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參加“幫廚”活動。
◎文/徐報融媒記者 李小委
圖/徐報融媒記者 秦媛
“看我的黃瓜洗得幹淨嗎?”“老師,黃瓜的身上長滿了尖尖的小刺。”……雲龍區潇湘幼稚園裡洋溢着孩子們稚嫩的聲音,中班的孩子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幫廚”。
這樣的場景,隻是潇湘幼稚園一日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從今年4月份開園以來,幼稚園牢固樹立“生活即教育”的意識,有效整合内外資源,利用生活本身蘊含的教育因子,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成為會遊戲、善探索、樂生活的現代小公民。
在“幫廚”活動前,記者看到老師組織孩子們認識黃瓜,了解黃瓜中的營養,是一種十分美味的食物,孩子們對于黃瓜的喜愛又多了一分。接着老師端來了一大盆黃瓜,孩子們激動地圍了上去:“哇!好多黃瓜,我要好好地洗幹淨。”“我們來比一比誰洗得多、洗得幹淨吧!”孩子們摩拳擦掌,加入到幫廚的行列中。
在歡笑聲中,不一會兒,一大盆黃瓜被洗得幹幹淨淨。老師和孩子們把洗好的黃瓜給廚房的大廚送去。看着這些能幹的孩子們,廚房裡的從業人員都豎起大拇指不停地誇贊:“這些小幫廚們真是太厲害了!”
“回家後我也要幫助爸爸媽媽擇菜”……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變成一道美味佳肴時,孩子們别提多高興了。中(1)班班主任高春蘭表示,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到了廚師們的辛苦,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培養了他們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質。
在幼稚園勞動實踐基地的菜地裡,大班的小朋友将一棵棵小青菜拔出來收進自己的袋子中。“小青菜要送給社群裡的爺爺奶奶,是給爺爺奶奶的禮物。”大(1)班小朋友喬歆楊說。“活動中小朋友們不僅走進大自然,感受着秋天的美,也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勞動的情感,同時也讓孩子們在體驗互幫互助的過程中,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大(1)班班主任王金巧老師告訴記者。
“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理論,在潇湘幼稚園遍地開花。自今年4月份開園以來,幼稚園開始探索“課程生活化”,兒童的一飲一食、身邊的一花一草,都可以納入課程。站在兒童的視角,将幼兒的一日生活、與幼兒有關的社會生活及遊戲作為課程資源,進而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雲龍區潇湘幼稚園園長陳春生表示,幼稚園教育階段不同于其他學段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日生活的課程化。從早上入園開始晨檢,到制訂計劃,開展區域活動和集體活動,再到如廁、洗手、進餐、午睡,所有的這些環節都是幼兒在園可以學習、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課程。比如,幼兒進入班級後首先簽到,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簽到方式不同,展現了年齡層次的差異性。簽到讓幼稚園生活多了一份儀式感,幫助幼兒逐漸樹立時間觀念,強化幼兒的責任心。簽到後的幼兒會根據共同商讨的值日計劃、每天輪流值日:統計幼兒出勤、給花草澆水、給小動物喂食、換水、做餐前餐後的準備與整理。不值日的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做觀察記錄、一日活動計劃,或者直接選區進行區域遊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那就是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幼兒的學習,精準地分析出幼兒的發展水準,提供以“環境材料+一日活動+ 師幼互動”的支援政策,幫助幼兒主動積累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的體驗和學習。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為了讓環境發揮教育的意義,幼稚園的環境布置也處處是真實、自然的裝飾。教師們根據本園的地域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并結合生活中的真實情景創設了具有教育意義的主題牆、烘焙室、美術室、圖書角、科技活動室等,以支援幼兒的探索和操作。
來源:中國徐州網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