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葉兮原創,抄襲或洗稿必究。
寫這個,隻是因為前幾個星期和閨蜜聊天,她感歎了一句:我這是有中年女性的焦慮了嗎?
中年女性的焦慮?講真,還是打從心底排斥我們被列入“中年”的事實,不看身份證,我一直以為我們還是那兩個全班最小、座位長期占領第一排的小女孩。
但是又不得不承認,我們都開始陷入這種焦灼中,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已然呈現疲軟的狀态。
最近又看回老電影,其中這三部,巧合的是,探讨的正是每個人不同階段的成長,從小孩、青少年到成年,從親情、愛情到個人成長,權當是對自己過去人生的一次複盤。
<h1 class="pgc-h-arrow-right">蕾蒙娜和姐姐 Ramona andBeezus (2010)</h1>
豆瓣:8.0

9歲的雷蒙娜,是個常常腦洞大開的小女孩,古靈精怪、精力旺盛,常常不按常理出牌:戴着藍頭盔和大雨鞋,不用老師規定的詞語做報告,自創不符合文法規則的詞;她的想象可以橫跨整個美國,直到地球另一邊的撒哈拉、金字塔,飛在空中觸摸兔子模樣的雲朵;生雞蛋滴滴哒哒流滿頭,把隔壁大叔寶貝的吉普車變成七彩的複活節彩蛋……
總之,她覺得她的存在就是為了襯托姐姐的聰明、乖巧、漂亮,為此她嫉妒、難過、發脾氣、離家出走。故事的結局也很簡單,最後雷蒙娜也成長了,也了解了父母家人的愛。
很熟悉吧,在我們小時候,不就是這樣簡單嗎?開心就笑,難過就哭,美好的舊時光。如果回到小時候,再問我長大想當什麼,我一定會說“長大我想當個寶寶”(反正别的願望也沒實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怦然心動Flipped(2010)</h1>
豆瓣:9.0
《怦然心動》是個關于初戀的故事,但又不止于此,關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
小男孩布萊斯全家搬到小鎮,小女孩朱莉對他一見鐘情。作為鄰居,兩人打打鬧鬧長大,直到國小,開始有了變化。也是從這裡開始,讓我感觸特别深。
十來歲的助朱莉,有着驚人的自省意識,她會認真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
我們文化裡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裡,舍棄自尊才叫愛,奮不顧身、忘卻自我更是真愛。而朱莉就像她一直堅守的那棵樹,即使不用低到塵埃裡,依然能開出燦爛的花。
電影裡有一段經典台詞: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韓寒翻譯成中文,便是網上一時很流行的那句話: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h1 class="pgc-h-arrow-right">保姆日記 The Nanny Diaries (2007)</h1>
豆瓣:6.8分
Annie是紐約大學念兒童教育專業的學生,媽媽希望她去找财務工作,目标是以後成為一名CFO。面試的時候,HR讓她自我介紹,描述一下“Annie 到底是誰”?
在一陣卡殼後,她抛下一句“我完全不知道”,就逃了。
她很明白,HR不過是想知道那些最簡單不過的個人資訊,比如姓名、生日、經濟結構等,但讓她恐慌的是,她不知道自己是誰,将來會做什麼,永遠不知道答案。
走到街頭,她看到了單身母親,離婚的服裝設計師,女同志律師,無家可歸的流浪老太太,上層階級的全職母親(雖然她不帶孩子)……她是否也會成為她們中的一員?
偶然的機會,她成為富人家庭的一位保姆。當然,這隻是一段短暫的經曆,正是這段經曆讓她窺探到上層階級的真實生活,她也終于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電影結尾台詞:你要完全投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才能完完全全了解自己。
但我們大多數人,不過是按照讀書、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統一的步調來走,是否我們的人生也可以有點不一樣,是否也可以停一停、想一想再出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不可否認,這三部電影,都帶有雞湯味道。
看的過程或許讓人潸然淚下,或帶來些許溫暖慰藉。結束了,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我們又繼續庸庸碌碌的人生。
但仍希望,從這一秒開始的我們,以後的每一步都走得勇敢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