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有收到過幾封差點被“操蛋私信”替代的“貼心豆郵”,大緻都是詢問有關看電影方面的事情,于是促使我寫下這篇充滿個人無聊感受和招惹影迷口水的日記,可能是随着年紀一年年冷漠地飙升,身處更新換代堪比“光速”的時代下,性子變得越來越浮躁難耐和自我放縱,年少時打了雞血般的輕狂、激情和沖勁,逐漸随風散去,成了個不折不扣麻木淡定的高度拖延症患者,身體的興奮點也一點點被無聊透頂的生活給殘忍吞噬,看電影的樂趣對我而言,也在發生着隻能坦然面對和無奈接受的巨大變化。
1.數量的變化
像很多觀影大神那般,讀書那會也追求過看片量的驚人積累,就像一個胃量過人的大胖子,一次性消化2、3部伯格曼巨難啃超晦澀高大上滴觀影連環套餐毫無壓力,完全不會和消化不良、大腦供血不足劃上等号,反倒有股難以名狀的瘾和體内充滿活性的興趣因子作祟,觀片量就像是插在沙漠裡的溫度計,那是蹭蹭的往上升,這也成了當年我在同學面前顯擺、炫耀、傲嬌而可笑、幼稚的資本(同學不屑一顧的表情現在還記憶猶新),真是慶幸當時電子裝置還不怎麼發達,腦補下将當時懵懂無知滴自己原封不動照搬到現在那得多傻B啊,不忍直視的難以想象。
當離開那個灑滿青春和閑情的“理想國”後,看片的動力就像磁盤裡的殘餘碎片,被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給幹淨利落的一鍵清理掉了,加上身體裡日漸生根發芽的兇猛惰性,高不可攀的觀影量早已和我揮淚告别。後來腦袋瓜子逐漸衍生出一種自我安慰的觀點,電影看多不如看精(這裡并非是指要一股腦全身心的投入或追求神馬超高逼格的文藝片啥的,而是盡量和爛片絕緣,提高觀影的素養和品味),千萬不要把看電影當作一種任務或神馬牛掰的目标去完成,無形中必會變成一種難以承受并會心生厭倦的負擔,看似甜蜜實際危險,相當于一把扼殺興趣的利器,現在隻要有時間和精力都會依照個人口味選一部電影來看,看完能豁然開朗,哈哈一笑,或觸動心弦、受點啟發之類的(這要求看似簡單其實還挺難達到的),就挺心滿意足了。
近幾年都有打醬油的參加<a href="http://www.olivivien.com/bbs/forumdisplay.php?fid=10&page=1">《雯苑影評人協會獎》</a>,太菜鳥以至于活躍度不敢太高圍觀居多,一群單純愛電影的大神級别的同學們舉辦的活動,給個人的年度觀影總結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平台,感興趣的朋友都能參加,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我平均一年的觀影量大緻在50部左右(私心解釋下,僅限于新片),一個會讓不少人報以keke态度的數量,雖然對觀影量不再像從前那般癡狂的在乎,進入完全無所謂的階段,但有時候我還是不免滿腹疑問,到底是一年裡能入眼的片子太過稀缺,還是自個懶得實在是令人發指,不過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對電影的興趣至少還未冷卻。
2.類型變化
小時候在電視台的耳濡目染下,可以說是在香港電影的熏陶下長大,雖然看的大多都是當時工業流水線上粗制濫造的快餐式電影,但卻看得格外的起勁和開森,成了最美好的童年回憶。後來受朋友影響開始接觸米國的一些青春題材類俗套但美好的主流商業片,漸漸開始體會到看電影的樂趣,慢慢的開始進入圍繞着影星一口氣惡補其主演電影的階段,進而有幸接觸到一些名導大師級别的作品,震撼于電影的藝術價值和深刻内涵,又開始一心一意的琢磨起影史經典電影,順勢進入圍繞着導演看電影的階段,盡職盡責誠意滿滿忠于自我的電影人的功底和巧思,在短短幾十分鐘裡,即神奇的展現出了光影的非凡魅力和魔法,那種由衷的敬佩、感動和折服,成就了我這個渺小狂熱的電影愛好者。
翻看之前寫過的文章,真心覺得當初的自己實在太過稚嫩和想當然的自以為是,各種顯逼格的主觀思想占據主導的捍衛着文藝片在自個心中的地位,甚至還無聊至極長篇大論唇槍舌戰的和同學辯論不休,各種貶低商業片擡高文藝片的言辭論調,對于電影的定位始終是那麼的高高在上而盲目無知,不過對于曾經執拗的觀點現在我還是報以50%的認同,在現在這個時代文藝片毋庸置疑有着更多難能可貴和生存不易的地方,但依舊不能輕易的否認電影一直都是商業産業和模式上的一個重要樞紐,而電影也得依靠一定的商業推動得到更為有利的發展和推廣,不過現在的我更想以簡單接地氣的方式,僅以通俗明了的“好片”、“還行”和“爛片”之分去劃分電影,雖然籠統而淺顯,但也顯得更為理智和靠譜。
一部經典的商業片也能拍出像優秀文藝片的品質和深度,魚和熊掌兼得,名利雙豐收的例子不在少數,實話說我現在反倒更加偏愛起制作上層的爆米花電影,閑來無事或無比郁悶的時候,看上一部輕松搞笑的電影,改善心情打發時間也不失為電影的一種本質價值的展現,可能我是越來越過分追求膚淺簡單的快樂了,但獨立或小衆文藝範圍内的營養片還是得适當的吸收,現在啥類型片我基本都能做到來者不拒(恐怖片除外,實在沒這膽),不過前提是基本的”誠意”二字不能少。
3.感受的變化
看到不少同學似乎也有類似的感覺,之前我也提到過,說得簡單粗暴點,就是難得再有部電影能讓我直呼真特麼好看後持久回味了,随着心智的成熟、生活的磨砺和閱曆的加深,口味變得異常的挑剔和另類,自認對于新鮮度和刺激點的敏感度大幅度下降,就像在生活這個坑爹的泥潭中摸爬滾打多年後即将邁入老年的更年期婦女,對一切都失去了興奮度,常常不是看完就忘就是大歎無感。另外,一些一片好評捧上天欲罷不能的電影,反倒覺得一般,一些貶得一文不值吐槽聲不絕于耳的爛片,反倒覺得還不錯、挺樂呵、感觸深,也許是個人愛好問題,每個人心中對于佳作都有自己衡量和評判的标準,雖然明知看電影本身就是個挺個人化傾向于主觀的興趣,但不可否認的一點的是“趨向性”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高水準的良心之作一般還是會得到壓倒性的好評。
青春年少那會,看文藝片都能看得心花怒放,各種細節構思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固有印象,有着連綿不斷的動力一門心思的探讨導演的意圖和想法,現在的興趣卻失去了一大半,得到不少啟發的同時卻也覺得格外的疲乏,甚至有時候一部兩小時不到電影還得分好幾次才能看完,在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神,保證腦細胞有高活躍度的前提下,基本很少輕易嘗試。愈發覺得生活已經如此變态,希望從電影那獲得更多的是輕松自在的娛樂,不過笑點和哭點現在也變得莫名的觸不可及,以前和老哥老姐一起看周星星的電影,那叫一個前仆後仰開懷大笑得毫不誇張,除了現在喜劇片的品質不可與往日相比,多以腦殘坑爹低估觀衆智商的爛片居多,不過現在就算看部品質還不錯的喜劇電影,最多隻會咧嘴一笑,很難再有發自内心的開心感覺了。
4.想法的變化
以前也會給身邊的朋友積極的推薦電影,慢慢的發現除了主流好評一邊倒的電影,紛紛表示好看外,推薦一些比較偏個人口味的電影,受歡迎度卻大打折扣,後來朋友們開始集體以院線排片作為自己的觀影指南,就這樣看他們走上了國産神片的歧路,反倒有種費力不讨好的感覺,我也徹底的明白過來各有所好的硬道理,就像一個公衆人物的行事作風會惹來一定口誅筆伐的同時也會得到不少支援和鼓勵一樣,一部電影有褒有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喜歡看的未必就是你愛吃的菜,好比一盤辣椒炒肉,實在沒必要糾結于為啥隻有自己喜歡吃而讨厭辣椒的人會拒絕于千裡之外,隻要自己吃得滿足吃得愉快,還有啥好奢求的,心灰意冷後我也不怎麼推薦電影了,現在閑來無事在網上寫寫,更多的也是給自己做個記錄和總結,以綿薄之力推薦一些自認不錯的電影,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一些可能會喜歡看的電影。
買了十幾年碟的音像店上星期宣布倒閉了,仿佛見證了一個王朝從興盛到衰敗的全過程,雖然這是時代的必然結果,但還是不免有點唏噓和感歎,畢竟淘碟真心給我帶來了不少的驚喜,淘到一部稀罕渴望已久的小衆電影,那種猶如中頭獎的心情相信不少同學和我都有深深的共鳴,感謝和諧國曾經繁榮昌盛得一塌糊塗的盜版業,給我們這些如饑似渴處于封閉迂腐國度裡的電影愛好者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糧食和暢通無阻的牛逼捷徑,不過随着省錢而便捷的下崽時代的到來,各種無所不能的搬運工和資源帝紮堆式的橫空出世,盜版王朝的毀滅也在情理之中,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而我對于DVD的想法也被主流價值觀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實話說DVD更多的還是一次性消耗品,更何況現在一部電影我很少會有重溫2~3遍的欲望。
現在說句真心話我已經沒啥淘碟的欲望了(CC這一根深蒂固的癖好除外),天天看着百來張DVD密密麻麻的排列在書架上落灰,有時候甚至會被老媽洗腦覺得是不是曾經花了太多不必要的錢買了一堆勢必要過時和淘汰的東西,上次心血來潮大掃除,牙一咬心一橫仍了一大袋子的D5爛片,想着大家早已與時俱進的迎合了下崽模式,我還在沒心沒肺的買碟,是不是有點太固步自封或傻頭愣腦了,以前我總宣揚着淘碟的樂趣,現在想想或許有點矯情了,唯有趕上時代的步伐,而時代永遠都不可能會停下腳步來欣賞我那點不值一提的情懷,不過我從不後悔昔日對DVD投入的資金和狂熱,有付出就有回報,至今看過的經典電影還多虧了盜版這條欣慰的管道,而現在用錢都買不到的快樂,至少在當時給滿足了,而那些DVD我也會一直珍藏下去,即使花了、卡了、看不了也會當作一種懷念留着吧。雖然現在感覺每天整個人的狀态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但始終希望對電影的熱愛能一直單純的保持下去。
PS:配的劇照依次是《天使愛美麗》、《V字仇殺隊》、《天堂陌影》、《天堂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