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姓氏——沙姓

沙姓是中國姓氏之一,關于沙姓的起源衆說紛纭,一般認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農氏,沙姓在大陸和台灣的百家姓排名都沒有進入前一百位。沙姓重要人物有近現代水利學家沙玉清,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沙千裡。

<h2 class="title-text">姓氏起源</h2>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一</h3>

源于姜姓,出自神農氏炎帝之後代,屬于以先祖名号為氏。

炎帝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個臣子叫夙沙氏。周簡王姬夷十五年(公元前571年),“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齊師乃還”,這位得到了牛、馬就退兵的齊國大夫夙沙衛,就是夙沙氏的後裔子孫,後來成為太子姜光的少傅。

在夙沙氏的後裔子孫中,後有以先祖名号省文簡化改為單姓沙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最早的沙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二</h3>

源于子姓,出自周公旦給殷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商朝末年,殷纣王的庶兄子開(子啟)被封于微(今山西潞城),子爵,世稱微子、或微子啟。周武王滅殷商後,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即病逝,由兒子姬誦繼位,是位周成王。周成王繼位是年齡小,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輔政,纣王之子武庚乘機反叛,最後被周公旦鎮壓,之後“乃命微子開(啟)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在今山東梁山、濟甯、聊城一帶建立了宋國,後舉國遷往商丘一帶。微子啟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後來被封于沙邑,亦稱“沙鹿”,史稱“河上之邑”,位于今河北省的大名縣,因稱沙伯。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宋襄公子茲甫六年,公元前645年)的農曆8月,沙鹿因受漳河、衛河南北兩相夾擊的常年沖刷而發生了土地崩塌現象,形成為一個大澤(湖),是以史書上又改稱其為“沙澤”。到了周簡王姬夷八年(衛定公姬藏十年,公元前578年),沙澤已經成為衛國之邑,在當年夏季,衛定公姬藏曾在沙澤會晤晉厲公姬壽曼、魯成公姬黑肱。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衛靈公姬元三十三年,齊景公姜杵臼四十六年,公元前502年)秋季,衛靈公與齊景公會盟于沙澤,指的就是原來宋國的沙邑。

在沙伯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沙氏,世代相傳至今。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三</h3>

源于國名,出自西周至春秋末期的古沙侯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沙侯國,亦稱涉侯國、涉國,是西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一帶。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涉國之地歸屬趙國,西漢時期改為沙縣,居住在那裡的人便有以沙為氏。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四</h3>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沙氏,是回族中的大姓,為“回回十三姓”之一,故而在《千家姓》中稱:“今回族多此姓,别為一族。”

⑴.該姓氏群體大多取自伊斯蘭教經名首音和尾音。在回族經名中,帶有“沙”的比較多。如在《新元史·也黑疊兒傳》中記載:“也黑疊兒,西域人……子馬謀沙……子密兒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魯沙……次阿魯渾沙”等等,這都是回族沙氏之源。

⑵.沙氏中也有賜姓。如《回回曆史與伊斯蘭文化》中記載:“舍班,古裡國回回,入附授南京錦衣衛鎮撫,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遷到千戶,賜姓沙,名班。”明宣宗當時給舍班賜姓沙,還有着另一個原因,即“舍”和“沙”諧音。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五</h3>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大辭典》記載:

⑴.滿族沙達喇氏,亦稱薩達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答牙”,以姓為氏,滿語為Sad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遊,桦甸、輝南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沙氏。

⑵.滿族沙岔氏,亦稱薩察氏,滿語為Saca Hala,漢義“盔”,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鏟”,以姓為氏。世居瓦爾喀。所冠漢姓為沙氏、謝氏、隗氏、白氏、魁氏等。

⑶.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沙氏、邊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

⑷.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别多”,所冠漢姓多為唐氏、譚氏、舒氏、勞氏、沙氏等。該支沙氏始祖為他塔喇·薩弼圖,滿洲正白旗人,世居查昆木,達音布族人。其父他塔喇·沙金,清太祖佟·努爾哈赤以其厘定法制,賜号“沙金”,累官至正白旗都統。他塔喇·薩弼圖早年跟從清太祖四處征伐,加世職二等男爵,仕至内大臣。在他塔喇·薩弼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賜号“沙金”為漢化姓氏者,稱沙氏、金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六</h3>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傣族、彜族、黎族、侗族、土家族、裕固族、苗族、佤族、赫哲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沙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沙氏,世代相傳至今。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七</h3>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沙喇圖魯騰氏,源出蒙古兀良哈部,世居克魯倫(今内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latuluteng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沙氏。

⑵.蒙古族沙嶽特氏,亦稱薩爾嶽特氏,源出蒙古喀爾喀部,世居烏魯特(今内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沙氏、嶽氏等。

⑶.蒙古族沙查海氏,源出蒙古兀良哈部,世居克魯倫(今内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克爾倫(今内蒙古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cah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冠漢姓為沙氏、海氏等。

⑷.蒙古族兀良哈·阿裡沙,亦稱兀良哈·阿日沙,兀良哈氏,蒙古貞部人(高原森林部落),祖籍在今蒙古東部綽爾河畔的朵顔山。兀良哈·阿裡沙是著名的元朝将領,打過仗,立過功,被元順帝孛兒隻斤·妥镤貼睦爾敕封為達魯花赤(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兀良哈·阿裡沙從江蘇江甯調粵為循州刺史(今廣東龍川佗城),在元朝滅亡後,兀良哈·阿裡沙滞留循州,偕家人蔔居善慶廂(今廣東中山)。從第二代開始,其子以父親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改為漢姓沙氏。

<h3 class="title-text">沙姓源流八</h3>

曆史上的百濟國(在今北韓)有沙氏。

<h2 class="title-text">沙姓得姓始祖</h2>

沙氏後人奉神農氏為沙姓的始祖。

<h2 class="title-text">沙姓各支始祖</h2>

沙侈裡:回族,亦稱沙叱利,唐高祖時期武官,自沙侈裡起兵以來,其子孫蕃衍幾遍九州,故此沙侈裡被尊為沙氏始祖一世,沙氏譜碑記現存山東省冠縣城裡清真寺内,其距今一千三百五百餘年,沙氏家族墳在山東省冠縣城南三裡的沙莊,“永世不忘”四個大字的石碑建立于清乾隆三年。家祖沙侈裡的子孫遍于黃河以北的靖莊、冠縣城西街、冠縣城南街、張尹莊、十裡鋪、高莊、沙闫村、裡固七家、裡固八家、蔣寨、營鎮(善樂營)、墳裡。黃河以南為西沙樓、前沙海、中沙海、後沙海、曹縣東關、北沙樓十八村(街)等,皆為從沙莊遷徒出去的沙氏家族後裔。沙侈裡為山東冠縣沙氏始祖,《沙氏族譜》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十六為紀念祖先之日。

中華姓氏——沙姓

兀良哈·阿裡沙:蒙古族,曾跟成吉思汗打過仗,立過功,封為達魯花赤(官名),逝世後葬在一個叫雷公凹的地方,是為蒙古族沙氏始祖之一。

<h2 class="title-text">沙姓遷徙分布</h2>

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二位,人口約四十五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5%左右。沙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早在上古時,相傳神農氏有夙沙部落,他的後代就以“沙”作為姓氏的。周代宋國的始皇名微子啟,他的後代中就有以沙為姓氏的。另外,古時諸侯國的君主若失去侯國後,慣例會被稱為“公沙”,這些侯國君主的後代中可能會為了紀念失去的國度,而改姓為沙氏。在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于一個名為沙(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的地方,他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氏,稱為沙氏。沙姓望族居東莞郡(今山東省沂水一帶)、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60裡),安徽霍邱等地也有分布。

今山東省的煙台市牟平縣、登州市、單縣、禹城縣、威海市、無棣縣(海豐縣)、乳山縣、棗莊市台兒莊、沂水市、蒼山縣、濰坊市、德州市武城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永吉市,四川省的涼山州西昌市,遼甯省的營口市蓋州、大連市、沈陽市法庫縣、鐵嶺市、瓦房店市、東港市,湖北荊州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縣、張家界市、益陽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延安市、漢中市城固縣,江蘇省的姜堰市、靖江市、南通市、如臯市、南京市、江陰市、昆山市、淮安市、高郵市、寶應縣、徐州市睢甯縣沙集鎮、豐縣、邳縣、 鹽城市、常州市武進區、揚州市江都縣、海門市、蘇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合肥市肥西區,浙江省的金華市、溫州市永嘉縣、甯波市,台灣省,江西省的奉新縣、瑞昌縣、泰和縣,河南省的鎮平縣,新鄉市的縣級市衛輝市,廣東省的興甯市、龍川市、惠州市惠東縣,湖北省的武漢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區,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安甯縣 黑龍江,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甯,梧州,賀州,玉林的北流市,貴港的平南縣等地,均有沙氏族人分布

<h2 class="title-text">姓氏名人</h2>

沙元炳

(1864-1927)字健庵,晚年别号䃣髯。 生于如臯一個書香仕宦之家,詩人。近代如臯地方賢達。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後升翰林院編修。主纂《如臯縣志》。有《志頤堂詩文集》18卷存世,其中有詩800餘首。

<h3 class="title-text">沙氏五傑</h3>

老大沙孟海是著名書法家,在書法界占有重要地位,被尊為當代書法泰鬥;老二沙文求曾任廣州團市委秘書長,1928年犧牲于廣州紅花崗;老三沙文漢是中國首任浙江省省長,他于1926年組建成立中共沙村支部,這是甯波地區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他組織進行的蘆浦暴動,打響了甯波地區共産黨上司的,農民武裝運動第一槍并影響全省;老四沙文威原是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老五沙季同是革命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