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日本青春純愛作品呢?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直到30歲錯過了青春後才想明白,我們喜歡青春文學、純愛電影,也許、大概、可能是因為我們渴望在這些治愈、美好的故事中,找到些許心靈慰藉,就算這些青春作品是悲劇收場,也足夠在我們的心裡刻下一到痕,經久不消。

因為你會發現,你看的每一部電影、讀過的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一絲一縷的情節與自己的青春相似,不管是治愈也好、疼痛也罷,都能夠激起你内心中最為柔軟的一部分。我記得宮崎駿在1993年出過一部青春純愛的動漫電影《聽見濤聲》,就擊中了我心中最為柔軟的一部分,故事中有句台詞我一直記在手賬本裡:“打開窗子,夜色中的土佐灣展現在眼前,我閉上眼睛,耳邊響起熟悉的海濤聲。”,好像夏日美好的傍晚,吹着海風,回想起年少時期一段如同海潮一般的暗戀,清新恬淡,不溫不火,卻又如此美好和婉轉。
這種美好的感覺,如同我現在讀三島由紀夫的《潮騷》一般,溫熱的海風吹來絲絲黏膩的感覺,在暮色降臨的海濱,耳邊是海濤聲,眼前是明亮的少女,我總以為《潮騷》這樣的故事開頭,按照慣例會是一個悲劇結局,一個打漁的少年,與一個财主家的千金,怎麼看都不是被看到“周圍”看好的CP。可不想三島由紀夫沒有讓我失望,給了我一個美好而又感動的結局。
18歲的少年新治,在春日傍晚的海濱遇到了初江。初江膚色若凝,眉宇沉靜,令新治心動;新治赤城純潔的眼眸,同樣讓初江難忘。兩人就在這樣一個春日傍晚,從兩條無交集的直線,開始慢慢靠攏,直到相識相知相愛,并随着時間秒針的推移日漸熾烈,但他們并沒有因為深情就走出愛情的道德底線,當兩人赤裸與海灘上面對時,也僅僅隻是親吻而不是吃掉那顆禁果。“兩人彼此都強烈地嗅到了各自猶如海潮般的體臭,彼此都感覺到對方的體溫。幹裂的嘴唇互相接觸,多少帶點鹹味,新治覺得像海藻一般。”
兩人單純的愛情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因為門第之差,初江的追求對象另一個财主家的子弟,認為自己與初江是“門當戶對”,阻撓新治和初江在一起,而初江的父親,也因為新治是一個窮小子而不同意兩人來往,但他們的愛情即使被阻撓、被禁止,他們還是堅持維護着自己的感情,而新治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定,讓初江的父親認可了他,兩人也終于能夠走在一起,成為歌島上被人們祝福的一對。“在年輕人去燈塔的上坡道上,雨水形成了一股急流,沖刷着他的腳。松樹梢在低吟。蹬長統膠靴走路很艱難,他沒有打雨傘,雨水順着他的分頭流進了他的領窩。但他依然迎着暴風雨繼續攀登。”
當歌島的海風再次吹來,當夜幕再次降臨,當春天結束夏天來臨時,才是愛情在悄悄發芽的時候,這故事裡沒有生離死别、沒有狗血多角關系,唯有兩人為了愛情堅定而做的努力,唯有“恒溫熱”的愛情和被家人朋友祝福的兩人。看書的時候,你會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曾經為了愛情奮不顧身過,不管成功與否,那為了愛而且加倍努力的記憶,永遠會在你的記憶中,成為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當夜幕來臨的時候,也許也想起曾經同樣稚嫩卻又無所畏懼的自己,這大概就是三島《潮騷》給我們帶來的理想愛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