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的16年間,曾創下了西方國家上司人任内訪華次數最多的記錄,而今天這位有着“歐洲鐵娘子”的上司人正式卸任,德國也順勢宣告正式步入了“後默克爾時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默克爾正式卸任但未下台</h1>
#默克爾正式卸任德國總理#據觀察者網10月27日報道稱,德國總統坦因邁爾26日正式解除了默克爾的總理職務,并盛贊默克爾執政時期是“德國現代曆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不過非常有趣的是默克爾雖然已經卸任德國總理職務但還未正式下台,因為直至新一屆德國政府成立之前,還需要其暫時承擔起看守政府總理的職責。
根據上個月德國大選的結果來看,社民黨取得明顯優勢,而默克爾支援的聯盟黨則直接出局,是以德國下一屆政府将會出現多黨派聯合組閣的局面。而據本月15日消息,德國新一屆政府的組閣談判也邁出了重要一步,社民黨、自民黨和綠黨的“交通燈”組合已經就組閣談判達成初步共識,不出意外的話12月聯合政府就将從默克爾手中接過接力棒。
作為任内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上司人,默克爾下台之後中德關系會如何發展必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看點,考慮到下一屆德國政府是多黨派組閣而成的聯合政府,未來的中德關系或許會有一些波折,而且就德國政壇的整體輿論氛圍來看,自民黨和綠黨是典型的意識形态劃線的立場,主張對華總體保持強硬态度,而作為主體的社民黨則保持相對客觀的态度,其候選人肖爾茨就公開表示過不會拒絕和中國對話,并強調會繼續維持對華關系。
眼下“交通燈”組合還尚未就如何處理對華關系達成一緻意見,但不可否認的是德國未來的發展的确離不開中國,往大了說整個歐洲都應當清楚“後疫情時代”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另外中德關系在中歐關系中發揮着“穩定器”一般的作用,近段時間歐洲一直強調要尋求戰略自主性,那麼如何妥善處理好同中國之間的關系對歐洲尋求獨立自主而言至關重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布林肯挑戰“一中”原則,中方駁斥</h1>
實際上歐洲追求戰略自主的主要阻礙力量就是美國,歐盟近年來之是以難掩分裂之勢,一方面是由于歐洲本身的整體實力在不斷衰弱,另一方面則是美國不斷從中作梗,就比如近段時間歐洲議會不顧中方的反複交涉執意出台所謂的“涉台聲明”,揚言與台灣地區升格“政治關系”。考慮到歐洲議會本來就扮演着美國“代理人”一角,其在涉台問題上不斷玩火自然是美國在背後驅使。
當然,除了安排代理人不斷對華挑釁之外,美國也不忘親力親為給中國找麻煩。據環球網10月27日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于本周二公開釋出聲明,稱“支援台灣地區‘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對于這種公然挑戰“一中”原則的行為,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立刻發文表示強烈譴責,駁斥美國近期一系列關于涉台問題的謬論,并且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近段時間,美國就台灣問題開始換了“新打法”,開始從聯合國大會的第2758号決議入手,試圖通過偷換概念推翻該決議,進而将台當局“擡進”聯合國。需要說明的是,第2758号決議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決議受到各國的一緻認可,美國試圖以此為借口挑戰聯大決議必定會是自取其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大陸敲響“台獨”喪鐘</h1>
不論美國如何借台發揮,台當局都不可能踏進聯合國的大門,而随着美台勾連之勢愈演愈烈,中國大陸也在不斷加大打擊“台獨”頑固分子的力度。據環球網10月27日報道,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日“有關部門或将就懲辦‘台獨’分裂勢力進行專門立法”一事作出回應:堅決打擊“台獨”頑固分子,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應有之義,也是保障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應有舉措;同時馬曉光還特别指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似乎是在印證相關立法正在進行當中。
近段時間以來,台當局頻繁與域外國家勾連,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钊燮揚言将竄訪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大陸方面早就做出警告,“挾洋自重”隻會是死路一條,現在傳出有關部門準備立法懲辦“台獨”頑固分子的消息,說明大陸已經徹底敲響了“台獨”分子的喪鐘,祖國統一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