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立漂,有三種常見漂相,分别是黑漂、頂漂、頓口,黑漂和頓口自不用多提,前者是實口、死口漂相,後者則是技術性中魚的典範。
而頂漂則比頓口更為複雜,因為頂漂出現的原理很簡單,浮漂的浮力大于鉛墜、鈎餌的重量,是以浮漂就開始上浮了。
但是,有别于頓口、黑漂,造成頂漂的原因有很多,有魚給口,帶動鉛墜上升隻是其中的一種原因,是以,不是所有的頂漂都會有魚口。
事實上,大多數頂漂漂相,都不是正經魚口,是以頂漂頻繁,提竿無魚,其實是一種常态,但是,如果搞明白各種緣由,就會發現,頂漂中魚,比頓口中魚更有意思,而常見的頂漂不中魚,有以下這麼幾種原因:
原因一、魚鈎的鈎号太大了
魚鈎的鈎号越大,挂餌之後,整體的體積就比較大,這種情況,魚在搶食鈎餌的時候,很難将其順利吞咽,但是又會被魚鈎上的釣餌吸引。
是以,進窩魚群會不斷撞擊魚鈎,如果是商品餌、蟲餌,會因為餌料的溶散,或者蟲餌被魚咬斷,是以浮漂會上浮,同時在上浮的過程中,會有明顯的歡動,如同打着擺搖頭。
如果使用得比較硬質的餌料,浮漂上頂之後會馬上下沉,如同浮漂在水中點動,起伏的幅度都很小,而且不會持續。
這種原因導緻的頂漂,類似小魚鬧窩,但是,因為浮漂運動的幅度、軌迹、區域都很小,是以還是能和小魚鬧窩有着明顯的不同。
應對建議:更換較小号的魚鈎,更換更為黏軟的餌料,将餌團的體積縮小,都能有效地應對這種情況,甚至會明顯減少頂漂的漂相,轉為頓口、黑漂。
原因二、小魚鬧窩、進窩魚蹭線
不管是使用懸墜釣法還是鉛墜沉底的釣法,都會有相當距離的魚線在水中,是以進窩魚密度大,亦或者有大量的小雜魚進窩,都有可能造成浮漂上頂。
小魚鬧窩,指的是小雜魚因為搶食餌料,不斷撞擊鈎餌,甚至在撞線、蹭漂,因為打破了釣組的靜态平衡,是以浮漂會無規律的上下起伏。
小魚鬧窩和進窩魚蹭線、撞漂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原理上,卻沒什麼差別,小魚鬧窩導緻的頂漂,浮漂上頂時間長,幅度忽大忽小。
進窩魚撞線、蹭漂導緻的頂漂,浮漂上頂時間短、幅度小,而且沒有規律,很久才出現一次,是以即便出現,也不需要重視。
在實戰中,如果遇到這種漂相,對釣友們來說,反而是好事,不管是小魚鬧窩,還是進窩魚蹭線、撞漂,都說明水中的魚,是一定數量的。
應對建議:改懸墜為重鉛沉底,或者跑鉛釣法,即可過濾大多數虛假訊号,同時也能減少因小魚鬧窩造成的頂漂現象。
原因三、水底高低不平,而且有暗流
水面觀看,都是風平浪靜、一馬平川,水底情況則是各有不同,在活水水域,這種情況更不在少數。
水面看上去不過是緩流,但是水底的流速異常,如果遇到水底高低起伏不平,浮漂翻身之後,則會根據水流的流速,有規律的将浮漂上推。
這種因水流流速導緻浮漂上頂,暗流流速越快速,浮漂的上頂幅度越大,暗流的流速越緩,浮漂上頂的幅度越小。
這種原因造成的浮漂上頂,非常的有規律,是以隻要耐心觀察,都能看出來,應對方法,也并不難,隻需要換一根吃鉛大的浮漂即可。
原因四、水底有淤泥層
水流較緩的水域,泥沙容易沉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層,當釣餌落底後,釣目并不會發生太過于明顯的變化。
但是,當進窩魚群進窩之後,因為魚群在水底不斷拱食,泥沙上湧,即便沒有進窩魚給口咬鈎,也會導緻浮漂上浮。
這種情況導緻的浮漂上浮,迹象非常明顯,甚至都不需要觀察漂相,釣點附近的水色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這種情況出現的浮漂上頂,完全是因為實體環境發生了變化,會讓刺魚效率變得非常差,雖然有大量的魚群進窩,但是因為鈎餌和魚群所在水層錯開,完美的避開了鈎餌誘魚。
應對建議:這種情況出現,建議直接釣離底,讓鈎餌離底5~8厘米,但是不要打飛鉛,這樣會導緻魚群上浮,反而不利于抓口。
以上這幾種原因,都會導緻浮漂上頂,但是提竿多是空竿,一旦我們搞明白原因,以及類似漂相的相關迹象,應對起來,并不算難,當然,肯定還是有其他原因導緻浮漂上頂,提竿無魚,但是,隻要了解了以上這幾種,再處理其他魚情,就不算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