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小孩》是一部意大利劇情片,又名《有你我不怕》。影片上映于2003年,豆瓣評分8.3分,是一部兒童為主角的經典影片,但卻是演給成年人看的。該影片整體風格偏陰暗,有些地方畫風過于突然,是以也有網友戲稱該片為恐怖片。确實,影片中出現了一些驚悚鏡頭與一部分心理陰暗的畫面。
影片講述的是意大利南部的一個小村莊裡,10歲的男主米歇爾與幾個小夥伴一起玩跑步遊戲,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規則,輸了就要付出代價。小胖女是輸家,被責令脫下褲子,米歇爾及時挺身而出阻止了這場鬧劇。離開後米歇爾發現眼鏡丢失在他們玩耍的地方。于是他傳回現場找眼鏡,無意之中發現一個地窖裡藏了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就是菲利浦。
初次見到眼睛不敢睜開的菲利浦,米歇爾被吓的四處狂奔,但這按奈不住他的好奇心,數次傳回地窖,慢慢與菲利浦成了朋友。菲利浦今年10歲,已經被關押在這個地窖很長一段時間。在與米歇爾溝通的過程中,菲利浦漸漸打開心扉。而米歇爾也無意中發現,原來,綁架菲利浦的是全村莊的人!他的父母也同流合污,一同參與!米歇爾要拿出自己的智、勇、謀與大人們周旋,才能解救菲利浦。而菲利浦雖然被綁架,但也慢慢地走出心理陰影,影片的最後,他在米歇爾的幫助下,獲得解救。
兒童與成人的世界,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這部小衆電影,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描繪出兒童眼中的世界。不僅如此,兒童之中也各不相同,有的和善,有的陰暗,有的現實,有的功利,從小就表現出各不相同的人格。作為善良與正義的代表,男主米歇爾通過幫助别人,最終實作人格升華。

今天,我就從米歇爾的性格、菲利浦的處境行為、米歇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三個視角來分析這部電影所折射出的現實意義。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 米歇爾的性格分析</h1>
米歇爾的第一種性格:勇于探索,勇于擔當。
故事起源于米歇爾與朋友們在一處廢墟玩完之後,米歇爾發現眼鏡丢失,去而複返找眼鏡。無意之中,米歇爾發現有個地窖,地窖之中就是被綁架的小男孩菲利浦。剛開始時米歇爾對突然出現的菲利浦極其恐懼,但經過幾次接觸,好奇心戰勝了恐懼,倆人成了朋友。
從這二人相見到認識的過程可以看出,米歇爾而未知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他不像是一般的孩子,見到危險或者令人不安的事情,就棄之不理,而是想辦法弄個究竟。
結合影片的展現,我們看到,米歇爾與朋友們在廢墟裡玩,并且與小夥伴們打鬧成一片,顯然這個孩子不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
現實中,兒童行為有這樣的特點:一群孩子中,總有一個或者幾個,能想出一些新玩法,進而成為這些人的頭兒。這類孩子因為其好奇心、内在興趣的驅使,總是喜歡探索周圍的人或環境。這類孩子在以後成年,就容易成為上司型人物。而勇于探索這個優秀的潛質的驅動來源之一,就是參與到孩子們的遊戲中,并成為主角。顯然,米歇爾做到了主角,我想這是他能夠有這樣特質的原因之一。
不僅如此,米歇爾在女夥伴被要求脫褲子時,能夠挺身而出,剛難能可貴的顯示出其勇于擔當的性格。結合後面給菲利浦送水送飯,照顧其生存方面,這些都是其擔當行為。
米歇爾的第二種性格:知人所需,知已之力。
幾經交往之後,米歇爾發現人在最困難的時候,需要的是保命,而不是大魚大肉。于是他拿着500裡拉前往商店買東西。他問商店阿姨,一個人最饑餓的時候會買什麼,阿姨告訴他,是面包。于是他花了這些錢買了面包給菲利浦,變相的延長了這個小人質的生命。
這種性格,其實也是一種大智慧。
《道德經》裡原文是這樣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米歇爾知道别人的危難,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是以隻盡自己的所能來幫助菲利浦。他不是個大英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幕後,不僅如此,他還怕自己做的任何事情被其他人知道,這是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
米歇爾的第三種性格:舍己救人,顧全大局。
在影片的最後,村子裡的大人們眼看事情要暴露,計劃“撕票”。這時的米歇爾策劃了解救菲利浦一事,表明其思想的升華。也許米歇爾并不是做高大上的計劃,但在行動上,他是個巨人,通過他的努力,最後菲利浦被成功解救。
對于一個九歲的孩子來說,也許他不知道自己在生死之間徘徊,也許他不知道成人的世界有多麼險惡,他做了讓所有成年人都汗顔的一件事-正義。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 菲利浦的處境行為分析</h1>
菲利浦做為被綁架者,其所有行為都源于自己的條件反射。
菲利浦第一次開口講話,是跟米歇爾要水喝,這是人的生存本能。然而,菲利浦并不知道他在哪裡,多久了,甚至他想可能想到自己要死去,但生命的本能仍然在驅使着他說出要水喝這樣的話。
菲利浦與米歇爾的第一次正式談話是米歇爾進入洞穴中跟他聊天,米歇爾給他帶來了結續命的面包,并通過二人之間的對話,菲利浦斷定,這個人不是壞人。于是便是影片中那句經典的話:你是我的守護天使嗎?
可以看出,人處于極度困境之後,迎來這樣的曙光心裡是多麼的感激!但很快,菲利浦發現,危機并沒有完全解除。這個人雖然是來幫助他的,但也做不了完全解救他。這種場景就像是大難中的人發現了曙光,心中便燃起了希望,但想想眼前,仍然困難重重。
菲利浦被米歇爾帶出洞穴後,開始連睜開眼睛都是一種奢望,後來在米歇爾的鼓勵下才睜開。不僅如此,在金黃的麥田裡,他俨然成了一個真正十歲的兒童,心中的負面情緒蕩然無存。
而在最後,菲利浦被米歇爾解救時,強烈的饑餓感導緻其沒有力氣逃跑,拼盡全力後,他對米歇爾說:快爬過來,我等你!米歇爾讓他先逃跑,而當米歇爾被槍擊後,一夥人都在找他,這個時候,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像個男子漢一樣出現在衆人面前。
在我看來,菲利浦經曆過的這些磨難,鍛煉了他的意志。與米歇爾的交往過程中,他學會了面對困難,死亡,得到了至深的友情。這讓他敢于面對現實,正如影片的另一個名字:有你我不怕。觀影者能看到的一切就是溫暖人心,感同身受,發自肺腑。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 米歇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h1>
毫無疑問,米歇爾的父母是愛他的。米歇爾有和睦的家庭,父母都很寵愛他,許諾他很多事情。米歇爾的父母愛這個家庭,愛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也包括了米歇爾六歲的妹妹。
米歇爾的父親回家後會他與妹妹帶來了平底帆船,得知要得到贖金時告訴孩子們要帶他們去海邊吃大餐,米歇爾被抓,他警告告訴米歇爾千萬不要再這樣做。在最後,開槍誤傷了米歇爾,那種為人父親疼愛孩子的感覺,什麼都已經比不上了。米歇爾的母親則是為了這個家庭操碎了心,為了米歇爾,她與朋友大打出手。所有的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對父母,為了家庭,願意铤而走險,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從這一方面來說,他們是正确的。
我們的國家目前正處于新冠肺炎防控的關鍵時期,前幾天爆出一個新聞:廣東一個家庭聲稱因家庭關系複雜,且因目前沒法上班,沒有經濟來源,已經無力養育孩子,而把孩子丢棄于大街上。這對父母留下紙條,稱将孩子送福利院養育,若以後有錢,再行贖回。
從情感上來說,這對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不願意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吃不上飯。但從做法上,豈不是跟米歇爾的父母及全村人一樣?隻顧自己利益,全然不管别人死活。這種做法,究竟是在暗示什麼?
也正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這種愛,造就了米歇爾這個孩子性格的優秀品質。中國有句古語,叫三歲看老。又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品行,在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可見,父母的影響對孩子是巨大的。
影片中還有一個鏡頭,耐人尋味。米歇爾的妹妹在水池邊玩一個玩具,她将玩具整個都放進水裡,米歇爾告訴她,這樣做玩具會淹死的,妹妹不聽,說:反正都已經壞了!說完,将玩具更加狠的往水裡放。
我相信導演不會無緣無故的安排這一段情節,這是不是在說明,米歇爾的父母雖然表面上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但在生活中,終究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呢?平時僞裝的再好,終究因為不是正義的行為,還是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同時,米歇爾的其他夥伴,更是有的窩囊,有的懦弱,有的霸道,有的心智還沒開竅,這是不是都在暗示,孩子的行為與思想,受環境的影響巨大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導演用金黃色為主色調拍出了一個少年英雄的故事,也塑造了一個少年高尚的心靈。他善良卻也懵懂,勇敢卻也脆弱,活力卻也稚嫩。這個少年冒着生命危險解救别人,這種敢于犧牲和反抗的精神被一個小孩演活了,打動了觀衆。每個成年人都是孩提時代過來的,我們在安排孩子們人生時,給他們的,是否是純潔的愛呢?希望大人之間也能少一點功利和算計,多一點純真和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