按月撥付鄉村醫生,餘額經考核後發放,不得挪用、截留。

2013年10月18日

國家下發了《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2011—2020年)》。要求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在村衛生室執業的鄉村醫生每年免費教育訓練不少于2次,累計教育訓練時間不少于2周。

鄉村醫生原則上應當每3-5年到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或有條件的中心衛生院脫産進修1次,進修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個月。

2015年1月19日

風雨70年|中國鄉村醫生往事

會議再次決定,将2015年财政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全部用于補貼村醫。

一方面,要切實保障鄉村醫生的合理收入,另一方面,還要提高鄉村醫生的養老待遇。

2016年7月1日

這一年,基層醫生職稱開始憑臨床論英雄。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

《意見》指出,對論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要求,可用能夠展現專業技術工作業績和水準的工作總結、教案、病曆、技術推廣總結、工程項目方案、專利成果等替代。

2017年

全國各地二級以上醫院都陸續下令,停止門診打點滴。而對基層的限制也越發嚴格,湖南、陝西、浙江等地方,更是提出了村衛生室打點滴要審批備案,未獲得審批不得開展打點滴服務。

還有另一件大事,家庭醫生簽約正式全國鋪開。以省(區、市)為機關在85%以上的地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簽約服務人群覆寫率達到30%以上。

2019年

國家開始建設500個縣域醫共體,基層醫療改革發生巨變。

力争到2020年貧困地區每個衛生院有1名全科醫生、鄉鎮衛生院公開招聘可适當放寬條件、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薪酬制度改革。随着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國基層醫改正式邁入深水區。

2021年

今年,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挂牌,《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鄉村醫療隊伍建設,被寫入2021政府工作報告,意義不言而喻。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2周年。他們也伴随新中國一路成長,風雨兼程不辭辛勞,有的幾代人堅守在村醫崗位,默默的奉獻着自己。

這裡有70年基層醫療的波瀾壯闊,也有幾代人的精彩青春。獻禮此篇,一路走來,感謝相伴!

—END—

緻敬鄉村醫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