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海甸島位于海口市北部,面積13.8平方公裡,人口19.38萬,是海口的城中島,島中城。島上擁有商業、房地産、學校、美食……是一個璀璨的小島,清朝時期被張之洞以“南溟奇甸”予以命名,海口市的名也源于此島。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見證了近千年來的滄海桑田……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 海甸島現在的地圖

南渡江是海南第一大河,是海南的母親河,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流經儋州、瓊中、臨高、澄邁、定安等市縣,彙合諸水,自東南而西北,橫貫海口市全境,幾經改道而入海。海口市東部及東北部地區原為南渡江沖積而成,由于洪潮作用及曆代泥沙淤積分布不均,造成該地區港汊、小河、塘沼星羅棋布,4000年來海口陸地年均向大海延伸1.5米。在它奔騰入海的地方,大量泥沙逐漸堆積成灘。

隋唐前,南渡江由博沖河口入海,沖積形成白沙陸地,出現白沙河。

唐朝,白沙門和海田村兩個長條型的島嶼出現。

宋代前,先後産生飼馬堆、白沙門、過港村、海田村、通津村、胭脂園、關廠村等陸地。北宋,古海口最早的港口——白沙津形成。據多方資料證明,當時的白沙津位于海田園(今過港村)和白沙(今吉安和新安兩村)之北。之後,白沙津外出現沙洲,稱外沙,發展成為“新埠”,海中島嶼也。海甸溪北岸邊一片灘塗,在海潮和洪水的沖積下,海沙不斷聚集,開始出現陸地,先民在此打魚生活,形成了海甸溪邊最早的海田村。

南宋(1127~1279)時期,白沙津改稱“神應港”,初為水軍要寨,後漸成集市,最早的街道稱白沙街,長約200米。明正德《瓊台志》記載:“神應港舊名白沙津,在縣北十裡氵宜州都,聚舶之地。初,港不通大舟,多風濤之虞。宋熙甯中(1068年),瓊帥王光祖曾開未就,淳祐戊申年(1248年)忽飓風大作,自沖成港。人以為神應故名,宋于此置渡達徐聞沓磊港”。聚舶之地”,可見,當時白沙津常有外國貨船“光臨”,貿易非常繁盛。然則,“港不通大舟”。當時的瓊帥王光祖合人力欲将港道拓直,但每次開挖不久,水裡的泥沙就會複合。“忽飓風大作,自沖成港,人以為神應故名”。一個神話成就了白沙津多年的繁華。 直到明初,還有合肥詩人王惠作詩《神應港》傳頌:“江水奔投海,湍沙障作堤。萦纡盤數裡,迢遞接雙溪。港窄波還漫,潮平岸始低。鲛人頻揭水,蕃舶每膠泥。宋将威何赫,王師力并齊。辇沙勞畚锸,堰水躍鲸鲵。既辟俄雲合,将通又複迷。海神驅萬族,飓母駕群犀。别港開如塹,征帆徑若溪。廟壇初建設,祭物盛提攜。不獨便舟旅,更兼喜旄倪。當時神顯應,此日客分題。爛漫離杯勸,嬌騰駐馬嘶。不堪情缱绻,回首暮雲西”。

随着神應港的繁盛,海田也逐漸發展起來,出現了街道,并開設了儒學。後因神應港的港道屢遭浮沙淤塞,大舟常泊白沙口之外,候潮而進。宋熙甯四年(1071年),南渡江出海口稱海口鋪,海口之名自此始(見《海口市志》)。是以宋末元初,“遷(白沙)津設(海口)浦,自浦渡海稱海口港”。明正德《瓊台志》記載:“海口港在縣北十裡海口都。水自南渡大江,至此會潮成港。今官渡自此達海北”。在海田村建浦,由于當時的海田村位于南渡江的出海口處,是以起名“海口浦”,迄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現在海口本地人在用海南話說起海甸島時,往往不說“海甸”,而是“海田”,“海田”可以說是海口一個最為古老的地名。

宋嘉熙年間(1240年),海田村始建仁心寺,慈公上人雲遊到今海甸溪北岸省船舶工業總公司,發現此處的媽祖廟與魯班廟地勢奇特,站在長堤路那邊看就像蓮花浮在水面;逢南渡江水位猛漲或刮台風海潮侵襲時,鄰近村莊皆被水淹,唯獨此處則水繞其周圍而不入,于是決定在此地募資建寺。最終在媽祖廟與魯班廟原址空地上建起大雄寶殿和如來殿,供奉釋迦如來佛祖,改名“仁心寺”。後來又在右側建藥師琉璃光如來廟一座。寺廟建成後,香火十分旺盛,當時有南有“南山寺”北有“仁心寺”的說法。在上世紀的文革中,原仁心寺建築物遭拆毀。如今在造船廠裡的仁心寺原址上,還有一座簡易的仁心寺佛堂。

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在海口浦設瓊州複實司,掌管海外貿易(日·小葉田淳《海南島史》)。海口浦逐漸取代了白沙津作為瓊郡第一大港的地位。當時由于海南的州治、府治所在地瓊州府設在現在瓊山區的府城,是海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府城向北邊由于是多為灘塗之地,且居住的居民都較少,較為荒落,但宋代随着港口業的興起、海南香料的不斷外運以及作為一個遠航船隻的補給站,海口浦漸漸地繁華起來,從四面八方來居住的人增多,這一帶形成了新安村、過港村、海甸一廟至六廟等,同時,這裡與其他的村莊開始建起互通的街道,在當時的府城外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區。

白沙門天後宮始建于元代,是海南興建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海南媽祖文化的起始地,相傳是由福建商賈渡海到海口經商而建。以前,天後宮前有個小港口可以停泊船隻,據說,那時官員到海南島赴任,都在此上岸,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入宮祭拜媽祖,而後走馬上任;商人渡海到海南,在此登陸,也一定要拜祭這裡的媽祖,才可做生意。數百年來,村裡的先民過着日出揚帆起,日落滿載歸,向大海讨生活的日子,在大海的風浪中,期盼豐收平安。是以,祀奉媽祖,祈求平安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2 白沙門天後宮

當時的海口浦是一個碼頭、居住區、商埠,而且其還有軍事的功能。元初,海口浦上陸續設立了“收宋末祥興敗兵”集訓防海的“蘇民所”和捕擄“占城降兵”所置的“番民所”、“南番所”等。由于地增人多,海口浦不斷擴大,港口碼頭移到通津,水巷口建成官渡。宋末元初,海田村與白沙門之間的海水逐漸被堆積起來的泥沙填平,大約到了明朝,這兩個島嶼已經連在一起,統稱“海田”。白沙門地名還在,但已不是單獨的島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為防倭寇搶劫騷擾,築海口所城于現在海口市老城區一帶,建成東西、南北十字所路。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3 明代海田周邊地圖

明代實行海禁防寇政策,南洋番舶甚少往來。為了加強防禦,明太祖把海南四州合并為瓊州,隸屬于廣東,并将崖州守護所的官兵抽調一部分到海田,設海口守禦,一邊訓練水兵防海寇,一邊屯田滿足軍需。清宣統《瓊山縣志》記載,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始設白沙水寨,兵船六十隻,官兵一千八百二十二名,把總一員……”可見,海田當時已是瓊州北部軍事重鎮。

明朝中期至清初,有福建閩南、廣東潮汕等客商頻繁來瓊經商,落腳定居,海田村人口越來越多,因而建造廟宇以祈禱賜福,保佑平安。綿延東西十多裡;又以廟名來定村名,則又有“一廟村”、“二廟村”等。廟宇供祭的有天後、火雷、南海娘娘、泰和三仙、關聖、三師(張天師、沐師及靈符大法師)等,林林總總有數十之多。海甸島素有“一半海水一半廟”的說法,海田村民們依溪而建一廟、二廟、三廟、四廟、五廟、六廟,統稱“海甸島六廟”,海田村最終按廟宇所在分成一廟至六廟6個村莊。每個村的廟宇門前,都有一個寬闊的廣場,高大茂盛的古榕、枇杷樹遮陰擋日,成為村民休閑納涼的場所;每個廟宇的對面都有一個戲台,遇有重大的祭祀節慶,大家出資請戲班唱瓊劇,村民聚在一起熱熱鬧鬧一番。廟,成了海甸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4 海甸四廟上演瓊劇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禁海令取消。海口港成為全島主要貿易港口。乾隆六年(1741)由監生陳國安等倡捐,在白沙村(現新安村)與白沙坊之間,将海甸溪與南渡江疏鑿相通,使海甸溪成為南渡江入海支流。海口港也常遭浮沙壅塞,大船隻能或待潮而進,或以小艇駁運,或經外沙河從鹽竈港進出,極不友善。是以,清乾隆年間,白沙門港又再度繁榮起來,并在白沙門中村建起了東、中、西三條街道。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起,閩粵商會會館相繼在白沙門上村建立。閩粵興(化)潮(州)會館和福建漳(州)泉(州)會館的捐款石碑至今仍在,僅石碑記載的捐款商号就有180多個,估計白沙門附近全部商号不下400家。

1858年,《天津條約》簽定後,海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各國領事館相繼設立。光緒二年,“瓊州海關”正式在海口成立,海口港成為帝國主義掠奪本島資源、傾銷外國産品的門戶。港口的繁盛使當時的海田成為海口商業和城市中心。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5 光緒23年海田周邊地圖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海南島:“南溟浩瀚中,有奇甸數千裡……”;明太祖洪武初曾有《勞海南衛指揮赦》中把海南島賜封為“南溟奇甸”;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視察海口時,認為海田雄踞海口門戶,海疆遼闊,為曆代邊防水軍的要塞,他認為這裡就像“南溟奇甸”,是以,他将“海田”改為“海甸”。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6 海甸一廟前的"南溟奇甸"坊

古長沙坡與市區并不相連,是溪中沙洲,與振東街、三亞街隔一條溪水(海甸溪支流)。履安石橋跨溪而過,使長沙坡得與振東街、三亞街連接配接,是海甸居民入市通道。該橋“一段三門,長三丈二尺,高七尺”,1913年由衆士商捐建。20世紀40年代,垃圾穢物充塞橋畔,水流積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市政建設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填小溪為路,同時将橋拆除。

清末民國初期,海甸除了海甸鄉之外,還曾建有法國領事館、美孚石油公司、帆光鑄造廠等。民國以後,随着得勝沙、中山路、解放路一帶商業的繁盛,海甸逐漸變成了住宅和少量工業的所在地。

但海口港港狹水淺,輪船上下旅客和貨物仍需要由帆船駁運,是以海甸溪裡仍有大量駁船忙碌的身影,住在河邊的居民有幸見證了它的最後繁華。當時許多海南人也從海口浦港口踏上了遠赴南洋謀生之路。據記載,清道光年間,由海口至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的帆船每年不少于百艘,出洋的大都是三桅帆船。民國以後,往返于海口至南洋的國内外輪船就有十多艘,從這裡出洋的海南人逐漸增多。據瓊海關資料記載,1918年為1萬多人,1927年則達到近5萬人。

1926年間,海口平民教育十分活躍,遂成立海口平民教育委員會,上司成員有朱潤川、林基、林平、柯嘉予、馮超凡等18人,負責組織和上司全市的平民教育工作。委員會制訂了整個府海地區的平民教育規劃,設有日校二間、夜校三間,校址在得勝沙路中山公學國小部、瓊海勞工俱樂部、海甸五廟等地,有學生293人。平民學校的宗旨,主要是發動城市、農村特别是農村不識字的男女農民和失學兒童入校掃盲,灌輸革命思想。1939~1945年日軍侵占時期,海口的教育事業遭到摧殘,原有國小普遍被迫停辦解散,日軍當局先後舉辦數間培養“順民”的國小,如在南門的一小、西門外的二小、東門外的三小、海甸的四小等。由日軍當局派員任教,強制學生學習日語,向學生灌輸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順民”思想,并動辄打罵淩辱學生,受到廣大群衆的抵制,不少人甯願留子女在家自學,或到私塾就讀,也不願送子女上這些學校就讀。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7 民國21年海甸周邊地圖

民國31年(1942年)由日本人開設的福大公司,是當時海南最大的農業機械工場,原廠址在海口市海甸島。

廣東省政府第一造币廠在廣州解放前夕遷來海南。民國38年11月19日設辦事處在海口市水巷口26号,工場設在海口市海甸。

1948年,私立彙文中學建于海甸島。

1950年3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43軍127師加強團(以下簡稱加強團)的3733名指戰員接到渡海作戰指令,當晚分乘88艘木船,從雷州半島的博賒港起航,計劃次日在海南島瓊山塔市鄉的蔔創港一帶登陸。這是解放軍野戰部隊第四次潛渡瓊州海峽。在夜色的掩映下,88艘木船迅速向目的地進發。不料,就在駛近至海口附近海面時,我軍與7艘國民黨兵艦相遇。國民黨兵艦一齊打開了探照燈,并發射照明彈,幽黑的海面頓時亮如白晝,我軍的88艘木船一時間暴露無遺,無處躲避。兩軍相逢,敵軍立即開火。霎時間,海面上炮火連天,激起巨大的水浪。加強團迅速拟定作戰計劃:以一、二營為突擊隊,在團部指揮船的左側全速前進;以三營第八連、第九連和機槍連為掩護隊,在團部的右側,負責阻擊從秀英方向攻擊解放軍的兵艦,掩護主力按原計劃登陸。兩軍在海上搏鬥數小時,掩護隊傷亡慘重,卻也牽制了敵軍兵力。由于沒有電台,掩護隊與加強團失去了聯絡,順水漂流到了一處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1950年4月1日拂曉之前,掩護隊在一片茫茫的灘塗上棄船登陸,消滅了一個排的守敵,抓住了幾名俘虜,經過審訊後,才知道這座小島名叫白沙門島。白沙門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裡,距離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地帶海口市區僅5公裡。北面是大海,東面是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的出海口河網地帶,南面與海口市隔着一道不到百米的海汊子,而西面則是敵艦隊停泊的港口。掩護隊的意外登陸大為出乎敵軍意料。震驚的敵軍誤以為解放軍此舉意在截斷瓊(山)文(昌)公路、海(口)榆(林)公路,攻打海口,頓時陣腳大亂。時任國民黨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緊急指令駐守靈山的機動部隊暫編第十三師第三十七團前來增援,海口警備司令部也集中海口市的警察、憲兵投入戰鬥,準備背城一戰。薛嶽本人則倉皇乘車逃往文昌。

1950年4月1日早上,敵軍對白沙門島形成包圍之勢,輪番轟炸、掃射,槍林彈雨,沙土四濺。我軍缺乏堅固掩體,處在十分不利的局面。然而,我軍戰士英勇無畏,硬是窮極各種方法,擋住了敵軍的猛烈攻勢。到1日傍晚,發動了數十次進攻的敵軍仍未能攻上白沙門島。1日晚,我軍臨時指揮部根據戰況調整政策,認為應該搶船突圍。經過幾輪拼死搏鬥,我軍終于奪回幾隻木船,由八連連長馮開珠帶着重傷員乘船傳回大陸。4月2日晨,留在白沙門島上的我軍戰士再次發起沖鋒,卻未能成功,大半數人犧牲,最後僅有7人突圍成功,被瓊崖地下黨的同志送到五指山革命根據地休整,解放後歸隊。4月3日,槍炮聲停息,瓊崖地下學聯組織部分群衆,前往白沙門一帶尋找可能失散的解放軍戰士,他們以到海邊遊泳為名,在海灘、灌木叢、小崗處尋找,在有可能掩藏的地方,放下饅頭、飯團等食物,希望這樣或許能幫助失散的戰士堅持下去。

1952年建起木闆橋,連接配接海甸島和市區,不久被洪水沖垮。1969年建鋼筋混凝土橋,1970年竣工通車,稱人民大橋。全長353.8米,寬9米,載重标準為汽-13噸。1986年擴建,長不變,加寬至22.2米,其中機動車道為7.7米,兩邊非機動車道各寬5米,最外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結構為:正橋灌注樁工字梁微彎闆形式,長83.8米;引橋是“U”形橋台雙曲拱形式;引道是混凝土擋手擋土牆形式。灌注樁“T”字形梁微彎鋼筋混凝土闆結構,引橋為高架式,引道為混凝土擋手擋土牆。

1958年9月,海口市第二中學建立,位于海口市美蘭區海甸島沿江一東路。

1959年秋,海南水産學校遷到海口海甸崩堆村的荒灘上,屬海南行政公署水産局上司,陳伯周兼任校長。

1963年,廣東省水産學校遷來海南,與海南水産學校合并,撤銷海南水産學校,新校名為廣東省水産學校。1979年,根據廣東省水産局意見,同年11月經中共海南區委會同意,廣東省水産學校恢複為副處級建制。1983年2月,廣東省水産學校從海口市遷往廣州市辦學,校址移交海南大學。

1960年末海南漁業公司遷到海口海甸島,該公司建造6艘漁船,未投入生産,就于1962年5月宣布停辦,保留海南漁船修造廠,後與海口漁船廠合并,屬于海南行政區農業委員會的地方國營企業,于1963年改為廣東省漁船修造八廠,屬廣東省水産廳直屬企業。1968年底,該廠曾下放地方管理,1979年,廣東省水産廳又收回為直屬企業,更名為廣東省海口漁船廠(又稱八廠),由廣東省船舶工業公司管理。1985年,下放海南行政公署管理。1989年,更名為海南省漁船廠,1990年,職勞工數270人。後更名為海南省船舶工業總公司。

1962年創辦的海南教育學院位于海甸島,前身是海南教師進修學校,1969年停辦,1980年12月26日複辦,并擴建為教師進修學院,1983年6月22日改名為海南教育學院。1963年海南郵電學校創辦于海甸島。

1966~1968年,海甸溪北岸先後築一廟至六廟段石堤,1970年初,将海軍造船廠至一廟段取直砌築石堤,長1200米。同年兩岸開始修建海甸圍防洪擋潮堤12800米。1980年遭受7号強台風襲擊,沖垮圍堤,決口9處,損失嚴重。1981年起,經4年施工,對擋土圍工程進行加強10500米,西起海甸六廟,順向環島酒店至新埠大橋附近,堤頂高程3.5米~5.2米,海甸溪北岸石堤高程2.2米。

1970年,海口發動全市軍民“圍海造田”,将海甸六村、福安三村、白沙門上中下村、過港村等16個村莊及河流、灘塗等圍成了面積達6.5平方公裡的新海甸。1970年,由于全國動亂的局勢剛剛有所平息,抓革命、促生産被提上日程。海口市裡成立了攔海指揮部,由市委一名常委挂帥當總指揮長,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政工組、施工組、後勤組等。1970年5月12日,攔海造田工程正式動工,按照計劃他們準備修建長達11公裡的堤壩,以及5個閘口。開工當天,上萬人從海口四面八方集結而來。到達人民橋後,人們步行半個多小時,淌水過河投入勞動。1970年7月,僅2個月的時間,“攔海造田”運動1号閘口和附近堤壩修成,為海口增加了第一部分田地。海口20萬居民中大部分人輪番投入這場浩瀚工程。當時海口每天投入約1萬人次開展聲勢浩大的攔海造田工程,這場以人海挑戰大海的運動,幾乎沒有工程機械,完全靠人力的勞動,漲潮時,人們毫無怨言地泡在齊腰深的海水裡,排成一列一列的隊伍,一次一次傳遞着退潮時他們從海中撈起的一筐筐淤泥;堤壩上密密麻麻,人們三兩人一組,用手推車推土,耗時3年多,參加者衆多,曆經千辛萬苦。這場運動給海口留下了1.3萬畝的海甸島,實際可用的農田面積為6000多畝。圍成的田地因為臨近海邊,土質偏鹹并不适合水稻的生長,必須不斷往地裡灌入淡水後才能種。據估算,當時每斤水稻的種植成本高達0.4元到0.5元。由于海甸島白沙門、福安村、新安村、海甸一廟附近村民,世代都以捕漁為生,并不願意種水稻。為了不讓這些稻田丢荒,政府不得不從長流等地動員部分村民遷來組成“攔海大隊”,耕種土地。據《長流志》載:“1973年,海口市攔海工程基本完成,榮山、昌德等村莊的村民陳育明、李美寬、蔡家正、王邦建、伍業振、陳承奉、吳名允等500人,響應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到海甸島白沙門一帶開荒造田形成攔海村”。

20世紀70年代這場攔海造田運動也徹底地改變了海甸島一帶的地理風貌,使原來與大海循環系統相連的河流系統或截斷或消失,後來随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原來一段段河流被修成排洪通道。比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海甸溪的水很深,約有2米深,水也很清,可看到底。每到端午節,溪上就成為人們劃龍舟比賽的好地方。上世紀60年代,新埠島、海甸島有很多的河道,世紀大橋、海大一帶都是魚塘,70年代圍海造地,特别是80年代開發建設後,許多小的河道基本被斷開。剩下較大的河道除海甸溪外,還有一條叫鴨尾溪。鴨尾溪是橫溝河的一個分叉,一直流到海甸五西路。但在70年代,由于建設修路,即修人民大道,于是鴨尾溪便被斷掉,水流沒法流到海甸五西路。在90年代初的開發熱潮中,海南寰島公司又在海甸六路以北填了2.4平方公裡的土地。到如今,海甸島面積是當初面積的十幾倍。如今的海甸島攔海區裡,彙集着海南大學、海口市人民醫院、金海岸羅頓大酒店等機關、社群,以及白沙門公園等重要城市基礎配套設施。一大批的城市中高檔住宅小區也在此建成。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8 日落海甸溪

1971年初,為了開發油源,市糧食局在海甸島建米糠浸出油廠,廠房約500平方米,生産米糠油9.16萬公斤。1973~1976年,生産米糠油分别為7.5萬公斤、8.6萬公斤、8萬公斤和4萬公斤。1977年,因各縣無米糠調入而停産。

1979年5月,鋪設海甸島大小輸水管道3000多米,其中穿過人民大橋200毫米的無縫鋼管1670米。從此結束了海甸島居民飲土井水、河水的曆史。

1979年海甸島西片地區全是水田和水塘,居民住在東片地區,主要是人民橋附近的一路和二路的沿海甸溪一帶,其他地方基本上荒無人煙。

1980年10月,海口市結核病防治所在市政府的支援下自籌資金,在海甸六廟(現海甸沿江二西路)建新址遷入。該所下設行政辦公室、預防科、醫療科和門診部(兩處)等科室。主要裝置有X光機、培養箱、幹燥箱、分析天平秤等。1986年,将1輛舊救護車改裝成海口地區第一輛X光車,為體檢和結核病普查工作帶來了友善。

1980年海甸島防洪擋潮堤圍遭受7号強台風襲擊,決口9處,損失嚴重。從1981年起,對堤圍工程進行加強,按10年一遇潮水位加9級風浪高的标準加強10.5公裡。堤頂高程2.98~4.58米。1998年開始,對該島的防洪潮堤工程重新進行規劃,勘測設計,利用國債資金完成海甸溪右岸(北岸)堤圍加強改建。

1983年7月5日海南行政區公署關于海南大學申請征用土地問題的請示,于8月1日經省政府批複。該批複稱:海南大學經教育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準許,于1981年6月成立海南大學籌委會,開始籌備工作,校址選在海口市海甸島的廣東省水産學校為基礎,向西北面擴大,設定師範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工學院和财經、政法兩個直接系,共24個專業,征用海口市攔海造田指揮部攔海土地2600畝,原省水産學校遷址撥出400畝,共3000畝,符合城市規劃,同意征用。并補償人民币260萬元作為土地征用費。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9 海南大學

1984~1985年,先後修築人民橋至和平北路段石堤,長1200米,和平北路至新埠橋石堤,長約1000米,其堤頂高程均在3米~3.5米,可防常年最高潮位。

海甸港于1986年開始興建,海甸港位于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北側的出口處,海口新港對岸,北背海甸島,南為海口市區,屬民營港口。直通港口的道路有海口海甸二路和海甸三路。1990年全省最大的民營港口海口市海甸港建成投産,總投資1550萬元,港口設計吞吐能力50萬噸/年。該碼頭岸線長360米,前沿水深負3.5米,有7個500噸級泊位,年吞吐能力50萬噸。經省口岸委準許,該碼頭對航行港澳航線的沿海小輪開放。海甸碼頭的建成投産,不僅為改善大特區的投資環境,促進大特區的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而且為海南省的水運企業創造了平等競争的局面。1990年12月,省政府準許該港為海口新港裝卸點的延伸點,享受二類口岸政策。主要進出口貨物有日用百貨、建材、化肥、钛礦等。

1987年,海口市僅有6個渡口,即市區3個(六廟渡口、三廟渡口和新埠渡口),郊區3個(見下文)。由于長堤路擴建以及人民大橋、和平南大橋、新埠大橋的建成通車,至1996年,僅有過港、儒房、麻馀等3個渡口。這些渡口共有3個碼頭,長度總計43米,堤渡船共有8艘機木船和5艘水泥制機船,合計118.33千瓦。其中:過港村渡口 位于白沙堤岸對開至過港村,河面寬70米,水深2.8米,漲潮水深4米~5米。解放前已擺渡,至解放初期,使用木質船由2名船工擺渡。1954年,組成民船互助合作社。1958年由市航運公司接管經營。1984年後,由個體戶集資承包。1990年,每天24小時擺渡,每天有1300~1400人次過渡,月收入8000多元。;海甸六廟渡口位于海甸六廟岸邊對開至長堤路市水産公司旁(兒童公園西側)。渡口河面寬60米~70米,水深2米~3.5米,漲潮時5米~6米。渡船為木質船,載客量30人以下,由艄公以竹杆頂渡。該渡口解放前,由民間集資置船擺渡。1954年,渡船由村委會管理。1958年後,由市航運公司統一管理。1970年,人民大橋建成通車後停渡;海甸四廟、五廟渡口 兩渡口分别由兩廟岸邊對開至水巷口溪邊。解放後,五廟不擺渡,隻有四廟設渡。渡口類似六廟渡口。因長堤路擴建而停渡。海甸二廟、三廟渡口兩渡口分别由兩廟堤岸對開至三亞上街(市十五小操場下邊溪沿)、三亞石灰廠。河面寬110米,水深1.7米。解放後一廟不擺渡,由二廟擺渡對開三亞街溪沿岸兩處。1984年後,由個體戶6人集資購船3艘(機木船,每艘0.82千瓦,限載40人以下),共核定客位124個。1990年剩下渡船2艘,年底停渡;新安村渡口位于新安村對開至白沙坊堤岸,河面寬500米,水深2.8米。1951年設渡,擺渡情況類似過港村渡口。1989年10月,有機木船2艘擺渡營運,木船可載客155人。1991年7月1日晚9時,因發生沉船死亡3人事故而後被撤銷。

海田村臨海臨溪,是個謀生的好地方,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最旺盛的時候,海甸溪北岸有村落9個,即海甸一廟至六廟、過港村、新安村、人民西裡,共有房屋7千多間,居住人口近3萬人。在時間的流逝中,海甸溪北岸落後了。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海口進入城市建設的快速期,海甸溪北岸周邊也不例外,村民們慢慢發現,高速發展的城市與他們古老家園之間變得很不協調。一棟棟高樓平地而起,一條條馬路縱橫其間,海甸溪北岸的村落陷入了高樓大廈形成的圍城之中,顯得那麼矮小醜陋。

大概從1984年起,海口市城市建設開始陸陸續續進行,當時政府着力開發海甸島的西片區,也就是現在的海甸一西路、二西路、三西路,海南大學一帶。翻開1986年的航拍照片,今日海甸島的輪廓已初步顯現,主幹道人民路往前延伸,海甸二路、三路兩邊高樓林立,海甸島開始舊貌換新顔。

1988年3月16日,海南省、海口市兩級上司聯席會召開,決定海口市海甸島新區的開發建設将由中國海南石油化學集團公司、海南寰島旅遊房地産開發總公司和海口市組成海甸島聯合開發公司進行統一規劃,綜合開發。18日,舉行由海南寰島旅遊房地産開發總公司和海口市房地産開發總公司聯合開發海口市海甸島儀式。海甸島東部開發區一期工程開發800畝,開工建築面積28.3萬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積6萬平方米,完成投資3.05億元。

1988年8月,海口市和平北路大橋建設和海甸島東部開發區先後舉行了隆重而又簡樸的開工典禮。

和平大橋位于海甸溪上,南接和平北路,北連海甸島東部開發區,1988年10月動工,1990年10月15日竣工通車。全長296.4米,寬24.5米,中間為14米寬快車道,兩側各設3米寬非機動車道和2.25米寬人行道,在橋兩端各有一個行人樓梯。

1988年,中共海口市委黨校與南開大學聯合舉辦南開大學海口分校,校址在海甸島市委黨校内。招收國際貿易大專班2個、122人,學制2年,為脫産班。1989年,又招收2個班、70人。兩屆共畢業192人。

1989年,海口市城市總體規劃确定海甸島為文化商住區。省、市政府決定海口水泥廠從1990年12月起停止水泥生産。

1991年12月,剛成立才四個月的土地局,為摸清土地市場行情,大膽向市政府提出了土地拍賣的建議。12月28日,經市政府準許,舉行了海南省第一次土地拍賣活動。拍賣是成功的。位于海甸島人民大道與沿江四路交叉位置一幅地塊,面積4706.62平方米,以每平方米450元起價,最後以每平方米1470元成交。拍賣摸清了土地市場行情,為下步地價調整提供了參考。

截止1991年底,海甸島東部開發區第一期工程建成的項目有:總投資2600萬元,長604米、寬25米的和平大橋;總投資1000多萬元,具備600立方米儲氣能力的石油液化氣罐站;總投資4000萬元的和平橋大道,沿江三路、沿江四路、花園西路計5公裡市政幹線公路;總投資4000萬元的6萬平方米商品房;總投資近4000萬元的百樂宮娛樂美食中心;投資50萬元打出的兩眼高品質地下水井。還投資240萬元,興建海甸島11萬伏變電站。開發區内已建成的工程有:聯合公司7層住宅樓2棟,北京農工商聯合公司7層住宅樓1棟,大通公司别墅9棟等。48家協作機關已在開發區投資7440萬元。海甸島由1990年平均每平方米300元左右漲到1992年每平方米1500元。

1992年3月,召開市天主教代表會議,複稱為海口市天主教愛國會,改選愛國會組織,選舉謝瑞光神甫為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同年下半年,市天主教會利用政府落實政策補償的位于海甸島二東路面積0.13公頃及一間倉庫,與海南海聯房地産公司聯合開發,建成一棟六層的宏海大廈,天主教會分得1903平方米的樓房和人民币50萬元。

海甸島三西路農貿市場是海甸島最大的菜場,位于海甸島三西路,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室内封閉式市場。設有固定攤位649個,臨時攤位‘38個。1996年,從業人員1000多人,年營業額8000萬元,經營品種400多個。1994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市場,199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集貿市場。

海南省郵電學校創辦于1993年,位于市海甸島沿江二東路13号,是海南省郵電局直屬的集中專、技工、職工教育訓練、函授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該校設有校長室、教育部、教育訓練部、後勤部、技術鑒定站,開設電話交換、通訊電源、經濟管理、綜合電信等5個專業,技工設有市話機務、郵政業務等4個專業,有程控交換、光纖通訊、電子技術等實驗室。在校生最多702人。

1993年,海口市人民醫院完成新址搬遷工作,從得勝沙路搬遷到海甸島沿江五路。新址占地面積11.2公頃,建築面積5.08萬平方米,并購置了一批先進醫療裝置。

1993年,海南省城市供氣開始由罐裝液化氣向管道供氣轉變。年内,由海南石化瓦斯公司、海南先鋒管道瓦斯公司等機關發起,成立了海口管道瓦斯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集聚了雄厚的資金,加快了海口市管道供氣建設的步伐。當年,海甸島管道供氣一次點火成功,區内居民成為全省首批用上管道瓦斯的使用者。

1993年,海口市委、市政府撥款2000萬元,在海甸島建立市老幹活動中心——長壽園,并在園裡建起32個門球館,這是全省唯一的室内門球館。

1994年,白沙門污水處理廠動工興建,海甸島污水管網完成工程量95%。

1994年,在海甸島征地3.67公頃,修建市老年人體育活動中心,建設兩座門球館、兩個釣魚池和兩幢約4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動室。體育活動的場館面積已達5000平方米。

1994年,是海甸島東部開發區發展較快的一年,寰島廣場、富爵廣場等大型建設項目均如期封頂,冠恒商場、賽格超市的開張,增添了開發區的商業活力。海南第一座按照國際五星級标準建造的大酒店——寰島泰得大酒店于9月全面預營業,距海口市區最近的寰島海濱娛樂城也增添了大批海上、沙灘娛樂項目和餐飲、居住設施,成為海口市民及中外遊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随着以建成海口市最大的旅遊度假中心為目标的東部開發區第二期工程的全面開工,海甸新城将展現出更加卓約迷人的風姿。1988年3月,海南建省籌備組與海口市政府召開聯合辦公會議,決定把該區交由中國寰島集團的前身——海南寰島旅遊房地産開發總公司負責開發建設,7年投入10億元巨資進行全方位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開發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埋設了齊全的上水、雨水、污水、瓦斯、電力、通訊、路燈等市政管網幹線;完成了具有80年代末國際先進水準,采用微機控制的110千伏變電站系統配套工程;打出了6眼高品質地下水井;還協同海口市郵電局開通了海甸島20000門程控電話,保證了開發區與國内外的通訊暢達:為保護開發區的自然環境,還建成了海南省第一座生活污水處理廠;醫院、學校、幼托、影院、書店、現代化停車場等配套的公共設施也相繼建立起來。截至1994年底,前來投資的中外客商達150家,總報建面積390多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8萬平方米,一座以住宅、寫字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别墅、酒店、文化娛樂為主,道路寬敞、環境優美、通訊暢達、金融文教體育娛樂設施齊全,具有濃郁南國情調的現代化濱海衛星新城區已初具規模。

金海岸羅頓大酒店于1994年4月8日開業,1997年4月榮膺五星。

人民天橋位于人民路和沿江一路交叉處,建于1995年6月,鋼結構X型,長212米,寬4.5米,高5米,面積1229.5平方米。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0 海甸夜色

1997年,海口市政府對全市成片開發的功能小區進行清理和更名。根據市政府決定,各功能小區不能冠以開發區的名稱。原海甸島東部開發區更名為寰島商住區。一座以住宅、寫字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别墅、酒店、文化娛樂為主,道路寬敞、環境優美、通訊暢達、金融文教體育娛樂商業設施齊全,具有濃郁南國風情的現代化濱海衛星新城區已形成規模。寰島商住區内寰島泰得大酒店是海南首家五星級大酒店;是海南省高層接待的定點酒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1997年,該酒店榮獲國際星級服務頂級榮譽--五星鑽石獎。

海口市中心區污水處理工程位于海口市海甸島西北填海區,占地20.95公頃。處理工藝為高負荷生物處理後深海排放,規模為日處理污水30萬噸。計劃投資3.45億元,其中德國政府貸款2180萬馬克。1997年4月動工,至1998年底累計完成投資2.35億元,綜合樓、機修工廠中的房間、倉庫、廠區護岸堤等建成,裝置運抵廠區,工作沉井基本建成,排海管工程已頂進700多米。預計1999年底投入使用。

1998年4月13日慶祝海南建省10周年重大建設項目竣工投産和開工奠基剪彩儀式在海口體育館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雲,全國政協副主席陳錦華,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汪嘯風,建設部副部長李振東,省政協主席陳玉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信田,副省長吳昌元等上司為項目剪彩。當日開工奠基項目4個,其中海口世紀大橋,是海口市中心區與海甸島之間的第三條南北主幹道,全長2664米,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

海甸溪南岸堤防工程(市中心區防洪潮工程組成部分),從新埠橋至海軍424醫院,長2.8公裡。1998年市政府對該堤與道路結合進行改造擴建,路面高程3.18米。

2002年 8月1日 海口世紀大橋暨濱海立交橋通車。海口世紀大橋是省重點工程,位于海口龍昆北路的北延線上,跨越海甸河入海處。大橋全長2663.6米。其中主橋636.6米,是目前海南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梁工程。工程于1998年5月動工興建,由海口市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6.67億元。濱海立交橋是世紀大橋南岸的配套工程,為二層半互通式蝶形立交橋。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1-12 世紀大橋

2005年10月21日香港新世界中國地産有限公司以18億多元競得海口市美麗沙的使用權。這是海南省有史以來通過挂牌出讓方式出讓土地面積最大、成交金額最高的一次。美麗沙位于海口海甸島西北片,三面環海,東臨世紀大橋,是海口市濱海核心區唯一未曾開發的原始濱海土地,也是海口規劃用地中地理位置最為優越的區域之一,面積2204895.19平方米,合3307.33畝。規劃用地性質主要為旅遊度假、商業、居住用地。“新世界”競得美麗沙地塊後,還将投入約80億元進行防浪堤等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項目總體投資近100億元,欲将美麗沙建設成為以生态旅遊、國際寓居、文化博覽等為中心的國際潮流生活地。11月14日,海口市與香港新世界中國地産有限公司簽訂美麗沙項目用地合同。

2006年,海甸六東路、甸昆路等道路建成通車。

2007年,海甸溪兩岸舊城改造工作穩步推進,已完成海甸溪北岸東段、中段的産權及民生調查等基礎性工作,完成海甸溪兩岸6萬多平方米、長堤路5萬多平方米的建築物拆遷任務。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3 海甸島舊城改造中的廟宇都得到保留

2007年 11月28日,連接配接海甸島及新埠島的海新橋動工修建。2007年,為提升海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省委常委會3月2日作出将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剝離後與海南大學合并組建新海南大學的重大決策。8月14日,教育部準許兩校合并組建新海南大學。9月上旬,第一批搬遷的原熱農大1584名師生順利遷入新海南大學海口海甸校區。省委、省政府重視兩校合并工作,省委書記衛留成和省委副書記、省長羅保銘分别于9月到新海南大學調研并現場辦公,對學校發展提出要求并給予支援。11 月,省政府與教育部簽署共建新海南大學的意見。

2008年4月28日,市政府準許。規劃範圍為海甸溪北岸,東至橫溝河、西至海甸三西路,總面積約113.4公頃。該片區規劃定位為海甸島水上門戶節點,濱河特色休閑商業帶,海甸北岸宜居住區。

2008年6月,省市重點工程海口美麗沙項目的吹填沙工程、防護堤工程和相關的海甸環島路三大工程,均進展順利。美麗沙吹填沙工程将于2009年中旬完工,美麗沙房屋工程一期将于2009年3月進入建設階段。與海上吹填沙工程同步推進的還有兩項重點工程。其中一個是美麗沙防護大堤,這一工程2007年4月下旬動工,長約5公裡、高5米,投資額約1.5億元,目前該工程已完成投資6800多萬元,現已初具規模,具備了防洪防潮的功能。海甸島環島路也是這一項目的重點工程。該路全長13公裡、寬40米、雙向2車道,投資約4.5億元。環島路由美麗沙東部起,向北延伸至海甸島北海岸,經白沙門公園、寶安江南城至南渡江入海口,沿橫溝河左岸南下至海甸二東路,延續至海甸二西路,最後在美麗沙南部完成閉合,建成後将是一條集旅遊、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綠色長廊。目前世紀大橋至白沙門标段正在鋪設瀝青,本月底該标段可望實作功能性通車。

2008年7月15日下午的海口市政府新聞通報會上,海口市有關負責人表示,海甸溪北岸改造後,将成為海口市未來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視窗。改造後的海甸溪北岸被和平大道、人民大道劃分東中西三大片區,東區規劃為集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水上世界,中區規劃為中央綠化廊道及遊艇碼頭為聚集點的娛樂休閑中心,西區規劃為文化民俗、零售居住的混合功能區。改造後,海甸溪沿岸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将明顯增強,城市品質明顯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和諧。海甸溪北岸拆遷分四步走,第一步拆遷東、西區區内安置區,第二步拆遷東、西區非安置區,第三步拆遷中區區内安置區,第四步拆遷中區非安置區。結合資金情況,計劃2008年底完成東區和西區全部,以及中區區内安置區的拆遷工作,2009年完成中區非安置區的拆遷工作。

2008年10月11日至11月30日肯德基全國三人籃球賽海南賽區比賽在海口、三亞、儋州、東方、瓊海舉行。全省有104支隊伍1200多名青少年運動員參加1000多場比賽,海甸代表隊獲海南賽區冠軍。

2009年1月白沙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白沙門公園位于海口市美蘭區海甸島北部,北臨瓊州海峽。公園占地60公頃,北臨瓊州海峽是一個開放性的市級休閑娛樂公園。白沙門生态公園設計包括:海口年輪、歡樂海洋、夕畔海岸、城市驿站四大旅遊主題片區及配套基礎設施。以挖掘海口地域、人文精神核心,展現海南曆史文化,如白沙津、媽祖神廟、解放戰争等,共同營造和諧統一、風情濃郁的海濱休閑大環境。

2009年3月28日上午,住在海口市海甸溪北岸的和平橋與人民橋之間的3500多戶居民以及住在海甸溪南岸的800多戶居民,開始陸續簽訂拆遷協定,很快将搬離原來居住的家,未來他們或選擇貨币補償到别的地方買房子,或選擇實物補償住進由政府提供的安置房,而原來房屋雜亂、城市功能不齊全、影響城市整體形象的舊城區将被新城所取代。此次啟動的海甸溪北岸拆遷為海甸溪北岸的中段,即和平橋與人民橋之間,主要為一廟到四廟,涉拆戶數3585戶,涉拆土地面積555.4畝,涉拆建築面積34.86萬平方米,将分兩期進行,并将于今年10月1日前完成所有中段的拆遷任務。海甸溪南岸長堤路舊城區改造項目拆遷範圍西起龍華路與長堤路交叉口、東至白龍北路、北以長堤路為界等範圍内,涉及拆遷戶800多戶,将于9月30日前全面完成長堤路拆遷土地127.3畝,建築物8萬多平方米的拆遷任務。

2009年4月24日上午9點,海口海甸溪北岸舊城改造中段拆除開始,住在和平橋與人民橋之間的近4000戶居民,很快将搬離原來居住的老城區,而這裡未來也将成為海口濱水的商住城區。首先拆除的是海甸二東路原美蘭區海甸街道辦公樓,兩台拆遷機械同時作業。在陣陣轟鳴聲中,牆體陸續倒下。據美蘭區舊改指揮部負責人介紹,今天同時開拆的還有其他4個居民點。中段拆除任務由5家拆遷公司共同承擔。此次啟動的海甸溪北岸拆遷為海甸溪北岸的中段,即和平橋與人民橋之間,主要為一廟到四廟中段,拆遷涉及近4000戶,涉拆土地面積555.4畝,拆遷房屋建築面積34.86萬平方米。中段拆遷工作,從3月17日啟動,25個工作隊開始進村開展工作,3月28日開始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定。至4月24日,已簽協定約700份。與東段相比,中段具有遺留問題多,改制企業、小區多,商業鋪面多、工作強度大的特點。中段整體拆遷任務分兩期完成,第一期于2009年7月1日前完成回遷安置區拆遷,10月1日前完成非安置區拆遷任務。海甸溪北岸舊城區改造是海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9年全市三大片區建設項目之一。海甸溪北岸舊城區改造範圍,包括海甸溪以北、海甸二路以南片區,東西全長約2840米,南北縱深約350米。

2009年11月,随着海甸溪北岸舊城改造拆遷工作進入最後攻堅階段,海甸溪北岸第二期18棟回遷安置樓已拔地而起。截至10月底,海甸溪北岸第二期安置樓開始陸續封頂,總體封頂比計劃提前50天,計劃2010年9月份全部完工。海甸溪兩岸回遷安置房分三期建設,目前第一期财銀小區、祥安大廈、吉安花園、和安花園1012套安置房已陸續完工,并開始安排被拆遷戶入住。正在建設的是第二期安置小區,包括水岸陽光A、水岸聽濤、水岸銀灣、水岸金都四個小區,總建築面積達40萬平方米,共建安置房3600多套。其中,海甸溪北岸最大的兩片回遷安置區———水岸聽濤和水岸陽光A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内外部裝修,水岸銀灣、水岸金都兩個小區将于本月中旬封頂。在第二期安置小區正如火如荼建設的同時,海甸溪兩岸回遷安置房第三期水岸陽光B、水岸星城A、水岸星城B、長堤明珠正在進行前期工作,計劃建設安置房4300多套,預計下月初開工建設。此外,海甸溪北岸拆遷工作也進展順利,東中西區拆遷已簽訂拆遷協定7185份,協定拆遷土地864畝,計劃拆遷投入19.39億元,實際完成18.23億元,完成率94%。

2009年,海南各界人士同心協力,在白沙門戰鬥遺址建立了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的渡海作戰紀念廣場。2010年1月,渡海英雄紀念碑建成。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4 白沙門公園夜景

2010年1月22日上午,随着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陳辭宣布2010年項目開工和海新大橋通車,連接配接海甸島及新埠島的海新橋正式服務于兩島片區建設。自此,結束新埠島隻有一座新埠橋相連的曆史,新埠島将成為海口市城市環線的交通樞紐,更好地融入大海口。海新大橋西起海甸五東路福安路口、燕泰國際大酒店北側,跨越環島路和橫溝河至新埠島,主橋長415米、橋面寬34.5米,雙向6車道,設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引橋全長300米、寬25.5米;主跨為多截面預期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大橋建成後将帶動兩島片區的開發建設。海新橋、海甸島環島路的完工,使海甸島呈現一個立體式道路交通運輸網絡。時至今日,世紀大橋、人民橋、和平橋三座大橋把海甸島和海口市的濱海大道、長堤路連接配接在一起,使海甸島成為一個既與市中心交通來往友善又相對獨立的地區,輕松抵達國貿、解放、明珠等市中心的各個商圈。

2010年,7月28日上午,位于海口市海甸二東路南側海甸溪北岸一塊面積約180畝的土地,以總價172668.6826萬元拍出,均價14440元/平方米,創下海口今年以來土地拍賣的最高價,新“地王”誕生在了海甸島。除了地王的誕生,海甸島還有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發展動向:那就是廣物地産的新項目———濱江海岸,項目将于9月2日海口房展亮相。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5 濱江海岸和和平橋夜景

2010年9月19日上午,海口市美蘭區舉行海甸溪北岸舊城改造東段居民回遷交房儀式。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陳辭出席回遷交房儀式。上午9時,在一片喜慶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張心鑒等13戶被拆遷戶代表從海口市有關上司手中接過金燦燦的鑰匙。張心鑒說,舊城改造讓居民走出低矮破舊的房子,住上漂亮的小區高層樓房。這是政府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實事。截至9月18日,已有1286戶被拆遷戶領到回遷房鑰匙。9月8日至29日,海甸溪北岸(東段)舊城改造範圍内共2389戶被拆遷人開始選房。房源是位于海甸二東路的和安花園、水岸聽濤和水岸陽光A,共有13種戶型,面積最大160平方米,最小45平方米。

2010年,海甸溪北岸東段舊城改造項目建設進展較快,近半數樓房已近完工。海甸溪北岸中段舊城改造項目,已完成拆遷任務。海甸溪北岸西段舊城改造項目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2011年,市水運公司改制,配合海口市委、市政府做好海甸溪兩岸的舊城改造拆遷,指導市水運公司做好改制工作。2011年該公司制定的《企業關閉方案》和《職工安置方案》已獲準許,已有85%職工簽訂解除勞動合同并領取安置費,改制工作正依法按序進行。

2011年10月10日,海甸溪北岸中段安置房選房工作啟動。在海甸溪北岸舊城改造拆遷範圍内,凡選擇實物補償的第三、第四期的被拆遷人均為選房對象。據介紹,選房區域為位于海甸二東路的水岸陽光B座、水岸星城A、水岸星城B、水岸聽濤、水岸陽光A小區。此次提供的房源分為45平方米、60平方米、160平方米等11種戶型,計劃選取3309套安置房。2011年,海甸溪北岸舊改安置房全部竣工交房。

2011年8月30日,海甸島環島路一期工程于日前完工并實作通車,該路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同時,成為市民漫步、觀海、休閑的又一好去處。據了解,海甸島環島路是海口市總體規劃中的重要城市次幹道,全長12.8公裡,為一條環狀道路,沿線配套景觀綠化、照明、交通工程,建設有道路、排水、橋梁、堤防、照明、交通、景觀綠化以及消防工程等。該路分一期、二期工程建設,一期建設起點為世紀大橋橋頭,順時針經美麗沙,終點海甸二東路東端,全長8.8公裡;二期正在進行方案設計評審等前期工作,規劃順時針經海甸二西路,終點世紀大橋橋頭,全長4.05公裡。

2014年,沿江中學與優質名校海口市第九中學正式“聯姻”,學校也正式更名為海口九中海甸分校。

2016年1月4日,已經完工通車的海甸島環島路(二期)B段道路工程。随着海甸島環島路全線貫通,政府兌現了對市民的承諾。據了解,海甸島環島路貫通工程為海口市“為民辦實事”項目,B段全長1121.7米,雙向四車道。

2016年9月10日,海口市首家一站式體驗購物中心“海甸城”開業。該項目是由宏氏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海南康大投資有限公司開發。宏氏集團跨足房地産、農業項目投資、商務資訊咨詢等多個領域。“海甸城”位于海甸島二東路十字路口,地處市政公園和規劃中的海甸溪風光帶,是海甸島的門戶,優勢明顯。其總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共8層,成為目前海甸島商業的有效補給,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文化于一體,是海口首家公園式綜合型購物中心。其中,第五層的五星級巨幕影院,觀影體驗奢華。

2016年下半年,海口市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态理念,啟動了鴨尾溪濕地生态系統建設工程。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了鴨尾溪消除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根據海口市生态環保局監測,鴨尾溪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Ⅴ類标準。鴨尾溪是南渡江的一條支流,流經海口市海甸島,東連南渡江出海口橫溝河,西接五西路排洪溝。近年來,受城市規模快速擴大、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等原因,河流沿岸居民區排放的生活污水已經遠超生态承載能力,導緻鴨尾溪水質惡化,原本清秀的小溪變成了“臭水溝”,不僅魚鳥難覓,市民也飽受異味之苦。

2016年12月21日上午,海口市寰島實驗學校國中部正式動工。作為2016年海口服務社會投資百日大行動及市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總投資1.2億元。海口市寰島實驗學校由中國寰島集團投資建設。早在1995年,該集團就已在海口投資創辦了海口寰島實驗國小,并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寰島實驗學校國中部位于海口市海甸五東路以北,項目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分為教學區、行政辦公區、學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區、生活及後勤服務區和體育運動區,該校将提供24個教學班1200個學位,計劃學校于2018年初建成,2018年9月正式招生。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委托國際知名建築師華黎精心設計, 項目将更多從國中生的視角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多種建築手段提升校園空間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将該校打造成為一所領跑海口市國中教育的高品質精品學校。

2018年8月7日,海口市将在海甸島與市區之間新增3條過江隧道,以進一步緩解海口海甸島的交通壓力。海口市人民政府在答複政協海南省七屆第一次會議第0098号提案的答複函中表示:“海甸島至市區将新增加3條過江隧道,其中由海甸三西路(海大南門)過海甸溪通往新港的隧道、碧海大道過海甸溪通往白龍北路的隧道已委托海口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開展前期工作,第三條由華邑酒店至市區的隧道也已列入規劃。”

南溟奇甸之明珠 千年海田換新顔——海甸島大事記

圖16 海甸島舊城改造項目

2019年4月18日下午,海甸溪北岸,美蘭區城管部門聯合拆遷隊伍對被拆除的建築垃圾進行清理,3棟9層高的海運公司宿舍樓将徹底“消失”,海口灣暢通工程美蘭段首個依法完成征收的建築将完成拆除。而建築拆除後的小區地塊,将用于慢行休閑系統建設。

2021年1月1日起海口灣暢通工程“三道”(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對外開放。“三道”全長19.6公裡,串聯萬綠園、世紀公園、世紀大橋、鐘樓、騎樓老街等城市地标。該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總長6.64公裡,美蘭區段位于海甸溪北岸(恒大美麗沙天寰灣-世紀大橋),長約2.154公裡;龍華區段位于海甸溪南岸(龍珠灣-世紀公園-鐘樓公園),長約4.49公裡。二期總長7.2公裡,位于海口市海甸溪南、北岸(北岸西起世紀大橋、東至橫溝河,長約5.2公裡,南岸東起橫溝河、西至人民橋節點公園西側,長約2公裡)。三期位于海口灣沿岸,西起麗晶路、東至龍珠灣龍珠橋,規劃長5.76公裡。

後記:2021年的五一假期,作為海甸島新島民的我想了解海甸島的曆史,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感覺很零碎,于是想整理一篇海甸島的曆史資料,寫了一半向姚老師請教得到很多意見,但終因學識有限寫成了海甸島大事記,試圖簡單展現海甸島的主要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