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文|格瓦拉同志

道光帝在位期間,清朝面臨着嚴重的内憂外患,尤其是鴉片戰争帶來的危害尤甚。在抵禦英國侵略軍的戰鬥中,曾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衛國英雄,如林則徐、鄧廷桢、關天培、葛雲飛等人,但也不乏有臨陣脫逃、令人鄙夷的懦夫。例如,曾先後5次臨陣脫逃的浙江提督餘步雲便是典型例子,而他也是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

餘步雲,四川省廣安縣人,嘉慶三年(1798年)以鄉勇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戰後被提拔為遊擊。此後30多年間,餘步雲又參與過征讨新疆張格爾叛亂、鎮壓湘粵兩省苗民和瑤民起義、剿滅仁懷匪首謝法真等戰事,因戰功赫赫官至福建提督,加太子太保銜,深得嘉慶帝、道光帝的器重。然而,餘步雲英雄一世,最終卻淪為令人唾棄的“逃跑将軍”。一切,還要從定海保衛戰說起。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鴉片戰争形勢圖

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争正式爆發,英國遠征軍統帥懿律率艦隊進攻廣州不果,轉而沿海北上,并在當年7月攻占位于長江口與杭州灣交彙處的要塞定海城。在定海保衛戰中,時任福建提督的餘步雲奉命馳援,在親眼目睹清朝的防禦工事在9分鐘内便被敵軍的大炮炸成齑粉後,很自然地便對英國的戰鬥力産生畏懼心理,這在他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定海淪陷後,兩江總督伊裡布因主張對英求和被召回京師,江蘇巡撫裕謙接任,餘步雲則被任命為浙江提督,以協助裕謙抗英。由于疾疫的流行,英國駐軍在1841年2月主動撤離定海。英軍撤走後,裕謙立刻派餘步雲率4000人馬收複定海,并加緊修築工事、造船鑄炮,以防英軍再度來襲。然而,餘步雲對擊退英軍不抱任何希望,備戰态度非常消極,始終在尋求和談的機會并随時準備撤離。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裕謙畫像

相比餘步雲的消極态度,裕謙對鞏固江浙海防、抗擊英軍倒是很上心,除了嚴厲督促餘步雲加強定海的防禦工事外,還在甯波附近的鎮海縣大修工事,最終形成招寶山、金雞山、大峽江、鎮海城等4道堅固的防線。與此同時,裕謙還特别重視鼓舞士兵的鬥志,每逢戰事開打前,他都會親臨前線指揮,并率領文武官員在關帝、天後像面前起誓,以此來激勵士氣。

由于不滿中英談判的進展緩慢,英國在1841年1月再啟戰端,僅數月時間便連續攻陷廣州、廈門、鼓浪嶼等地,并于當年9月再度入侵定海。面對英軍的瘋狂進攻,駐守定海的3位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率領士卒進行殊死抵抗,并殲敵千餘人。然而,由于洋槍洋炮的威力過猛,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後,3位總兵及4千将士英勇殉國。危急時刻,葛雲飛曾請求餘步雲增援,但他卻按兵不動,幾乎眼睜睜地看着定海城再度淪陷。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定海保衛戰中被英軍擊毀的清朝戰船

定海淪陷後,英國侵略軍艦隊在10月10日分兩路圍攻鎮海,裕謙聞訊後親自坐鎮鎮海城,并命餘步雲駐守招寶山,總兵謝朝恩駐守金雞山,以期合圍并殲滅英軍。然而,貪生怕死的餘步雲卻遲遲不肯前往招寶山,并以保全江浙百姓的性命為借口,要求總督派人向英軍求和。裕謙對餘步雲的建議非常憤怒,斥責他苟且偷生、賣國求榮,并急命他前往招寶山死守,否則将以軍法從事。

餘步雲雖然被迫前往招寶山駐守,但出于對英軍戰鬥力的極度恐懼,在敵軍逼近陣地時,竟然禁止士兵開炮,并高挂免戰白旗。在此期間,餘步雲又兩度前往鎮海城,以妻子兒女30餘口需要照顧為由,哀求總督允許他撤往甯波,均被裕謙嚴厲拒絕。不過,餘步雲既然鐵心要活命,自然不肯聽從裕謙的指令。是以,等到英軍開始攀爬招寶山時,餘步雲果斷放棄炮台,向西逃往甯波。士兵見主将如此,自然也是紛紛逃散。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鎮海之戰示意圖

餘步雲率軍逃跑後,英軍不費一槍一炮便占領招寶山,随後又猛攻金雞山,謝朝恩雖然率部浴血奮戰,但終因寡不敵衆而戰死,陣地随即失守。招寶山、金雞山失守後,英軍利用占據制高點的優勢,用大炮俯轟鎮海城,以掩護英軍攀梯登城。面對着蜂擁而至的英軍,裕謙自知大勢已去,但他并沒有聽從部屬的建議撤退,而是出于“守土有責”的使命感,縱身跳入沉泮池自殺,由此成為鴉片戰争中最進階别的殉國者,時在1841年10月11日。

裕謙自殺殉國的消息傳到北京後,道光帝急命揚威将軍命奕經到浙江督師,以期收複浙東全部失地。然而,奕經到達浙江前,逃往甯波的餘步雲在面對700名英軍的進攻時,竟然再次不戰而逃,一溜煙跑進上虞。不僅如此,在避居甯波期間,餘步雲一方面向英軍統帥璞鼎查乞和,另一方面卻又向朝廷誣陷裕謙不戰而潰緻使鎮海失守,真可謂無恥至極。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道光帝畫像

1842年1月底,已到達浙江的奕經指揮三路人馬發起反擊,計劃收複甯波、定海、鎮海,但餘步雲卻未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清軍反擊失敗後,餘步雲率部前往慈溪附近的西苑嶺駐守。同年3月,英軍進攻慈溪城西的軍事要地大寶山,金華副将朱貴率700餘名清兵英勇抗擊,雖然殺傷大批英軍,但終因寡不敵衆而全部戰死。大寶山失守後,餘步雲倉皇撤入慈溪,緊接着又棄城而逃。

餘步雲在戰場上一再充當“逃跑将軍”,很自然便引起道光帝的憤怒,同年5月,他被罷職并押解至京,很快便被判處斬監候(即死緩)。在如何處置餘步雲的問題上,朝臣們意見不一,有些人認為他先前立有大功,應該從輕發落。然而,刑部尚書李振祜卻認為,餘步雲身為主将卻一再棄城而逃,若不以軍法從事 ,将如何告慰為國捐軀的忠臣将士?

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5次臨陣逃脫,還誣陷殉國忠臣

在浙東作戰的英軍

清軍在浙東戰事中一敗塗地,讓朝廷丢盡了臉面,如果不處決連續5次臨陣脫逃的主将餘步雲,實在是說不過去。更何況,餘步雲還誣陷自殺殉國的裕謙,如此卑鄙的行為更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是以,道光帝很快批複李振祜等人的奏請,同意将餘步雲斬首棄市,并在1843年1月24日正式執行。由此,69歲的餘步雲成為鴉片戰争中唯一被斬首的清朝将領,以恥辱的形象載入史冊。

參考書目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官修史料:《清實錄》,中華書局2008年版。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鴉片戰争檔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史學會編:《鴉片戰争》,神州國光出版社1954年版。

繼續閱讀