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部門統計,自從1999年開始有長假起至今20年的時間,“十一”期間始終是中國人口流動最為洶湧的時段之一。如果說春節期間,人口從各大一、二線城市湧入鄉鎮是一場候鳥般的有序遷徙,那麼“十一”的人口流動就是高中實體課本中的布朗運動,充滿着不确定:機票價格、國際局勢甚至抖音推送都可能影響到每個準備旅行的同胞。

與此同時,數以百萬計的鲑魚也正在進行着一場史詩般的偉大旅程。它們旅程的開端早在人類曆史記載以前,它們旅程的成員涉及的種類之多難以計數,它們的目的地不會被客觀因素左右,而它們旅程的終點是生命的終結。
洄遊中的紅鲑,染紅了整條河
這個“十一”Emma和天洪,如同布朗運動中的微小粒子一般來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以下簡稱“BC省”),十分幸運地見證了鲑魚們旅程的最後一段。每一條奮力向上的魚都深深鼓舞着我們,促成了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
<h1>偉大旅程</h1>
洄遊到BC省的鲑魚主要有以下五種:粉紅鲑(Pink)、狗鲑(Chum)、銀鲑(Coho)、紅鲑(Sockeye)和王鲑(Chinook)。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鲑魚完成各自在太平洋長達3-5年的覓食、生長,達到性成熟後,重新集結,集體傳回加拿大BC省繁育後代。
不同種類鲑魚的展示圖
生育的道路對于所有動物都不簡單,而鲑魚卻選擇了最難的那條。人類至今仍無法解釋它們是如何從茫茫的太平洋中找到回家的道路的,有人說鲑魚大腦中微量的鐵元素如同指南針,也有人說鲑魚的大腦會在性成熟的那一刻突然獲得回家的地圖。
但人們知道的是,由于魚卵和幼魚無法在海水中生存,性成熟的鲑魚必須穿越過峽灣、順着江海交界的地方逆流而上,在縱橫交錯的河道中穿梭,經曆數月的長途跋涉,最終回到自己出生的那條小溪。
BC省亞當斯河中歸來的鲑魚們
作為肉食性魚類,海中的鲑魚異常兇猛,以小型魚類為食。而抵達淡水區域,向河流的上遊洄遊前,鲑魚将放棄海洋的消化系統,停止進食和飲水,将自己在海洋中儲備的全部能量用于這最後一程。
鲑魚具備強大的消化系統
雌性鲑魚在激流和淺灘上排出魚卵,雄性鲑魚對魚卵完成受精後,精疲力竭的它們将會在兩周内死亡,給自己的生命畫上句号。
紅鲑在淺灘中産卵
魚卵會在未來的幾周内孵化成小魚,小魚們順流而下前往太平洋,繼續生命的循環。
鲑魚小魚苗
<h1>愛的供養</h1>
鲑魚洄遊的意義遠遠不止于繁衍後代,如果說溪流是大自然的血管,那麼它們就是血液中的紅細胞,為世居于此的動植物提供着養分。
海豹在大快朵頤
鲑魚集中洄遊的時間大約在每年10月份,此時正是棕熊、黑熊在進入冬眠前集中補充營養的時刻。蜂擁而至、攜帶着大量魚籽的鲑魚穿梭在河道中,對于熊群來說簡直是流動的回轉壽司。
刺身入口、毫不費力
鑒于需要在最短時間内大量補充蛋白質,自己的食量有限而食材數量卻非常豐富,溪流邊的黑熊和棕熊們隻會選擇成熟的母魚下手。吃魚的時候也很“浪費”,一口把母魚肚中的魚籽全部吞下,将剩下的大部分魚肉随手扔在溪邊。
被黑熊仍在西邊的鲑魚屍體
但是扔在地上的死魚也不會被浪費,很快各種肉食鳥類、昆蟲等動物會前來把殘存的魚肉消化幹淨,而魚骨将會漸漸被大地吸收,變成土壤的養料。據說在熊捕魚最活躍的時間,由于遍地是死魚,溪流邊會充斥着魚腥味。
小溪邊充斥着魚腥味
那些有幸沒有被熊逮到的鲑魚,在完成生産任務死亡後,會成為幼魚的飼料。幼魚在溪流中生活的幾周時間,死去的鲑魚是它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
這次天洪和Emma就有幸和黑熊來了次近距離接觸。在BC省溫哥華島坎貝爾河市(Campbell River)的省立公園(Elk Falls Provincial Park)内,我們沿着溪邊的Canyon View Trail徒步小徑漫步,偶爾可以看到地上有死魚的屍體。
Emma和天洪正開心地走在徒步小道上
就在我們考慮是不是附近有黑熊出沒時,在拐角處一棵茂密的樹木後面,我倆和一隻嘴裡正叼着一條大魚的黑熊不期而遇。我們互相都愣住了,大概是黑熊也沒有意料到我們的出現。相持兩秒鐘,就在天洪反應過來迅速舉起相機準備拍照時,黑熊掉頭就跑,在溪流中濺起一陣水花,幾秒鐘就消失在視線中了。
扭着屁股逃跑中的小黑熊
<h1>保護鲑魚</h1>
在加拿大,盡管人類對于鲑魚洄遊的破壞和影響已經盡可能降到了最低,但随着河道周期性水位漲落、全球氣候變暖導緻水溫升高、再加上全球性的鲑魚捕撈等問題,鲑魚洄遊的數量和魚卵的成活率在不斷降低。
加拿大政府僅允許群眾在溪邊“飛釣”
釣上的魚必須放回溪内
為了保持鲑魚種群數量,不少溪流邊都設有人工繁育基地。由于每條鲑魚都會盡力遊向上遊,是以人們會選擇在中段攔截魚群,篩選出那些已經滿腹魚籽和精液的鲑魚,将它們敲死後按照性别分好類。從業人員将雌魚開膛破肚,掏出所有魚籽,再把雄魚的精液混合到魚籽中,用手簡單攪拌進行受精。
養魚場的員工們在進行人工授精
盡管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并不人道,但是考慮到所有魚類都将在受精完成後死去,而沒有人工保護的魚卵成活率極低,這樣的做法也算是折衷的選擇了。
從業人員在向我們展示人工授精的成果
說完加拿大再聊聊中國黑龍江的大馬哈魚洄遊。曾經,位于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裡江等河流,每到大馬哈魚洄遊的季節,魚群阻塞河道。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那樣的盛況已經不複存在了。
如同它們,淪為盤中餐
近30年來,中國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鲑魚洄遊是需要回到家鄉的溪流産卵的,是以捕撈得越多,洄遊的鲑魚就越少。看着俄羅斯河流中堵塞的魚群,中國相關部門痛定思痛,也開始規定嚴格的禁漁期,每年定期人工繁育、投放。
邊境管理民警正在進行“鲑魚期”界河執法檢查
到今年,黑龍江省已經連續30多年向各條有洄遊大馬哈魚的河道中投放魚苗。盡管無法恢複往日的繁榮景象,但至少已經脫離了滅種的危險。
黑龍江撫遠大馬哈魚洄遊盛況
對于我們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國際上有一個關于捕撈鲑魚數量的協定,每個國家都有一定量的配額,由于中國在保護大馬哈魚洄遊上作出的貢獻,我們保住了屬于自己的捕撈配額。
我想,洄遊之是以能感動和鼓舞人們,其實正因為鲑魚的一生像極了人生:年輕時憧憬遠方,成年時在外打拼,年老後重歸故土。但無論在外經曆怎樣的風浪,或出國深造、或在異鄉奮鬥,年紀越大、離家越遠,家鄉的召喚反而愈加振聾發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