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真的
當看到這張圖檔的時候,實話實說,小編差點以為一覺醒來時間快進了100年,科幻時代已經到來,難道99年的事情最終還是瞞不住了?據媒體報道,10月23日至27日,第一屆全國行星防禦大會在廣西桂林召開。你沒聽錯,是行星防禦大會!
畫風如同電影《星球大戰》開場一樣粗糙
怎麼了?外星人又要入侵了嗎?我的核聚變發動機呢?我的反重力飛行器呢?我的意大利離子炮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但實際上,這是一次嚴肅科學的大會,其宗旨就是促進我國近地小天體監測、預警、防禦領域的交叉融合,這是幾十年來地球人一直默默在做的事情。
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默默在做行星防禦的工作
在現代工業史短短10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一直飽受近地小天體的威脅,比如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2013年2月5日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州的天體墜落等等。而在2020年3月23日淩晨04時38分24秒,一顆編号2020 FL2的近地小行星,以約14.4萬公裡的距離飛掠地球,差不多相當于擦着我們鼻尖上的汗毛飛過,差點讓人類啟動防禦方案,避免再遭恐龍的不測,所幸這顆小行星最終沒有撞上地球。
擦着地球鼻尖汗毛飛過的2020 FL2小行星
對于小行星防禦,先決條件是要發現并跟蹤、檢測它,得益于人類幾十年來堅持不懈的深空探測,目前美、俄、中均有相應的深空探測網,能夠對靠近的小天體及時發出預警。而日本雖然成功在小行星上“登陸”并采樣傳回,但依靠的是美國的深空探測和通信網,是以仍不行。
日本隼鳥二号登陸龍宮小行星想象圖
真實的觸碰瞬間
而檢測、跟蹤到并計算出小行星的軌道之後,接下來就是防禦了。目前的小行星防禦手段,最靠譜的還是硬摧毀,即使用核武器,将它炸碎或者炸偏軌道,從這次全國行星防禦大會上要做的專題報告就知道,《10km/s以上内爆式超高速發射技術研究及其在行星防禦中的應用探索》、《關于核爆防禦小行星的作用機理及效果評估的探讨》等,都是讨論硬傷的。
你們來真的?
但核武器最主要的殺傷機理是沖擊波,需要有傳遞媒體才能發揮作用,比如空氣和水,而太空中是真空環境,如果隻是在小行星表面爆炸,核武器的威力會大打折扣,不足以改變它的軌道,或者将它炸碎,需要像科幻電影《絕世天劫》一樣,派人去小行星上鑽洞,将核彈深埋進去。但以人類現在的航天科技,像日本一樣輕輕“碰”一下小行星可以做到,派人登陸目前還無法實作。
最直接的辦法是發射核彈炸了它
在真空中,核武器的威力會大減
不僅如此,即使核彈在小行星内部爆炸,換來的是更多不可預測軌道的小型天體和碎片,可能弄巧成拙,有的依然能夠穿透大氣層,帶來巨大的危險。是以最保險的方式是使用太陽帆、雷射和電推等手段,讓它遠離地球,這是目前的人類科技可以做到的。
用太陽帆拽離小行星
還有一種更為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向小行星的一面噴射塗料,讓它對太陽光和熱量的吸收效率發生變化,進而改變軌道。這些想法都非常美好,但唯一的問題是輸出的能量都非常小,發生作用需要漫長的時間和過程,是以要盡早發現最有可能帶來威脅的小天體,然後提前數年發射航天器,飛行數億公裡去接近、登陸目标,留足餘量。
很多小行星其實本身就是五彩斑斓的
當然,近地小行星是威脅,同時也是機遇和資源,将來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技術發展到可以捕獲小行星,而不是建安的摧毀和偏離,那麼行星防禦大會就會變成行星開礦大會了。
如果人類足夠強大,那飛來的就不是災難,而是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