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偶像,可能跟你想象中的不同。
2015年7月25日,SNH48第二屆總選演唱會上,所有五期生第一次與粉絲見面,這些青澀的面孔手捧鮮花,眼中裝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SNH48第二屆總選五期生亮相
初登台之後,她們還不能算出道,登上專屬劇場的舞台是她們接下來的目标,近半年的訓練和排練正等待着這些年輕的女孩。
五期生在沒有公演時的劇場
由于前輩的日常公演,五期生在劇場排練的時間并不多,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生活中心的排練房裡進行排練。由于多數成員進團前都沒有舞蹈基礎,複雜的動作和站位給滿懷熱忱的她們,潑了一盆冷水。
於佳怡(17歲)
張怡(21歲)
進度較慢的成員,常常會選擇獨自練習到淩晨。
洪珮雲(14歲)
迷茫,開始彌漫在這群女孩呼吸的空氣中。
壓力,逐漸蠶食盡了進團的喜悅。
可懷揣的初衷,卻未曾動搖。
首演的日子終于到了。
五期生參出道簽名儀式
燈光亮起,音樂響起,顫抖的身體,堅定的眼神,一切從這裡開始。
五期生劇場首演
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緊張而興奮,面對台下的粉絲,歡呼和壓力一同撞擊着年輕的心髒。
台下粉絲熱情應援
從這一天開始,這群女孩,被冠以偶像之名。
很多人,對于偶像這個稱謂嗤之以鼻
很多人,對于養成系戴着有色眼鏡。
潘瑛琪(16歲)
也有很多人在問,誰會喜歡這群歌舞不精,相貌平平的女孩。
粉絲對于五期生充滿期待
粉絲談及偶像的了解
偶像傳遞正能量
那麼,台上的女孩們,對于偶像又是如何了解的呢。
曾艾佳(20歲)
粉絲中不乏女生的身影
常有人覺得,選擇做偶像,不過是這些不懂事的小女孩玩玩而已,或是想要渾渾噩噩地吃幾年青春飯,可這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也常有人對于她們提起的夢想,投以冷嘲熱諷。
關于這些女孩舞台背後的故事,我們知之甚少,光鮮外表之下的,是一群青春洋溢的臉龐,一切淚水和汗水,笑容和迷茫,都源于那個最初的小小的念想:
“我,想要站上舞台”
SNH48專屬劇場-星夢劇院
這個最初的夢想,将支撐這些女孩在偶像之路上,繼續發光。
原視訊請戳:
『這命運CHANCE的順序,下一個就會眷顧你』
視訊加載中...
可能會不少人看完之後,會跟筆者有同樣一個感覺,“這些女孩沒有什麼特别的啊,路上一抓一大把啊”,然而,正是因為路人,這些女孩才能被稱為偶像。
跟高高在上的明星不同,偶像更像是一個工作,而不是一種身份,她們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目的是給粉絲帶來正能量,形式是站在舞台上表演,交流是通過握手會,除此之外,她們本來就跟平常人沒什麼差別。
因為台灣偶像劇,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偶像被當作了長相好看的明星的代名詞,偶像派也多少暗藏了一層華而不實的意思。但随着偶像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很多人發現,偶像這個名詞,正被重新定義。
“她們,是一種距離感很近的存在”,SNH48的粉絲這麼形容台上的女孩們,筆者确實在她們身上看到很多明顯的草根特質,家境一般,長相普通,沒有特長,就如同大部分人一樣。然而,原本平凡無奇的女孩,站在舞台上就散發出了光芒,甚至能邁向更寬廣的平台,這就在向外傳遞一種價值觀:“每個人都蘊藏着無限的可能性,自信勇敢堅持,就都可能做到自己不敢想象的事情”,抛去販賣夢想的表面,偶像文化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此。
追星或飯偶像,不應該被慣性地貼上腦殘的标簽,一個人能成為怎樣的人終究是他自己的事情,偶像隻是在途中起到了一點引導或支撐的作用,筆者也了解到很多在自己領域做得很出色的粉絲,誰都沒有資格在未曾了解的情況下,全盤否定他人的喜好。關于追星,孟非說過這麼一段話:
“平衡追星與自己生活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修煉吧,況且,與偶像一同成長,不也是一段熱淚盈眶的人生嗎?”這是筆者在一位粉絲的微網誌上看到的話,覺得寫的很好,SNH48的二期生馮薪朵在節目中也說一段關于粉絲與偶像關系的話,這段話也在粉絲圈中廣為流傳,“想起她說的這段話,我們會時常檢視自己,在偶像不斷努力成長的時候,作為粉絲的自己是否在一起進步。”
本文作者:@一隻牙刷 轉載請标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