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随着美國西部擴大開放,一大批人湧入西部,掀起了一場尋找恐龍化石的熱潮。大量史前生物化石被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掘出來,幾十種新的恐龍物種被發現。在這場恐龍化石熱潮中,有兩位中心人物最引人注意,他們是奧塞内爾.馬什(Othniel Marsh)和愛德華.科普(Edward Cope)。這兩個人在幾十年間裡進行了激烈的化石大戰,他們的競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生物科學的進步,但另一方面也對化石文物造成了嚴重損害。

馬什和科普兩個人的成長經曆有着鮮明的對比。科普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是一位典型的業餘博物學者。馬什的出身較為貧寒,不過他的叔叔喬治.皮博迪是一位富有的慈善家,他不遺餘力地引導馬什進入學術界發展。後來馬什成為耶魯大學第一位古生物學教授,而容易動怒的科普在費城的自然科學研究會工作。馬什是一位達爾文主義者,科普則不是。
愛德華.科普
起初兩個人相處融洽,關系友好,直至19世紀60年代,兩個人一共在富含化石層的大平原地區工作時,關系才破裂。1869年,馬什指出科普錯誤地把其中一件恐龍頭骨安在了尾巴的位置。科普惱羞成怒,試圖買下所有提及這一錯誤的期刊,但馬什絲毫不講情面,對這個錯誤窮追猛打。兩個人撕破臉後也就不再顧忌對方的感受,互相攻擊對方的著作,诋毀對方的名聲,甚至還賄賂第三方人員阻撓對方工作進展。他們聘請了“化石獵人”監視對方的行動,言語争論經常更新為暴力沖突。更為嚴重的是,他們有時還會偷盜對方的化石,或是用炸藥炸毀對方的化石,或是用炸藥炸毀對方的發現。總而言之,為了阻止對方接觸标本,他們銷毀了大量價值連城的古生物标本,或是将标本丢棄。這樣自私的行為真是令人扼腕歎息,更是對學術規則的公然藐視。
奧塞内爾.馬什
科普于1897年去世,兩年後馬什也去世了。在他們的一生中,科普共發現了56種新的恐龍物種,而馬什發現了80種。然而,三十餘年的學術鬥争耗費了他們大量的财富,也讓他們的名聲一落千丈。不過,最讓人無法原諒的是,兩人在這場化石大戰中故意損毀了大量珍貴的史前文物。盡管他們發現了很多新物種,但他們造成的損失卻是無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