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題目就撓頭,攤開稿紙咬筆頭,冥思苦想皺眉頭,半個小時沒開頭。”
都說作文占據國文考試半壁江山,但有的孩子一到寫作文時,絞盡腦汁卻遲遲下不了筆,家長在旁幹眼看着着急得不行不行的。

國文考試時,孩子作文失分太多,甚至懼怕考試寫作文,孩子長期這樣對國文學習的興趣逐漸下降。甚至有的家長說:“孩子閱讀班也報了,作文班也報了,名著閱精讀班也報了,光一學期的教育訓練學費都要花上約萬元啊,可孩子的作文能力并沒有提高,興趣也不高,我自己又教不好作文,又着急又沒辦法,該怎麼辦才好呢?
回想自己曾經也跟很多媽媽一樣,在孩子進入國小後焦慮極了,焦慮孩子作文寫不好、寫不細、寫不長,不會想象,甚至不想寫等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h1>
在糾結一番後,我選擇了理性對待,從自身尋找原因,我一直認為肯定是我引導方法不夠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我始終認為:要想把一門學科學好,除了勤奮以外還有點最重要的就是方法。
我和大自然的精靈朋友們
<h1 class="pgc-h-arrow-right">自然筆記</h1>
“自然筆記”簡單地說,就是你在自然中所觀察的自然動、植物,把他們記錄下來,用這種清新、真摯、自然的方式來實作孩子與自然的連結,引導孩子把看到的圖像、聽到的聲響、聞到的氣味,和觀察的心情記錄下來。
我特别喜歡帶孩子行走在大自然裡,享受有“花草鳥魚蟲”陪伴的美好時光,我家小朋友在大自然裡喜歡在草坪上打滾、爬樹、遊戲,特别喜歡觀察各種昆蟲,每次見到小蟲子都會蹲在那兒注視好久,然後自言自語一串又一串地說個不停,真的享受那樣的慢時光。
我和好朋友一起在山林裡觀察潮蟲
有時,我還會蹲下身和他們一起去觀察,輕聲地跟他們聊着:“你們剛剛說的這些話咱們回去記錄在日記本上就是一篇小作文了哦,”他們各個半跳起來驚訝地說:“啊?這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大人就會糊弄小孩子!”我接着略帶滑稽表情告訴他們,不信我們回家試一試啊?試一試就知道了,不試一試咱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厲害”啊!他們沒吱聲繼續觀察蟲子。
我回家後獨自完成了今天的潮蟲自然筆記
回到家後我有些吃驚,孩子主動拿起紙筆沙沙不停地畫了起來,一邊畫一邊說給我聽,樂此不疲。站一旁的我心裡也樂滋滋的,我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雙手豎起了大拇指,孩子作品得到肯定後開心地跳起來直呼:我還要畫我還要畫......後來,我們每次行走在自然裡,我明顯發現小朋友觀察自然意識變得更加主動了,每次觀察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記錄自然筆記,真好。寫作就是“記錄你的生活、記錄自然、記錄你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你的心裡話。”不是嗎?
山野夜觀。你知道嗎?大自然裡有很多動物和昆蟲都是在夜間出籠哦
<h1 class="pgc-h-arrow-right">觀察力 感受力</h1>
你發現了嗎?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喜歡大自然裡的“小精靈”們,放慢腳步,不妨讓孩子多泡在大自然裡觀察,成人可以稍引導孩子觀察細緻點,觀察力提高了,孩子的感受力也會跟着提高,感受力提高了就有内容可寫,這樣去做自然筆記,内容會變得更豐滿些。抓住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着手,來撬動孩子的寫作能力。在我看來,這也是訓練孩子作文能力的好方法之一。
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福樓拜學習寫作時,福樓拜就跟他說:“你每天不要忙于寫一些虛的東西,每天騎馬在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細緻地記錄下來,從此莫泊桑就堅持用這種方法:用眼睛觀察,認識生活,記錄生活來學習寫作,最終寫成了小說《點心》,并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
山野夜觀後,回來獨自完成的自然筆記。
我和媽媽去菜場時,發現了一隻”日本鐘蟋“,回家後迫不及待地做自然筆記。
小朋友寫:“鐘蟋的身子像‘瓜子’,太愛這個想象了,獨一無二。
雞爪山徒步 相遇老鴨瓣
回家後獨立完成的植物“老鴨瓣”自然筆記。
以上自然筆記均為我家二年級國小生作品,不要求寫得多麼完美,隻要他願意寫,願意畫,享受創作過程,就很寶貴了。重在寫作興趣的培養,在孩子堅持創作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寫得一次比一次好,孩子也能從中享受到寫作帶來的樂趣。(現在我家國小生已經四年級啦,一直都很愛寫作文哦,而且作文寫得也不賴,還特别喜歡自己一本一本的去創作故事書,後面我會持續分享。)
<h1 class="pgc-h-arrow-right">寫在最後</h1>
在孩子踏進自然的那一刻起,就已調動全身的每一個神經,去看、去聞、去聽、去摸;去欣賞、去發問、去學習、去思考這個存在于我們四周的神奇世界!
抓住孩子的手,多和他一起多行走在自然,去發現那些種種好奇,用自然筆記記錄下來,它正是撬動孩子的寫作能力,更是克服孩子寫作的新武器。
我是#糖媽媽育兒日記#是80後媽媽、兒童閱讀指導師,正面管教實踐者,喜歡分享兒童閱讀、讀寫和育兒話題,關注我,一起成長喲!(圖1、2來源于網絡,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