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00年左右,有一位女子這樣寫作:沒有仇恨,沒有痛苦,沒有恐懼,沒有抗議,沒有說教。我想這就是莎士比亞式的寫作。
這是一位著名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對另一位英國傑出女性小說家簡·奧斯汀及其作品的評價。
作為一名頭像被印在英鎊紙币之上的名著作者,奧斯汀生于一個普通的牧師家庭,從十三四歲時就開始寫作,終生未嫁,将自己的生命與熱情付諸于文字,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勸導》等。

簡·奧斯汀
在奧斯汀的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與生活往往會經曆一波三折,但無論遭受何種磨難,最後總能擺脫傲慢與偏見、放下理智與情感的争鬥,擁有一個美滿的結局。
然而,現實中的奧斯汀與自己筆下的主人公命運重合的部分僅有痛苦與掙紮。她将美好留給了筆下的人物,将自己的不幸悄然隐藏。
21歲的奧斯汀與一位愛爾蘭年輕律師勒弗羅伊一見鐘情,開始了一段短暫而深刻的戀愛。但雙方家庭都希望與富貴之家聯姻,兩人的戀情是以被迫結束。
此後,奧斯汀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學創作,專注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鄉紳家庭内部女性的婚姻和生活”的主題,開啟18、19世紀特殊的英國女性世界新版塊。
電影《傲慢與偏見》截圖
奧斯汀一共創作了6部完整的以婚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而《傲慢與偏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在與勒弗羅伊戀愛的時候,奧斯汀已經創作出《傲慢與偏見》的藍本《初次印象》。奧斯汀将自我、情感與美好願望投射其中,才有了後來為人稱道的《傲慢與偏見》。
與其說《傲慢與偏見》的成功得益于奧斯汀的藝術才能,不如說這是她藝術式的半自傳小說和無奈選擇。
盡管三個世紀過去了,奧斯汀所思索的理智、情感、傲慢、偏見……依然是今日女性對于愛情探索的必經之旅。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截圖
如果說年輕的奧斯汀是《傲慢與偏見》中活潑聰慧的伊麗莎白,那中年的她便是《勸導》中性情和善的安妮。
創作《勸導》時,奧斯汀已經四十歲了。飽受病痛折磨的她,依然會在恍惚中看到那個心懷創作夢的對愛情充滿向往的女孩子,那樣的陽光明媚。
盡管等待着她的真實結局是,孤獨一生,飽受貧困,受人嘲笑,但她還是再一次将自己隐藏起來,輕聲告訴那個小姑娘:
你年輕時錯過的那個戀人,他一直沒有忘記你,他隻是遲到了,一定會回來找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奧斯汀就是這樣一位善良的“織夢家”,盡心為筆下的女主人公編織一個美好的結局。或許,這也是她為自己,為同時期的女性,所能設想到的最理想的生活。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安妮·海瑟薇飾演簡·奧斯汀
毛姆曾這樣評價奧斯汀:
大多數小說家的狀态都有起落,而奧斯汀小姐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例外,她始終處于最佳狀态。
除了6部經典的婚姻主題小說之外,《重遇簡·奧斯汀》中還收錄了奧斯汀在不同時期的創作,包括書信體小說、中短篇小說、戲劇、雜文等不同體裁作品,帶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與衆不同的簡·奧斯汀,也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奧斯汀的角度。
書中收錄了奧斯汀少女時期的3部書信體小說,以及其他不同時期創作的6部中短篇小說、4部雜文及戲劇、6部殘篇。
與奧斯汀聞名于世的長篇小說相比,這些作品呈現出率真、誇張、诙諧的創作風向,依稀可以從中找出《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名著的影子,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不得不說,奧斯汀是偏愛書信體的,享受着文字流淌在筆尖的美妙感覺。
奧斯汀的另一本名著《理智與情感》,便是由書信體的《埃莉諾與瑪麗安》改成叙事體,最後更名為《理智與情感》才出版的。
當然,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由于交通方式受限,人們的普遍交流方式還是書信。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交流,寄托在一紙書信上,緩慢、傳統而美好。
《重遇簡·奧斯汀》中收錄的三篇書信體小說,分别是55歲的勞拉寫給閨蜜之女瑪麗安娜信件的《愛情與友誼》,喪夫的蘇珊與親朋好友的往來書信的《蘇珊夫人》,以及7封調皮的短信箋《艾米莉亞·韋伯斯特》。
在各色人物的往來信件中,人物特點一一浮現,完整的故事鍊條漸漸搭起,又恰到其處地給人留足了想象空間,也讓簡迷們看到奧斯汀鮮為人知的一面寫作風格。
《重遇簡·奧斯汀》集結奧斯汀19篇遺珠作品,為大家呈現了奧斯汀不為人知的一面,在文字中重新遇見一個不一樣的簡·奧斯汀。
怪不得,梁實秋說:簡·奧斯汀是18世紀末最為傑出的女性作家。
奧斯汀将自己人生的不幸妥善安置,随後在筆下圓滿一生。在文字的王國裡,她從此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