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号轉載請背景輸入“授權”
前兩天,看到一段視訊。
美國一個爸爸,在女兒每個開學的第一天,都堅持給孩子錄像,做「開學訪談」。

從 2006 年到現在,已經堅持了整整 13 年。
視訊裡,女孩從一個幼稚園的小娃娃,慢慢長成了高中畢業的大姑娘。
每次談話,爸爸都會問女兒同樣的問題,比如,開學第一天做了什麼,心情怎麼樣?
女兒的回答,從給爸爸介紹幼稚園,到談論學校規則,再到談論自己青春期的生活和喜好……内容慢慢有了變化,言語神态裡,卻一直透着自信和自足。
每次談話結尾,爸爸都會真誠地告訴女孩「寶貝,我愛你」,女孩也會回複爸爸「我也愛你」。
視訊不長,但父女倆親昵的對話,卻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愛、尊重和暖意。
爸爸說,這樣的開學錄像,讓他們父女關系更親密了。
網友看後卻酸了,說這是真正的「精神富養」啊。
提起「精神富養」,很多人都覺得會跟金錢有關。
但正如作家陳丹青說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将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富養,其實就是用正向的激勵,喚醒孩子的過程,它可以是儀式感,也可以是愛和安全感。
它能把孩子養得精神富足,内心強大,既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能不懈努力去追求;最重要的是,它能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知道未來不隻是有一個樣子……
聯想前幾天看到的一組資料:
2008年時,中國健康委的調查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孩子,有接近3千萬的青少年有抑郁情況。
2012年調查顯示: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青少年抑郁比例為20.3%。
也就是說,大約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有抑郁傾向。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最盛的期望,不過是他們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能在人生上有所追求和突破。
想要實作這個目标,對孩子的精神富養,就必不可少。
因為,一個精神富足,找到自我并敢于做自己的孩子,才能不懼困難,無視物質誘惑,一心追求内心的所想。而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到了這幾點:
愛與信任
讓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
網上有個問題,說:對女孩的精神富養和物質富養,有什麼差別?
高贊回答說:物質富養的女孩,要别人把她當公主。精神富養的女孩,自己把自己當公主。
生活中,太多孩子是被「富養身體,苛養精神」長大的。
無論男孩女孩,在家庭裡得不到足夠的愛和信任,孩子就很難有底氣和自信,去從容自信地追求所想所愛。
童年得不到父母的愛和信任,長大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圖檔來源:電影《梅奇知道什麼》
網友 @素輝青染說:
小時候她沒有零花錢,但看到同伴吃零食,又很羨慕,她知道父母不願讓她吃零食,也就把這個欲望壓了下來。
有次好不容易攢了點錢,買了包小零食,卻被媽媽生氣地一把打掉。
回家後,等待她的是一場打罵,媽媽認為她經常在外面吃這些不幹淨的東西,完全不聽她的解釋,她從此就不吃零食了。
還有一次,在月亮下,她看到影子變大,就想考考弟弟影子的知識。可誰知,父母卻莫名罵了她一頓,說她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懂!
從那以後,她不再主動問父母問題,連老師長輩也不敢問了。
再有就是她和夥伴學會了做拉花,就挂在家裡做裝飾。
她滿心歡喜,以為父母會高興,可媽媽回來後卻連打帶罵,因為覺得這些拉花挂在家裡不吉利。
圖檔來源:電影《子供食堂》
從此,她在也不接觸那些創新事物了。
這個網友說,她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了解和認可,父母也不相信她會成功。學習上或人際關系上遇到問題,他們都會認為,一定是她的錯。
就連遇事難過委屈,父母都會覺得她小題大做。
一路愛和信任的缺失,讓這個網友長大後,性格一直内向,不自信,做事猶豫果斷。
想做什麼事,第一步就會先否定自己,有時還會很叛逆,不願跟人溝通。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個精神上一直被苛刻,從未感受過愛和信任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我很重要」的感覺。
圖檔來源:電影《信任》
他們要麼叛逆,要麼脆弱不堪,要麼很難停下執念。
而精神上被富養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懂,自己很重要,自己的感覺很重要。
這讓他們幾乎不會被什麼輕易束縛,思維眼界,像風一樣自由開闊。
精神富養,就是重視孩子的感受,給孩子充足的愛和信任,讓他們有底氣,不被童年的缺失左右。
一個精神有「貴氣」的孩子,才能從容享受生命豐厚的給予,做事大氣,光明磊落。
獨一無二的孩子
更能活成自己
其實,生娃養娃,很像拆「盲盒」,你永遠不知道,上天會給你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那些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的孩子,一定是父母尊重了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
去年疫情期間,北京郵電大學的何世傑,在自己卧室裡,對蘋果現任 CEO 庫克進行了采訪。
18 多分鐘的對話,他全程用流利的英語,應對自如。
但何世傑最厲害的還不是英語。他喜歡做視訊,現在已經是 B 站擁有 724 萬粉絲的大 UP 主了,還獲得了 2020 年度 B 站最佳作品獎。
這次能連線蘋果 CEO 也是因為,他對科技的很多見解打動了對方。
何世傑十三四歲時,就喜歡上了數位産品,尤其喜歡鑽研怎麼拍攝和剪輯視訊。
面對一個整天「玩手機」的孩子,大多數父母恐怕第一個念頭就是壓制。
但何世傑的父母卻很支援他,允許他在學習之餘,堅持自己的愛好。
何世傑父母收入不高,但會定期給何世傑零用錢,支援他買一些二手裝置。
為了讓拍出的視訊更有科技感,何世傑想把房間全都弄成黑色。
何世傑的父母二話沒說,不但支援孩子,還跟他一起施工。
何世傑做視訊時,有一段低谷期,他的視訊沒人看,也沒人留言點贊。何世傑的媽媽,就在每一條下面留言,稱贊視訊做的棒。
在父母的尊重和呵護下,何世傑的視訊,一直有一種直入人心的情感。
他從人文的角度,解讀 5G 網絡為什麼這麼快,告訴人們該如何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每一條視訊,都從科技出發,又落到如何服務人的生活上。
小有名氣後,一直有人找上門來合作,但大多數都被何世傑拒絕掉了。
這個被精神富養的男孩,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明白自己将來要做什麼,是以不會被金錢利祿誘惑,也不會輕易迷失。
人活一世,其實不需要多麼正确的路徑,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去活,把天性裡最向往最擅長的那部分發揮出來,就是一種成功。
上海師範大學的付楠,博士畢業前,被男友分手。
原因是,前男友覺得女生不應該讀那麼高的學曆。
可付楠的媽媽卻十分支援女兒,她說:
希望女兒不要受世俗觀念影響,有魅力的女人,是由性格、氣質、知識鑄就的,有魅力的女人,永遠不愁嫁。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喜好和特質,無疑,能被父母全心接納并支援的那個孩子,會獲得更多勇氣和堅定,他們也最容易超越自己。
被愛「喚醒」的孩子
自驅力十足
紀律片《他鄉的童年》,曾紀錄過芬蘭的教育。
對待孩子都有不感興趣的東西,芬蘭的老師是這樣做的:
假如一個孩子讨厭數學,但他喜歡小汽車,老師就會悄悄地,把小汽車引進數學教學裡,孩子不知不覺中,就會喜歡數學,擅長數學。
精神富養,其實就是相信人性本善,更相信孩子可以,并舍得踏下心來,等等孩子,并拉孩子一把。
知乎一個網友說,父母做過的最感動的事,就是對他學習的無限耐心與希望。
父母總認為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如果沒學好,一定是沒好好學。
圖檔來源:電影《非常主播》
高中時,他媽媽為了激勵他,報名參加了集團裡的「千人萬米」比賽,每晚咬着牙去學校運動場跑十幾圈。
每次下晚自習,媽媽都在家門口等。
很多次後他才知道,媽媽定好了鬧鈴,等他快到家時,媽媽就站在門口,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父母每天早起四點做便當,為了五點半開車送他去學校,撿起了扔掉五年的駕照考試,從頭學起……
網友說,一想到父母這些,他在學習上就動力十足。
真正的精神富養,就是父母始終相信孩子,始終給孩子積極的回應,慢慢喚醒孩子的動力、勇氣,以及克服逆境的品質。
香港演員羅蘭說:成功的意義應該是發揮了自己的所長,盡了自己的努力之後,所感到的一種無愧于心的收獲之樂,而不是為了虛榮心或金錢。
真正精神富養,養的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這種收獲的充實。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被接受、支援,又在父母的包容中,有一定的成長試錯機會。
這樣的孩子,看得到星河大海,也忍得住一時的前路坎坷。
這樣的孩子,也是精神富足,内心強大,充滿生命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