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今天聊聊電影《瘋狂修道院》。

片名The Little Hours (2017),别名色欲修道院(台) / 小時間。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本片根據老電影《十日談》(The Decameron ,1971)改編,選取了《十日談》第三天的第一個故事。

《十日談》原著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薄伽丘的著名小說集,小說集中由10位青年講述了100個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多是在揭露教會虛僞醜惡的面目,表達作者的人文關懷以及對人性解放的向往。這部現實主義風格作品被後人譽為和但丁《神曲》齊名的“人曲”。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十日談》被拍成電影的次數比較多,最著名的當屬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Pier Paolo Pasolini)1971年的版本。

四十年後,傑夫·拜納(Jeff Baena)重新翻拍,也隻是選取了其中一個小故事。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有趣的是,拍攝時編劇兼導演傑夫·拜納隻為這部電影寫了一個故事大綱,剩下的就靠演員們的即興發揮了。

觀衆們看到的大多是演員們自由發揮的台詞,考驗臨場應變能力,比背台詞要靈活得多。

1971年版《十日談》由好幾個小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的時間長度都很短。《瘋狂修道院》比起原片,故事長度得到大幅增加,造成的結果就是要加入很多新元素。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科技水準越高,宗教的勢力就會越小。

盡管比起中世紀,宗教勢力已經大幅萎縮,但依舊是洗腦控制底層人民的最簡單粗暴方法。

這部《瘋狂修道院》上映後,影片涉及的天主教聯盟(the Catholic League)就發聲,表示這部影片是一部“純垃圾(trash, pure trash)。”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但影片垃圾不垃圾,應該由觀衆鑒定,相關利益方的說法不可信。

宗教勢力被影片拔掉了幾層皮,現在沒了火刑伺候,就隻能發個聲明刷刷存在感。

解放人性應該是一個正确的發展趨勢,人生在世就是要盡可能的感受快樂,而不是被宗教等勢力剝削。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影片的看點除了改編自《十日談》,更多的勁爆點還是在表現形式上。

一群發誓抛棄世俗欲望的神甫修女,一扭頭就開始飙車,追都追不上的那種車。

尤其是一場戲份吃重的露天巫術儀式,更是奉獻了一場人體盛宴。

片中挑起顔值擔當的是女神愛麗森·布裡(Alison Brie)和帥哥戴夫·弗蘭科(Dave Franco)。這兩人在現實中就是夫妻,這次更是上演夫妻檔。

此外還有大眼吉娃娃一般的凱特·米庫奇(Kate Micucci),一貫瘋癫的奧布瑞·普拉紮 (Aubrey Plaza)。

一男三女奏響了《瘋狂修道院》的生命大和諧。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瘋狂修道院》本身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拍攝一個幾百年前的故事,來揶揄不斷式微的宗教。

頗有一種鞭屍的感覺,結果鞭子抽下去了,宗教也就蹦跶着叫了兩聲。

“人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開啟明智。人們見識過科技的力量、見識過更加人性化的社會制度,自然不會再回到宗教統治的黑暗年代。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有一個小細節,費爾南達其實并不是女巫。

在瑪爾塔第一次夜間造訪修道院時,可以看到費爾南達修女正在閱讀一本有關掌相術的書。

書頁正中是一隻大手畫像,上面密密麻麻覆寫着符号和文字,實際上是一種被稱為“圭多尼亞手”(Guidonian hand)的音樂學習工具。它是由中世紀意大利阿雷佐的音樂理論家吉多(Guido)發明的,被用作幫助歌手學習視唱的助記工具。

音樂是中世紀修道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以費爾南達修女是在讀一本關于音樂的書,而不是在看巫術書籍。

如果觀衆們看出了這點,那麼影片諷刺的就是宗教愚昧頑固,對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是為巫術;如果觀衆們沒看出這點,那麼影片就連帶着觀衆一起諷刺了一番。

修道院裡翻新車——《瘋狂修道院》

修道院裡翻新車,

中世紀外解天性。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衆号: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